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江村為蚶江鎮(zhèn)政府所在地。其東連錦里,西接錦江,南與蓮埭交界,北臨泉州灣。蚶江以江得名,古為泉州灣南的要隘,扼泉州灣的門戶。北宋建中靖國年間(1101年),有沈氏居于此地,命名為“沈江”。晉江下游自溜江而下,經(jīng)法石、圣姑、陳埭岱嶼,濱海魚舟,業(yè)于海者以殖蚶,“蚶江”地名由此而來。蚶江是晉江的出海處,其地古多航舟經(jīng)商。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貿(mào)易非常鼎盛。蚶江有18個渡口停泊著亞非眾多蕃舶,又有通往泉郡20多公里的商旅大道。泉郡各縣在此開設(shè)商鋪、貨棧,街道縱橫交錯,商業(yè)十分繁榮。
蚶江古街沿晉江流向而建,雖歷清初遷界,已成廢墟,但復(fù)界后于遺址重建,宋代遺風(fēng)猶存。古街全長370米,寬3—5米,店面108間,分為頂街頭、中街、三姓街三段。它和鹿港的“不見天街”很相似,故稱“一線天街”。
明末,鄭成功曾派大將吳全守蚶江。并在蚶江鳳儀山上設(shè)置指揮臺,人們稱之為鄭成功水操寨,俗稱“國姓寨”。且在山上放炮施放煙火,指揮屯守在蚶江、石湖之間海面上的水師操練。人們便把鳳儀山稱為“煙樓”,一直流傳至今。鄭成功水操寨遺址系一天然巨石,高12米,寬5.3米。寨南側(cè)有幾十米長的古城墻,墻腳下一棵“成功榕”和一口“國姓井”。國姓寨西南有一個古墓——凌氏祖墓。此墓系元代重建六勝塔富商凌恢甫之父母合葬墓,俗稱“墓口”。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開放蚶江與臺灣鹿港對渡貿(mào)易!叭菘偪凇彬澜y(tǒng)轄泉州一府五縣(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對臺貿(mào)易達110年之久。嘉慶十一年(1806年)在蚶江前垵設(shè)置海防官署(通判廳),俗稱泉州海防分府(屬正五品衙門),下設(shè)海關(guān)、營盤、厘金(稅務(wù))。海防官署遺址尚存有“對渡碑”1方。碑文載有“蚶江為泉州總口,與臺灣鹿仔港對渡”等字。對渡碑呈長方形抹角首,高2.92米,寬0.86米,厚0.18米,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蚶江海防官署還曾為閩浙總督的駐地!肚迨犯濉酚涊d,乾隆五十一年,“臺灣林爽文作亂,清廷調(diào)(李)侍堯任閩浙總督,駐蚶江!彬澜7拦偈鹚缀簟把瞄T”,故衙前一帶聚落稱為“衙門口”。
蚶江現(xiàn)有人口近6000人。其中,林氏最多,有4000多人。其次有王、歐陽、陳、紀等幾十個姓氏。清代對渡之后,村民又開始向外播遷,或往來臺灣經(jīng)商貿(mào)易,或移居長住。臺灣也有一個后垵村,全村3000多人,即為蚶江村后垵角落移民的后裔。如今,每年規(guī)模盛大的“海上潑水節(jié)”等閩臺對渡文化活動都在后垵澳舉行。
境內(nèi)名勝古跡有夫子石經(jīng)幢、后垵澳古渡頭、蚶江海防官署碑記(對渡碑) 、明代沈章川(沈有容)所造阻擋風(fēng)沙的沈公堤、鄭成功水操寨遺址,及前垵澳、后垵澳之煙樓。
在蚶江、大廈、石湖公路交駐處,相傳古代有陳、董、傅三姓聚居于此,并以“陳董傅”為其村名。后因遷界,居民遷入蚶江,或移居臺灣等地,村子遂廢,只留下這個地名,其土地歸蚶江村民耕作管理。該地后因閩南方言“傅”與“埔”相近,而訛為“陳董埔”。
(林志攀 林積煥 林祖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