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邊頭村位于東江支流青鶴灣水河畔,緊靠著穗港主干線交通走廊。東南與常平鎮(zhèn)公路連接,南與大朗公路及莞樟公路相連,西面道路可通寮步,北面公路直通橫瀝。寮邊頭村有悠久歷史,主要有溫、盧、謝、傅、陳、韓、鄺等姓。溫姓于宋代仁宗年間立村;盧姓始祖盧金貴于南宋末年由南雄珠璣巷徙居寨邊頭村。清代屬文順鄉(xiāng),歸京山司管轄。民國時屬常平鄉(xiāng),建國后嶺背坑屬橫瀝13保,共14甲154戶,478人,其中男230人,女248人。
吉元屬東安鄉(xiāng)第22保,共15甲,156戶,614人,其中男316人,女298人。1961年屬東坑公杜,全大隊共938人。土改期間納入先建多,歸常平區(qū)管轄。
全村面積0.8平方公里,村委會下轄寮邊頭、吉元、嶺貝坑、東門和寮邊坑5個村民小組。其中:寮邊頭在宋真宗年間立村。吉元村原是寮邊頭的一條街市,頗為繁榮,過去是給外來人租住、買賣交易的地方,有酒坊、榨油間、米鋪、藥材鋪、豆腐坊、飲食店、壽坊等,還有一個碼頭可通橫瀝、常平、寮步、石龍、東莞、廣州等地,在這里居住的大部分是有錢人。因此地原有一個桔園,故名桔園街。街口兩頭都安裝一部分道閘,上面花崗石刻有“桔園街”三字,并標有“明武十八年”字樣。東門村則是東坑塘唇村百順堂的分支,建于明代,因村門向東而取名東門村,解放后歸寮邊頭管轄。嶺貝坑是由茶山南社謝姓遷徙來建立。因整個村子形似貝殼,又在寮邊頭的嶺背底,故名嶺貝坑。嶺貝坑的圍門上至今還刻有“玉貝生輝”四字。寮邊坑村是寮邊頭盧姓為防止外人偷盜農作物,派出一批青年在該地長駐,久而久之形成一個村莊,又稱“寮邊頭圍仔”。
寮邊頭村是一個文明古老的村莊,村民一向崇德尚文,出過很多名人學士。村內原有不少文物古跡,如溫氏宗柯、盧氏各宗族分支的廳堂(俗稱廳廈)、超亭書室、私塾、洪圣觀大廟、天后廟。還有東門的武館,據說館內所藏關刀有180斤重。由于年代久遠,保護不力,這些文明古跡大部分都已被歷史所淹沒,特別是1959年經歷了一場特大洪水,大部分古跡都沒有得以保存。只殘留下一間破爛的武館,已難覓當年之輝煌。
寮邊頭村委會辦公樓位于村的中心——舊東橫路旁。村集體經濟收入以廠房宿舍及鋪位出租為主,集體總資產達5000萬元,2003年實現總收入962萬元,純收入297萬元。全村擁有廠房、宿舍面積9.8萬平方米。其中集體廠房、宿舍面積7.75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79%。
除工業(yè)園區(qū)外.寮邊頭村還建有多個住宅區(qū),主要包括五個自然村(即舊村)、桃源住宅區(qū)、吉元住宅區(qū)、東門住宅區(qū)。
此外,村委會在東安路寮邊頭村路段又規(guī)劃興建了外來人員住宅區(qū),包括房屋和鋪位共有131間。在桃源工業(yè)區(qū)駿發(fā)路兩旁也建有25間商鋪,每間120平方米。
到2005年,寮邊頭村的土地己由村委會征收完畢。村民不再以耕作為生,或入廠,或自主創(chuàng)業(yè),但多數村民還是以建房屋、收租金的形式謀生。全村就共計有1 50多戶建有出租屋。寮邊頭村委會給予村民一系列社會福利,為老人每月發(fā)放150元社保養(yǎng)老金;為60歲以上老人每有發(fā)放150元敬老金;給18歲以上村民購買醫(yī)療保險等,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2005年.寮邊頭村土地面積1.0平方公里,總人口數3837人,其中戶籍人口l 568人,外來暫住人口2269人,戶籍人口從業(yè)人數764人,全部企業(yè)及個體戶數58個,工業(yè)企業(yè)25個。以毛織和五金制品為主。這些工廠企業(yè)人多集中于桃源工業(yè)區(qū)內。大型企業(yè)有群力五金制品廠、巨晟五金制品廠、美光眼鏡制品廠、昌盛運動器材廠等。工業(yè)總產值5360萬元,糧食產量20噸,肉類總產量58噸,可支配收入969萬元,資產總額6255萬元,負債總額3814萬元,資產負債率61.0%,農村人均純收入929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