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福建省 > 莆田市 > 涵江區(qū) > 白塘鎮(zhèn)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文化旅游景點

[移動版]

集奎功德祠

集奎功德祠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集奎村集奎古街內(nèi),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清光緒七年(1881)重修,近年再修,保持清代建筑風(fēng)格,保護較為完整,為一進廊院建筑,由前殿、拜亭、主殿組成。坐西北朝東南,通面闊9.27米,通進深20.1米,建筑面積186.33平方米,主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懸山頂,抬梁式木構(gòu)架。明代僧慧性曾在此募修新橋,存《重修涵江新橋記》碑兩通,其一2.42米×0.85米,另一1.70米×0.56米;另有清代八卦圖形石刻兩塊,均為0.88米×0.77米。祀三一教主林龍江,并祀民族抗倭英雄戚繼光。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xué)價值。保護范圍:東

雙福郭氏祠堂

雙福郭氏祠堂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雙福村上郭自然村,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近年再修,為一進廊院式建筑,由埕、門廳、天井和主堂組成。坐西朝東,通面闊15.91米,通進深24.17米,建筑面積384.54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五柱帶前廊,懸山頂,抬梁式土木結(jié)構(gòu)。柱、梁用材較大,柱礎(chǔ)、抱石鼓、柁墩、雀替精美古樸。比較完好保留清中前期莆田地方宗祠的建筑風(fēng)格,為研究清代宗祠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xué)價值。保護范圍:東至建筑本體外墻外延1米,西至建筑本體外墻外延1米,南至建筑本體外墻外延1米,北至建筑本體外墻外延1米。

東墩明德祠

東墩明德祠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東墩村掘頭自然村,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中期,近代修,保持原風(fēng)格,保留原構(gòu)件。坐北朝南,通面闊11.1米,通進深21.8米,占地面積244平方米,為一進廊院建筑,由磚埕、門廳、天井、正廳組成。正廳面闊三間11.13米,進深四柱8.8米,懸山頂,穿斗式木構(gòu)架。用材較大,雕刻精美,是研究清代建筑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保護范圍:東至田金明屋外墻;西至田金本屋外墻;南至淈頭溝北岸;北至白塘路內(nèi)沿。

白塘李氏大宗祠

白塘李氏大宗祠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洋尾村。為李富后裔為紀念李富所建。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坐北朝南,單進合院式。通面闊11.4米,通進深25.2米。土木結(jié)構(gòu),懸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下廳、天井、上廳。上廳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穿斗混合式結(jié)構(gòu)。存明弘治二年(1489)“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1通;清乾隆二十八年“重建大宗祠碑”1通。

州牧祠

州牧祠位于白塘鎮(zhèn)洋尾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20年12月,被公布為涵江區(qū)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現(xiàn)存為原建筑。坐北朝南,由門廳、主殿組成。面闊3間,主殿進深4柱,抬梁式,懸山頂。保護范圍:東至自墻外小巷;西至自墻外小巷;南至磚埕;北至自墻外小巷;

李制干祠(李富祠)

李制干祠(李富祠)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洋尾村東墩自然村,類別為古建筑。原為李富故居,后裔改為祠堂,近年修。李富(1085-1162),字子誠,白塘鎮(zhèn)洋尾村人,宋建炎元年(1127)捐家財募義兵3000人北上抗金,屬韓世忠部,授承信郎,任殿前統(tǒng)制司干辦官(世稱李制干)。坐北朝南,二進合院式。通面闊11.1米,通進深34.7米。土木結(jié)構(gòu),懸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門廳、內(nèi)埕、下廳、天井、上廳。上廳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木構(gòu)架。存南宋進士王進之書“種德傳心”匾1方;明正德十四年(1519)“宋贈殿前都統(tǒng)制司制干李公墓道”石刻1通;明嘉靖丙戌年(1526)“永思堂記”碑1通。李制干祠(李富祠)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自墻外延2

五福宮

五福宮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陳橋村,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宋寧宗趙擴慶元、嘉定年間(1195-1224),由陳橋宋賜進士翰林院修撰陳宗起舍地鼎建,道光十七年(1837)修,近代修。坐北朝南,通面闊12.6米,通進深23米,建筑面積289.8平方米,由前殿、天井、主殿組成,主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懸山頂,抬梁式木構(gòu)架。存道光丁酉年(1837)匾額2塊,長2.38米,寬0.93米。附屬文物:陳氏祠堂,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由欽差副使何喬新僉事督修祠,近代修。坐北朝南,通面闊14.2米,通進深18米,建筑面積255.6平方米,由門廳、天井、正廳組成,抬梁式木構(gòu)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保護范圍:東至建

洋尾古坊群

洋尾古坊群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洋尾村李角自然村,年代為宋、明、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洋尾古坊群由僉判第坊、科第坊和栢府歸榮坊三座古牌坊組成,均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洋尾村燦爛的歷史文化精髓。僉判第坊: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邑人廣東惠州僉判李廷耀建,2001年矯正修繕。坐西朝東,建筑面積15.2平方米,面闊一間3.95米,進深三柱3.85米,高4.8米,歇山頂,磚木結(jié)構(gòu)。形制古樸,四角為門頭闕�?频诜唬菏冀ㄓ诿鞒苫觊g(1465-1487),清代重建,2001年修繕,保持明清風(fēng)格,保存明清石柱、柱礎(chǔ)。坐北朝南,建筑面積47平方米,單體建筑,面闊三間11.25米,進深四柱4.2米,懸山頂,穿斗式木構(gòu)架。坊內(nèi)記“

集奎萬壽橋

集奎萬壽橋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集奎村,年代為宋,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南宋初,由南宋李富募捐而建。東北至西南走向,為傳統(tǒng)平梁石橋,8墩9孔梁橋,跨于白塘湖汊上。全長47.35米,寬2.1米,橋墩高約5米。方型墩,橋面以石板做梁,大小不一的石塊鋪設(shè)成八卦形狀,橋欄桿用條石以榫卯相接。橋東北端有橋亭1座,清代建,現(xiàn)代重修,二層,面闊4.9米,進深7.6米,高7米,歇山頂,內(nèi)立修橋志銘。該橋是莆田興化平原南北洋現(xiàn)存的同年代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石橋之一,至今仍保持行人交通作用。為研究莆田宋代橋梁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xué)價值。保護范圍:東北至橋頭二層橋亭;西南至橋頭小路外延6米;東南、西北以橋梁本體外沿各外

三真宮

三真宮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南埕村,類別為古建筑。又稱潮顯宮,祀媽祖。始建年代不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僧深然重建,近年重修。坐西北朝東南,單進合院式。通面闊17.4米,通進深26.12米。土木結(jié)構(gòu),懸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左右兩偏殿。前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帶前廊,抬梁式木構(gòu)架,脊檁存墨書“清康熙四十七年歲次戊子閏三月開山比丘主持深然募緣鼎建”。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三真宮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建筑外墻外延3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3米,南至埕外沿外延2米,北至建筑外墻外延2米。

集奎新橋

集奎新橋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集奎村,類別為古建筑。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李富建,初名龍橋,后毀,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由黽山寺僧彗性募捐重建。跨于延壽溪入海口處,東北-西南走向,為四墩五孔石梁橋,全長58米,寬3.5米,高8米,石墩船型。近代整修橋墩,并重修橋面欄桿。西南第一孔被淤塞為岸。集奎新橋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南至集奎橋頭觀音亭,西北至新橋頭路中心。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3001937闁告瑱鎷� 缂侇喓鍊曢崣鏇犵磾閹存繄鏆斿璁规嫹 44010602000422闁告瑱鎷�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