周代,今安慶地域主要有皖伯國、宗子國、桐子國和舒國(群舒)。
春秋時,為皖、桐兩國之域,后屬楚、吳。
秦屬九江郡。
西漢初屬淮南王國。
三國初屬魏,后屬吳。
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分廬江郡置晉熙郡,于皖縣舊地設懷寧縣和新冶縣。
南北朝先后設豫州、晉州、江州、熙州等。
隋大業(yè)三年(607),熙州改為同安郡,治懷寧,領懷寧、同安、太湖、宿松、望江5縣。
唐武德四年(621),同安郡改為舒州,隸淮南道。
天寶元年(742),舒州改為同安郡。
至德二年(757),同安郡改名盛唐郡。
五代十國為舒州,治懷寧,仍領5縣,先后屬吳、南唐和后周。
北宋政和五年(1115),置舒州德慶軍。
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德慶軍改名安慶軍,安慶之名始于。
南宋慶元元年(1195),升舒州為安慶府。
南宋端平二年(1235)移治羅剎洲、楊槎洲。
南宋景定元年(1260),廢舒州府為新安慶府,并遷懷寧縣治附郭。
此后,安慶府治穩(wěn)定不移,“安慶”才作城鎮(zhèn)地名,并與行政區(qū)名稱(府、道、專區(qū)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慶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為安慶府治和懷寧縣治,民國時期為專署駐地。
由于安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并且安慶同時又是控制金陵的“西大門”。
故明末以來的巡撫亦持節(jié)鎮(zhèn)守于此。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1937年,安慶同時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會(皖省省治)所在之地。
1949年4月,安慶解放。
并與同年設立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屬皖南行署區(qū),專署駐安慶市。
1951年安慶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轄。
1952年安慶市由省直轄。
1960年安慶市委托安慶專署領導。
1961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
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
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
1988年8月1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安慶地區(qū),所屬的桐城縣、懷寧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劃歸安慶市。
1996年8月20日,撤銷桐城縣,設立桐城市。
屬安慶市代管。
2005年5月13日,安慶市郊區(qū)更名為安慶市宜秀區(qū)。
2011年,宿松縣被確立為安徽省直接管理縣體制試點縣。
2015年10月1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將樅陽縣劃歸銅陵市管轄。
2016年1月4日,安徽省正式宣布樅陽縣劃歸銅陵市管轄。
2018年安慶市潛山縣撤縣改市。
安慶市現(xiàn)管轄3市轄區(qū)、5縣、代管2縣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