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廣東省 > 東莞市 > 虎門鎮(zhèn)

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文化旅游景點

[移動版]

海戰(zhàn)博物館

海戰(zhàn)博物館坐落在東莞市虎門鎮(zhèn)海口東岸的威遠炮臺舊址附近,背山面海,由陳列大樓、宣誓廣場、觀海長堤等組成紀念群體,占地面積20.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該館是一座全面展示-戰(zhàn)爭歷史的綜合性展館。該館以《-戰(zhàn)爭》為基本陳列,以全新視角再現中國近代史開端的重大歷史事件。內容分為“-戰(zhàn)爭前的中西世界”、“中英戰(zhàn)前沖突與廣東軍事防御”、“第一次-戰(zhàn)爭”、“第二次-戰(zhàn)爭”和“沉淪與覺醒”等七部分,共展出文物1860件,歷史圖照1310幅,油畫、工筆畫等藝術品120幅,高科技、信息化項目10余項。該陳列充分吸納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具備較高科學品質;遵循“一件文物就是一座博物館”的理念,致力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地展現-戰(zhàn)爭完整歷史;利用-展

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

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負責收藏、研究、陳列林則徐銷煙與鴉片戰(zhàn)爭文物史料,保護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臺舊址及有關文物,利用這些文物資料向廣大觀眾進行愛國主義宣傳育。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是《虎門銷煙》、《-戰(zhàn)爭海戰(zhàn)陳列》以及《虎門海戰(zhàn)半景畫》。-戰(zhàn)爭博物館始建于1957年,建館初期館名為“林則徐紀念館”,1972年更名為“鴉片戰(zhàn)爭虎門人民抗英紀念館”,1985年重新定名為“虎門林則徐紀念館”,為利于對鴉片戰(zhàn)爭遺址的管理,又增加一個館名——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館內庭院面積寬闊,樹蔭如蓋,綠草如茵。中軸線上依次矗立著虎門人民抗英群像、林則徐塑像、館舍等。館舍仿古炮臺的立面設計,雄偉莊嚴。院內南側是當年林則徐銷毀鴉片時所開挖的銷煙池。展館

虎門炮臺舊址

虎門炮臺舊址分布在珠江兩岸的大角山武山和大虎山等地。林則徐銷煙后和水師提督關天培一道動員民眾籌備防務,加固和新建11處炮臺,設置大炮3O0多門。以沙角、大角炮臺為第一重門戶,威遠、鎮(zhèn)遠、靖遠、鞏固、永安、橫檔前山月臺為第二重門戶,大虎炮臺為第三重門戶,組織3道防線。又在橫檔島、武山之間的江西,設置木排2排,大鐵鏈372丈,阻截敵艦,在-戰(zhàn)爭中,屢挫英國侵略軍的進犯。現今的虎門炮臺舊址除少數位于番禺區(qū)外,大部分歸-戰(zhàn)爭博物館管理,按地理位置的分布情況,分成相對集中的沙角炮臺和威遠炮臺兩組分別成立沙角炮臺管理所和威遠炮臺管理所進行管理。炮臺多為條石和灰、砂、黃泥砌筑,平面圓形或半月形分為露天臺(即明臺)和暗臺兩類。威遠炮臺至今保存完整,

蔣光鼐故居

荔蔭園(蔣光鼐故居)位于虎門鎮(zhèn)南行5公里的南柵管理區(qū)新基村,背靠三臺山。該園以廣植荔枝而名,初創(chuàng)于清道咸年間,是一代抗日名將蔣光鼐將軍祖父蔣理祥手創(chuàng)。蔣理祥字議寰,號吉云,咸豐三年進士,選庶吉上,為翰林院編修。1887年,蔣光鼐在園邊祖屋出生并度過少年時期,青年從軍,跟隨孫中山革命,戰(zhàn)功顯赫。1931年升為陸軍上將,任十九路軍總指揮。1932年指揮了“—·二八”淞滬抗戰(zhàn),大挫日寇銳氣,大振國威,震動了中外。1930年,蔣光鼐在祖園辟建一座西方別墅式樓房,基座特別,為拱形涵洞式墊托底層地面,通風防潮;◢弾r石砌臺階,石雕欄桿精致,前廊后室,內建一廳兩廂,一式二層,紅墻圍護國林,內有荔枝、龍眼、黃皮、番荔枝、法國白玉蘭等名果嘉木,園前有

威遠炮臺舊址

威遠炮臺舊址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南面社區(qū)南山,地處珠江海口東岸,在南山炮臺基礎上擴建而成。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增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光緒四年(1878)、光緒十一年(1885)曾重修,總占地面積約5080平方米。南山炮臺系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建,臺周五十二丈五尺,臺上炮位十二個,安放大小生鐵炮十二門。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鄧廷楨、關天培奏準于原臺前海灘上加筑三合土月臺一座,面寬六十丈,炮位增至四十個,為威遠月臺(威遠炮臺)。威遠炮臺于1841年2月26日英軍進攻虎門時受到破壞,1843年修復,1856年又被英軍破壞,1878年重修。現存威遠月臺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重

虎門林則徐銷煙池舊址

虎門銷煙池在東莞縣太平鎮(zhèn)口,南臨珠江,北靠牛背山,西為鎮(zhèn)口關隘.19世紀30年代英國、葡萄牙等武裝0鴉片進入我國南方邊陲。大量鴉片運入,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無數金銀流出國外,害得國弱民窮。清道光帝接受林則徐禁煙奏折,特派林則徐赴廣州查辦,迫使外國鴉片商在虎門交出了鴉片2萬多箱,共重1175噸。為了銷毀這些害人的-,特意筑了兩個大池子,長寬各45米。池底平鋪石板,四周欄樁釘板,池旁開一涵洞,池后通一水溝。銷毀鴉片煙時,先將池內蓄水,撒鹽成濃鹽鹵水,將鴉片分批投入池內,用濃鹵水溶化。然后再投入生石灰攪拌,馬上引起反應。0開了,使其分解銷蝕。最后把這些混合廢品殘渣用江水沖走,涓滴不留。三個星期后,終于銷毀殆盡。當時(1839年6月3日到25

沙角炮臺

鴉片戰(zhàn)爭古戰(zhàn)場遺址。位于虎門海口沙角山,始建于清嘉慶五年(1801年)。鴉片戰(zhàn)爭時期,沙角炮臺與大角炮臺是虎門?诘牡谝坏婪谰,被譽為粵海第一重門戶。現已開放的主要景點有:沙角繳煙碼頭廣場、瀕海臺、臨高臺、節(jié)兵義墳、節(jié)馬與陳連升塑像、捕魚臺、功勞炮、林則徐紀念碑等。交通位于虎門?谏辰巧,在虎門鎮(zhèn)可乘1路公交車或小巴士到沙角部隊門前下車即到。地址:東莞市虎門鎮(zhèn)?跂|巖的沙角地域一、免費開放區(qū)域:繳煙碼頭、臨高臺、瀕海臺、捕魚臺、節(jié)兵義墳及公共活動場所二、免費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8:30—17:30三、領票時間:8:30—17:00四、觀眾憑票入館。須在領票處憑有效證件(身份證、學生證、軍官證、居住證、老人證、駕駛證等)排隊領票,一人

虎門大橋

與威遠炮臺遙相呼應的虎門大橋是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懸索橋,被譽為“世界第一跨”,是東莞標志性的旅游景點。大橋全長15.76公里,主橋長4.6公里,橋面雙向6車道,主跨888米,以跨度大且不用鋼鎖吊住的高難度造橋技術聞名;㈤T大橋的建成通車,跨海連接了虎門、番禺兩地,使東莞成為溝通穗、港以及珠江兩岸和深圳、珠海兩個特區(qū)的交通樞紐。眾所周知,這里曾經是鴉片戰(zhàn)爭的古戰(zhàn)場,清道光年間,林則徐帶領虎門軍民筑起了百丈鐵鏈橫鎖大江,憑借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金鎖銅關抵御來犯之敵。而今,硝煙不再,天青海闊,波瀾不驚,天塹變了通途,泛舟珠江,只見大橋飛架,橫空出世如長虹臥波;信步橋頭,則氣象萬千,云檣帆影,盡收眼底。交通位于虎門鎮(zhèn),在東莞市

廣東水師提督署寨墻舊址

廣東水師提督署寨墻舊址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鎮(zhèn)口社區(qū)南牛背脊山(大人山)山上,林則徐銷煙池舊址北邊,沿著大人山山脊分布,呈東西走向,占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早在明洪武年間,就在虎頭山(即大、小虎)壘營設防,稱為“訊地”。明萬歷十六年(1588)移營至武山(威遠島上),名為“虎頭門山前寨城”,后因水淺不能泊船而廢。清初,遷至三門口(即九門寨),名為“虎頭門山后寨城”?滴跏拍辏1680年),清軍駐地從三門口(即九門寨)遷至石旗嶺(即大人山),由東莞人士捐銀7400余兩修筑寨墻,長186丈,用三合土夯打而成?滴跷迨吣辏1718年)擴建城寨,用磚石砌成。嘉慶十五年(1810年)設置水師提督,衙署皆設虎門寨內,成為廣東海防最高指揮部

朱執(zhí)信紀念碑

朱執(zhí)信紀念碑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朱執(zhí)信公園(原海軍醫(yī)院)邊,為了紀念朱執(zhí)信,抗日名將蔣光鼐在虎門人民南路建立朱執(zhí)信紀念碑,民國十二年(1923年)年立,,用光面花崗石砌成。碑上有胡漢民于民國二十年手書的碑名和民國二十一年撰書的碑文。文革時被造反派填塞碑銘,1986年修繕復原。現己擴建為“執(zhí)信公園”。1990年,朱執(zhí)信紀念碑由東莞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該紀念碑及對于研究朱執(zhí)信及近代革命史有一定的價值。朱執(zhí)信紀念碑碑高7.2米,碑座邊寬2.6米,用光面花崗石砌成。碑上有胡漢民于民國二十年手書的碑名和民國二十一年撰書的碑文。文革時被造反派填塞碑銘,1986年修繕復原,F己擴建為“執(zhí)信公園

義勇之冢

義勇之冢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鎮(zhèn)口社區(qū)南牛背脊山(大人山)山腰,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是鴉片戰(zhàn)爭時期虎門保衛(wèi)戰(zhàn)中犧牲的清朝官兵合葬冢,1974年義勇之冢遷至牛背脊山山腰。坐東北向西南,寬5.17米,深9.55米,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墓室兩旁刻有“英靈鐘吉地,佳水繞明堂”對聯。1841年2月26日,英國侵略者大舉進攻虎門第二道防線上橫檔島炮臺。守臺將士奮力還擊,結果大部分以身殉國。留下的10余名勇士雖身負重傷,仍寧死不屈,憤然集體投井,壯烈犧牲,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戰(zhàn)后,虎門軍民從井中打撈起無名勇士的遺體與其他陣亡士兵一起就地安葬。1885年,虎門軍民將這些忠勇之士的骸骨遷至橫檔島山邊筑墳安葬,題為“義勇之塚”,坐東北向西

靖遠炮臺舊址

靖遠炮臺舊址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南面社區(qū)南山山腰鎮(zhèn)遠炮臺與威遠炮臺之間,是鴉片戰(zhàn)爭時期虎門炮臺中規(guī)模最大的炮臺,清道光十九年(1839)由鄧廷楨、關天培奏準籌建,為虎門炮臺第二重防御體系,整個占地面積約1560平方米。1841年2月26日虎門之戰(zhàn),關天培在靖遠炮臺指揮作戰(zhàn),壯烈犧牲,炮臺淪陷,被英軍大肆破壞;1843年修復,1856年又被英軍破壞;光緒七年(1881年)重修,20世紀90年代中期建設的虎門大橋破壞了部分炮位及清兵營房,1996年至1997年對靖遠炮臺露天炮位、暗道等進行大規(guī)模維修。炮臺舊址現今僅存三個圓形露天炮位、暗道、兵房三處及炮臺后圍墻,有“靖遠炮臺后墻界址碑”一通,原嵌在后圍墻內,現藏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靖遠炮臺

沙角炮臺門樓舊址

沙角炮臺門樓舊址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沙角社區(qū)沙角炮臺內,是兩廣總督張之洞籌辦廣東海防時,于清光緒十年(1884)由兵部尚書彭玉麟題字、水師提督婁云慶開始主持修建。坐西向東,高8.36米,寬7.75米,厚3.6米,拱形頂,占地面積約1130平方米。門樓上有一個閱兵點將臺,正面灰塑匾額左側寫有“沙角舊臺久圮甲申冬兵部尚書彭粵督部堂張籌辦海防以此門戶飭修復肇董其事工竣以志諸石云統領肇軍提督軍門婁云慶跋末將任英俊監(jiān)修”中間寫有“沙角”2字,右側寫有“光緒乙酉秋月立”。門樓兩側有三合土圍墻連接,圍墻殘長63.9米,高3.7米,厚0.6米,圍墻上密布槍眼。圍墻后寬闊的平地為練兵場。練兵場長約56.1米,寬約17.1米。沙角炮臺門樓舊址是開展愛

東莞村頭遺址

東莞村頭遺址位于珠江虎門入?跂|岸,珠江三角洲平原東南部,北距東莞市30公里、虎門鎮(zhèn)6公里。遺址分布于村頭村西的臺地,面積約萬余平方米。村頭屬海灣類型貝丘遺址,面積1萬平方米,1989年、1993年經兩次發(fā)掘,面積為3375平方米。堆積厚1-3米,可分早晚兩期,晚期為明代中晚期村落遺址;早期是一處大型聚落遺址。不同功能遺跡布局有序,有南部低洼地垃圾區(qū)、中部偏北高坡居位區(qū)等。兩區(qū)之間公共活動場所未發(fā)掘的北部,可能是墓葬區(qū)。清理十余座房基,均為平地起建,有圓形、圓角方形,還有柱洞、灰坑、排水溝。出土石器、骨角器一千多件。陶器以其形狀、制法、陶色陶質和花紋構成珠江三角洲地區(qū)這一時期考古學文化陶器群典型特點。年代約距今3500年。村頭村遺址

沙角瀕海臺舊址

沙角瀕海臺舊址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沙角社區(qū)沙角炮臺內,地處珠江入?跂|岸,清光緒十一年(1885)在被毀的沙角炮臺舊址上改建而成。坐東向西,占地面積約10140平方米。該臺有3個用水泥、砂石、混凝土筑就的圓形露天炮位,直徑約10米,炮位后面有暗道串聯,后上方筑有帶槍眼和碼墻的指揮所圍墻,炮位前筑有帶槍眼的駁岸圍墻。瀕海臺前是繳煙碼頭,麻石條鋪筑,呈三角形。繳煙碼頭上豎有林公則徐紀念碑一座,德國產克虜伯炮一門,道光年間鑄造國產鐵炮一門。瀕海臺扼守珠江出入口水道,兼扼三門口進入太平墟要沖,與第二道防線之威遠炮臺遙相呼應。沙角瀕海臺舊址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于研究明清海防設施具有重要的價值。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

沙角臨高臺舊址

沙角臨高臺舊址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沙角社區(qū)扯旗山山腰,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建造。臨高臺為明臺暗室組合,占地面積約270平方米。炮巷暗道深長,炮巷入口處為臨高臺門樓,高約7.8米,寬9.4米,青磚和紅磚筑成;炮巷內兩側有暗室,分別為彈藥庫和兵房;炮巷盡頭連接一個水泥、砂石、混凝土筑成的圓形露天炮位,直徑為8.5米,現存儲彈坑34個,指揮官站位2個;炮巷與炮位相連接處有一長方體形水池,水泥灰砂砌筑,長1米,寬0.52米,深0.55米。臨高臺所處地勢比瀕海臺為高,兩臺彼此相連,補充瀕海臺之不足,聲威互壯,扼守相宜。沙角臨高臺舊址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于研究明清海防設施具有重要的價值。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

沙角旗山炮臺舊址

沙角旗山炮臺舊址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沙角社區(qū)沙角電廠內旗山上,建于清光緒九年至十六年(1883—1889)。沙角炮臺擴建時,先后在白草山、捕魚山、侖山、蜈蚣山、旗山、龜山、獅子山、白鶴山、象山、鳳凰山修建了10座炮臺,旗山炮臺為這一時期所建炮臺,占地面積約165平方米。現存有炮位兩個,分別位于旗山山腰的暗堡式炮臺和山腳的露天炮位。暗堡式炮臺由門樓、穿山暗道和暗炮位組成,炮臺門樓缺牌匾,2000年在炮臺附近發(fā)現“旂藏炮臺”碑一通。炮池扇面最大半徑7.2米,扇面弦長8.4米。沙角旗山炮臺舊址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于研究明清海防遺存也具有重要的價值。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zhèn)遠炮臺舊址

鎮(zhèn)遠炮臺舊址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南面社區(qū)南山,始建于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1841年2月26日鴉片戰(zhàn)爭“虎門保衛(wèi)戰(zhàn)”失敗,被英軍破壞;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修復,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又被英軍破壞;清光緒七年(1881年)重修鎮(zhèn)遠炮臺,占地面積約2140平方米,由分布于南山西側山腰的七個圓形或半圓形的露天炮位組成,有暗道連接各個炮位,炮位背后有青磚砌筑的兩棟兵房和一間火藥局。另在鎮(zhèn)遠炮臺7號炮位東側新發(fā)現有三座炮位,炮臺石砌圍墻一周和兵房三棟。 鎮(zhèn)遠炮臺舊址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于研究明清海防設施具有重要的價值。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節(jié)兵義墳

節(jié)兵義墳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沙角社區(qū)百草山山麓,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為鴉片戰(zhàn)爭時期沙角之戰(zhàn)中犧牲的75為外地籍清軍勇士合葬墓;1964年、1971年兩次重修。坐東向西,灰砂、花崗石結構,長17.8米,寬17.2米,占地面積約306平方米。墳頭平面呈半圓形,中立一花崗石墓碑,上陰刻行楷書“節(jié)兵義墳”4字,上款刻“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吉日立”,下款刻“節(jié)兵七十五位合葬”,墓后及兩側均有擋土墻三面環(huán)繞。墳頭前面為方形拜堂,再前面是筑有護欄的兩級臺階。節(jié)兵義墳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于研究鴉片戰(zhàn)爭史及中國近代革命史具有重要的價值。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蛇頭灣炮臺舊址

蛇頭灣炮臺舊址建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南面社區(qū)蛇頭灣山頂地勢平坦處。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當時建的是三合土炮臺,并削平前面山土為敵臺,面鋪石板,臺內設炮位十七個,神堂一間,兵房八間。清咸豐六年(1856)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被英軍破壞。清光緒九年(1883)重建。現存炮臺為清光緒時期樣式,坐東北向西南,整座炮臺由三合土圍墻環(huán)護,平面近似長方形,占地面積約2520平方米;東面開大門;圍墻內有兩個露天炮位,一左一右,兩炮位中間有暗道相連。蛇頭灣炮臺舊址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于研究明清海防設施具有重要的價值。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角捕魚臺舊址

沙角捕魚臺舊址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沙角社區(qū)捕魚山,在旗山東邊,建于清光緒九年(1883年)。由前捕魚臺、后捕魚臺、左捕魚臺、右捕魚臺四臺組成,占地面積約22,490平方米;四臺一字排開,隱藏山中,為暗堡式炮臺;穿山暗道為磚石砌墻,灰沙粉刷,水泥砂石鋪地;暗炮位方木支撐蓋頂,頂部拱圓;在捕魚山頂建有露天炮位一座,炮池呈圓形。沙角諸臺以捕魚臺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有門樓一座,護墻圍繞,頗為壯觀。圍墻內筑炮臺,并設有兵房和練兵場。沙角捕魚臺舊址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于研究明清海防遺存也具有重要的價值。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沙鄭氏大宗祠

白沙鄭氏大宗祠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白沙社區(qū)四村村頭,是白沙鄭氏族人的“始祖祠”。始建于宋朝,明萬歷、清嘉慶年間重修,現保存清代建筑風格。坐東北向西南,三間三進二廊合院式布局,整個地形呈“步步高升”之勢,面闊15.8米,進深36米,占地面積568.8平方米。磚木石結構,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灰塑龍舟脊,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碌灰筒瓦,青磚墻體。后堂兩側墻內鑲嵌清嘉慶年間的兩塊石碑,石碑分別記載了白沙鄭氏由福建莆田遷移到此定居和重修大宗祠的歷史。2004年被公布為東莞市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筑對研究明清嶺南古建筑和白沙村史及鄭氏歷史有重要的價值。

定洋臺舊址

定洋臺舊址,又稱鵝夷炮臺,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九門寨社區(qū)鵝山山腳,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春,與虎門炮臺第一道防線的沙角炮臺遙相對應,扼守從三門口進入太平河道之要沖。坐西北向東南,現存的定洋炮臺有3座炮位,由兩個主炮位、一個輔助炮位組成。主炮位之間有長度50米、寬度約3米的暗道相連,有貯彈室、暗室。暗道、暗室基礎為麻石,紅磚券頂。輔助炮位較小。三間拱頂立柱西式清兵營房,面寬14.85米,進深10.8米。定洋臺舊址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于研究明清海防設施具有重要的價值。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頂營舊址

山頂營舊址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南面社區(qū)南山頂,西、南臨珠江,西北遙對蛇頭灣炮臺,西側為鎮(zhèn)遠炮臺。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光緒九年(1883)虎門炮臺大修時重建。炮臺呈方形,全長123米,中寬30米,四周建有三合土圍墻,圍墻上布滿槍眼,圍成一個炮城的形制,中設兵房和練兵場,占地面積約5490平方米。圍墻西南面開口處有德國產克虜伯大炮一門及炮座一個,炮長8.45米,重4.2萬斤。山頂營舊址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于研究明清海防設施具有重要的價值。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角侖山炮臺舊址

沙角侖山炮臺舊址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沙角社區(qū)侖山,始建于清光緒十年(1884年)。設有炮位五個,每個炮位有暗道相通,四周設有圍墻;炮臺還設有烽火臺、兵房、軍械彈庫等設施,占地面積約1490平方米,F存的侖山炮臺有三個暗堡式炮位,分別為侖山霹靂臺、侖山振威臺和侖山□□臺,三個暗炮位現已崩塌,暗道保存較為完好。山頂現存兩個露天炮位,炮池形制為圓形和月牙形,有暗道三條,清兵營房四間。沙角侖山炮臺舊址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于研究明清海防設施具有重要的價值。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角迎薰門舊址

沙角迎薰門舊址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沙角社區(qū)沙角炮臺內,沙角捕魚山與扯旗山之間,建于清代晚期,東北—西南走向,占地面積約176平方米。迎薰門高3.05米,寬1.7米,門額上 書寫“迎薰門”3字。兩側圍墻延伸至山上,墻厚1米,高3.05米,三合土夯筑。西南側圍墻殘長76米,東南側圍墻殘長約100米,靠近迎薰門處被沙角海軍部隊門樓斷開。沙角迎薰門舊址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場所,對于研究明清海防遺存也具有一定的價值。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志敬墓

陳志敬墓 位于東莞市虎門鎮(zhèn)梁屋村小捷山。墓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灰沙夯筑,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保存完好。陳志敬,虎門北柵村人。陳志敬之孫陳益(?~1592年)于明萬歷十年(1582年),從安南(越南)帶回番薯。試種成功后,在其祖陳志敬墓地右方買地三十畝進行擴種。經農史學家考證,引種時間比福建長樂人陳振龍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引種還早八年。 1989年東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虎門醫(yī)院舊址

虎門醫(yī)院舊址位于虎門鎮(zhèn)人民南路執(zhí)信公園內,由門樓、商頌亭、虎門醫(yī)院主體建筑三部分構成。據史料記載,虎門醫(yī)院是由蔣光鼐等人發(fā)起倡建,于1933年正式落成。現在虎門醫(yī)院舊址已命名為虎門鎮(zhèn)執(zhí)信公園,以紀念朱執(zhí)信先生。園內廣植花草樹木,寧靜怡人,文物本體得到較好的保護與利用,成為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休閑的重要場所;㈤T醫(yī)院大樓現為老人活動中心。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虎門廣場

虎門廣場是虎門地標,虎門中心的標志建筑!虎門廣場位于中國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的中心,竣工于1997年,廣場的西北面是虎門鎮(zhèn)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東北面有數家大型銀行如: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東南面是廣場花園。西南面是海富華庭高層住宅和虎門大市場,海鮮批發(fā)市場.離著名的富民時裝批發(fā)城只有幾百米的距離.景點位置中國廣東省東莞市虎門大道

逆水流龜村堡

“白沙水圍村”原名是“逆水流龜村堡”,位于虎門白沙村,建于明末崇禎年間,為虎門白沙人鄭儒所建。鄭儒是明末進士,官至太寺少卿(古時為四品官)。全村呈正方形、座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6889平方米,邊長為83米。村堡四周是高6米、厚0.6米的護寨墻。村堡布局取形于龜,因北面有溪水迎面而來,故稱逆水流龜。村堡四周是18米寬的護村人工河,因四周環(huán)水,故人們又稱該村堡為白沙水圍村。村堡正門前面是一道水泥橋,以前為木橋,是出入村堡的唯一通道,也是這只逆水流龜的龜尾,村堡四角的小樓堡為龜的四足,北面高出護墻的保壘樓則是0,青色堡壘樓上的紅磚則是龜眼。村堡正門門框是由紅沙石建的,門額上刻有“里閭堡聚”四個古樸大字,門邊有一幅石刻對聯,上聯是“前蝶嶺

執(zhí)信公園

朱執(zhí)信紀念碑在虎門鎮(zhèn)海軍醫(yī)院內(現執(zhí)信公園)。民國十二年(1923年)年立,碑高7.2米,碑座邊寬2.6米,用光面花崗石砌成。碑上有胡漢民于民國二十年手書的碑名和民國二十一年撰書的碑文。0時被造反派填塞碑銘,1986年修繕復原。朱執(zhí)信(1885-1920)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大符。原藉浙江蕭山,生于廣東番禺。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赴日本留學,參加同盟會。為《民報》撰文,與改良派論戰(zhàn)。1910年(宣統二年)與趙聲、倪映典等發(fā)動廣州新軍起義。次年參加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1931年參加討袁(世凱)運動,后又加入中華革命黨,在南方繼續(xù)策動討袁的武裝斗爭,1917年“0”運動中,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軍事聯絡等職。次年,隨孫中山到

禮屏公祠

禮屏公祠位于虎門鎮(zhèn)村頭村,是目前虎門規(guī)模最大、疊砌最精、保存最好的祠堂。禮屏公祠建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占地面積607.4平方米,正門前面寬18.07米,左邊長9.97米,右邊長40.17,后面寬15.2米。祠分兩路四進,中有青云巷。左路面闊三間,前三進為頭門、中廳、后廳,前后天井兩側均有連廊;最后一進(北廳)為單獨院落,以兩側門自青云巷及左側街巷進出。右路由于改建較多,關系較復雜,但基本的格局仍可辨析:三進,自天井側向進出?v向軸線上建筑除第四進廳外崳為硬山屋頂形式,第四進廳(北廳)與其它連廊等為卷棚頂。四進屋脊各不相同,越后越低,最后一進為卷棚,無脊,脊式為龍舟形,其上下不立鰲魚,頭門南面垂脊前立有獅子。屋脊造型弧線連貫

陳益家族墓

陳益家族墓,明代,位于東莞市虎門鎮(zhèn)金洲社區(qū)。陳益是虎門北柵社區(qū)陳氏居民的先祖,是位讓陳氏子孫引以為豪的祖輩。因為陳益是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是中國第二次糧食革命的先鋒,為緩解當時國人的溫飽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明萬歷八年(1580年),陳益身著布衣肩搭包裹,乘友人的商船從虎門前往越南。到達后,越南的酋長接待他們時,在宴席中擺出了一道香甜軟滑的“番薯”官肴,這引起陳益的興趣——“要是能夠引種回去,該可解決多少人的溫飽!”從此,他便留心這種可以充饑的官肴的生長習性和栽培方法。一年之后,他冒著殺身之禍,收買了酋卒,把番薯種藏在銅鼓中想偷偷帶回國內,但讓他始料不及的是,正要開船的時候,有多艘越南的官船載著多名酋卒要來緝捕他。在這生死關頭,隨行的

虎門抗日陣亡將士暨死難同胞紀念碑

虎門抗日陣亡將士暨死難同胞紀念碑位于虎門鎮(zhèn)則徐社區(qū)鵝公山山頂,GPS坐標:北緯22°4912.1,東經113°3943.0,海拔高程50米。1938年10月23日,日軍占領虎門;㈤T軍民繼承反帝反侵略光榮傳統,奮起反抗,寫下了華南地區(qū)抗戰(zhàn)史上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箲(zhàn)勝利后,為告慰陣亡忠魂和死難同胞,當地政府發(fā)動虎門各界人士捐資,在鵝公山頂修建“虎門抗日陣亡將士暨死難同胞紀念碑”。1946年4月20日,紀念碑建成,太平29個團體及虎門駐軍總共3000余人集合舉行揭幕典禮及公祭大會,對陣亡的抗戰(zhàn)將士和死難同胞致以哀悼。這座紀念碑已成為虎門軍民不屈不撓、浴血奮戰(zhàn)、英勇殺敵的象征,也成為日軍侵略罪行的有力見證。20世紀50年代,海防部分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