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縣第一次黨代會舊址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鎮(zhèn)袁橋村,原為民國區(qū)長袁強齋家,現(xiàn)為顧景貴住宅,上房坐北面南,東與袁進蘭宅院近鄰,南為顧顏明住宅,北為袁橋村街東西路,西為袁布袋宅院。1938年,登封縣地下黨組織已發(fā)展到相當大的力量,在對敵斗爭和組織建設(shè)、宣傳活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登封縣根據(jù)當時的形勢需要,結(jié)合工作進展情況,按照上級黨委決定,將偃師、鞏縣、登封中心縣委,改建為各縣縣委。2月前后,縣地下黨委便以讀書座談會為掩護,在這里召開了第一次代表會議。當天參加人員有陳耳東(三縣特委)、李太興(李仲敏)、袁玉然、伊保民、王實甫、王高印、郭淵博、李春如、王甲科等二十余人。會議上三縣特委陳耳東傳達了上級指示精神,并說明三縣特委轉(zhuǎn)建縣委的重大意義和
清微宮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鎮(zhèn)三王村,少室山南麓的清微巖下,原為唐代諫議大夫李渤隱居讀書處,號稱李渤宅。北依少室山清微巖,為九峰環(huán)抱,南臨少陽河,東為黃沙嶺,西為金牛嶺,與少室山清涼峰相望。元至正年間,將李渤宅改為清微觀,明嘉靖四十年重修,清代重修,宮內(nèi)現(xiàn)存清代重修后的玉皇殿、民國年間修建的東西配房及近現(xiàn)代修建的山門共20多間,院落占地面積1970平方米。清微宮是嵩山地區(qū)歷史悠久的儒、道教活動場所,歷史上李渤曾同弟弟李渉一同在白鹿洞棲賢寺隱居讀書,后來不遠千里遷徙到風水寶地的少室山清微巖下建宅隱居讀書,對研究唐代時期嵩山地區(qū)的儒家文化及后來的道教文化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崔氏石坊及碑刻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鎮(zhèn)文村西頭北側(cè)崔氏墳塋內(nèi)。石坊刻立于明代中期,為三間四柱形,通高2.88米,寬4.50米,坐北面南,坊頂用橫枋蓋頂,浮雕有花草圖案,橫枋下置闌額,陽刻隸書“崔公先塋”,額左刻有“賜進士巡撫都御史崔景榮”,右刻有“賜進士湖廣兵備副使嵩陽崔應科立”楷書。中柱陽面刻有:“開垣肇跡祖宗功德流澤遠,中岳發(fā)祥昭穆甲科蔭后長”對聯(lián)。右側(cè)刻“仲子沖壁書”,柱頂?shù)袷{,坊柱南北有雕花護腳石。石坊小巧別致,雕工精細。墳塋內(nèi)立有“明湖廣兵備副使登吾崔公神道”碑,該石坊及碑對研究明代石刻藝術(shù)及崔氏家族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價值。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負黍城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鎮(zhèn)南城子村周圍、潁河南岸的臺地上,東有安廟河,西鄰段村河,南依青紅嶺,南高北低,三面環(huán)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據(jù)《竹書紀年》載:“周安王五十七年,韓伐鄭,占領(lǐng)陽城及負黍”。《史記﹒秦本紀》載:“秦昭王五十一年,將軍摎攻韓,取陽城、負黍!庇梢陨衔墨I記載可知,負黍城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是鄭韓兩國的西部邊防重鎮(zhèn)。負黍城東西寬約400米,南北長約800余米,面積30余萬平方米,南城墻位于鐵爐溝村北,夯層厚6~8厘米;城內(nèi)文化層厚1~5米,出土有春秋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陶、鐵器等。該城對研究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具有一定價值。第一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村遺址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鎮(zhèn)梅村西南、太后廟河西岸的二級臺地上,遺址西北高,東南低,東西寬約150米,南北長約180米,占地約近3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1.5~3米,采集有紅陶和灰陶,紋飾有繩紋,另有素面等。據(jù)陶質(zhì)及紋飾判斷,該地是一處戰(zhàn)國文化遺址,對研究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生產(chǎn)、生活方式具有一定價值。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袁橋遺址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鎮(zhèn),年代為新石器時代,類別為古遺址。2023年10月,袁橋遺址被公布為第三批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