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渠村是汝陽縣著名的大村之一。大約是西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民國初期曾建過常渠鎮(zhèn),解放后建過常渠鄉(xiāng),常渠公社等重要機關,常渠村是我鄉(xiāng)北半鄉(xiāng)的集貿市場中心地,也是文化中心地。古時因杜康造酒用常家曲而得名常曲,后演變成常渠。常渠村位于汝陽縣西北部,距離蔡店鄉(xiāng)政府1.5公里,南鄰蔡店村,北與閆村,東與何村、草營村,西與杜康村相鄰。著名的汝白路貫穿南北,新修的酒祖大道橫列東西,郭木線的開通,打通了大虎嶺,縮短了常渠地段與縣城的距離,常渠村地理位置優(yōu)越,村中礦泉噴涌,山清水秀,東有對仙寨,西連杜康仙莊,南存藏兵洞歷史文化,北有寶應寺文化,對仙寨古碑記載:愚觀夫:“金山環(huán)繞于北,鳳龜橫列于西,東有積石之蠶叢,南有百合之險阻,位于四塞,守以丁壯,民守持不恐也”。
當今東梁對仙寨,西連杜康仙莊,南存仙人臥榻,北走蜿蜒清溪,村中礦泉噴涌,此景色之秀麗,天地之造化,觀氣脈之雄偉,代代大賢輩出,繼往開來,歷屆執(zhí)事披荊斬棘,興建大業(yè),繼往開來,造福于民,歷盡艱辛,樹空前之大功!古今凡立大事者,不惟有帥導之才與不拔之志,且備有愛民之心,執(zhí)政一時,造福一方,自圖高雅,不足為榮,謀私暴富,不足為貴,惟德被生民而公施于眾,足施后相者而沿彷。
常渠“對仙寨”,故因寨門朝南正應著村南一李鐵拐石,命名“對仙寨”。清同治元年建筑,主持人王景川,帶領父老鄉(xiāng)親高土寨,是閆村、何村、孟腦幾個自然的中心寨,人工壘起十米高,八米寬的“土圍子”在當時可稱是工程之大,氣勢雄偉。1945年日軍進攻未曾攻克。村民們用炸彈、土槍、石頭居高臨下英勇抵抗,守衛(wèi)還擊,擊斃日軍翻譯官一名,日本侵略軍把河道以西的村莊房屋一起燒毀,共燒毀草房、瓦屋200多間,殺死村民寧水管、靳戰(zhàn)賓。
1945年村民們到陶營對日作戰(zhàn),大家手持武器、大刀土炮,浴血奮戰(zhàn),不怕犧牲,頑強奮斗,王天須、董春財,寧克約,寧青娃、何革5位壯士壯烈犧牲。
一九四七年常渠村村民王山娃與0解放軍接頭,為黨辦事,管過村中的一點事務,被-倒算夜聚明敬的土匪們殺光全家,連一個吃奶的小孩也不放過,一槍打死在母親的懷里。
一九四九年日本投降后,村里的土匪惡霸不甘心滅亡,在村里東搶槍、西劫劫,想占誰家的宅子就占,這年土匪靳連成、靳連玉想占靳河山家的宅子,就在一個西風狂叫,天黑如墨的夜里靳連成糾集一伙土匪偷偷地到靳河山家,先把他拉起來用繩綁住,又要現洋又要大煙。靳河山心里暗罵:0,“窮人們哪里有那些東西”,可是又想:他們要的不是大煙、現洋,要的是宅子,反正跟他沒有好說的,他伯父憤怒地罵道“0你們這些豺狼,要頭有頭,要別的沒有!”土匪們聽了把他伯困住,用匕首、竹刀、在他身上亂刺,把好好的人打得皮開肉綻,滿身是血,土匪們把家里的東西搶得干干凈凈,臨走時朝他伯開了一槍。
第二天,靳河山的伯父躺在血泊里,靳連成還想當好人叫喊著:“大哥咋死,是誰來槍?咋不喚叫!”
1970年—1971年黨支部書記張宏濤帶領全村男女老少,頂酷暑、冒嚴寒、起早貪黑,一顆紅心兩只手,大干苦干,連春節(jié)都不放假,過革命化春節(jié),挖塘建水渠,實現了一塔兩騰十仨瓜的宏偉規(guī)劃,使鳳凰嶺上變成了水澆地,群眾生活明顯改善,亂石滾滾變成了堰,彎曲圪塔變直線,不規(guī)則的小塊地都變成了大寨田。
1972年國家開通過陸渾大渠,昔日靠天吃飯的鳳凰嶺變成了旱澇保收的米糧倉。
1976年8月大雨成災村中河道兩岸水深齊腰,瓢潑大雨下有三個小時,兩岸住房全部灌水,土坯房全部泡塌,沖毀房屋100多間,1988年8月再遇大雨洪水災害,沖毀80余間,水災過后群眾奮發(fā)圖強,奮力重建家園,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重建了美好的家園。
常渠村現有人口7000人,耕地面積4200畝,全村建筑面積3.4平方公里,其中灌溉面積2500畝,村莊面積1720畝,全村分為河東片、南片、北片三大片,共10個網格。全村共有31個姓氏,其中張姓380戶,王姓310戶,寧姓100戶,何姓105戶,李姓61戶,顏姓7戶,楊姓20戶,于姓6戶,平姓5戶,馬姓3戶,魏姓5戶,汪姓2戶,其中張、王、寧、何、李人口較多。
經濟產業(yè):
以釀酒為龍頭,圍繞釀酒的附屬企業(yè)近年來不斷發(fā)展壯大,現有杜康酒廠、杜神酒廠、林康酒業(yè)有限公司、杜康仙釀酒業(yè)有限公司、?祵崢I(yè)有限公司、新生瓶蓋廠、華豐瓶蓋廠、華豐紙箱廠、康明飼料廠、偉業(yè)養(yǎng)豬廠、養(yǎng)雞8個等企業(yè)的興起,解決了村中剩余勞動力,擴大了常渠經濟的發(fā)展,增強了農民的收入。
種植業(yè):
人均耕地6分地,糧食作物人均500元,屬糧食生產區(qū),小米、玉米、大豆為主要農作物,建國初期糧食單產50公斤,水澆地每畝150公斤,建國后通過興修水利和化肥的應用,包括近年來該灘造地,土壤改造,使小麥產量達到400公斤。
養(yǎng)殖業(yè):養(yǎng)豬戶10戶、養(yǎng)雞廠8個
商店:25戶、餐館15戶。
勞務輸出:在農村內組織建筑8個,人員約100人左右,外地務工約500人左右。
社會事業(yè):
1986年底村民集資5萬元建中學教學樓一座,1990年村中投資50萬元建鄉(xiāng)二中和村小學,2003在級支持下籌集15萬元將貫穿村中的1500米道路全部硬化。
2011年村中建設“康泉小區(qū)”,該小區(qū)占地33畝,總面積4.4萬平方米,并排八幢七層樓房,大、中、小三種戶型320套,水電齊全,排污通暢,電話寬帶入戶,綠化,健身場所、儲藏室、公廁等相關配套設施齊全,設計新穎,管理科學,是居住休閑、購物為一體的新型農村安居工程,這一工程建成后以出售完畢,此工程對有效地緩解常渠村群眾無地建房問題,起到積極作用。
2013年新一屆村黨支部上任后,在村中籌措資金40多萬元,對常渠小學教學樓的破舊門窗進行重新更換,小學大院重新硬化、修整,給中學操場進行硬化,中小學生、教師訂制統(tǒng)一服裝。
2014年中秋節(jié)給全村7000口群眾發(fā)放福利200元,春節(jié)福利300元,節(jié)日期間發(fā)放物品和蔬菜,給各街道安裝路燈200余個,解決了夜晚照明問題,綠化街道、硬化道路,安裝花欄200多個,兌付上任拖欠酒祖大道征地款140萬元,2015年替7000口群眾交合作醫(yī)療款每人80元,累計56萬元。
教育:常渠小學1947年前建立,教師李全水、李振錫劉興漢等人,學校早期在河西邊古廟內,1964年正式遷入現小學舊址至今,校長:賀國章,主任王洪水,教師孟天民、王東玉、王柏留、王長才、劉紅如、趙榮立等人,文革前學生300多人,集體捐資建校,扒掉古廟,集體舊房屋80間蓋教室及教師住屋70間。一九九二年村部投資40多萬元為小學蓋起教學樓。
常渠初中:七二年在小學后院辦起初中班,校址在小學后院,一九八五年常渠村民捐資5萬元在新址蓋起教學樓一座,中學遷出小學院內,后來到一九九二年村委投資蓋起新教學樓一座,投資25萬元左右,學生250多人,教學質量在縣鄉(xiāng)名列前茅,為社會培養(yǎng)出了大批人才。
公益事業(yè):1、道路建設水利建設由群眾部分集資300萬元全村大小街道硬化完畢,田間道路、渠道2015年度上半年由國家投資硬化完畢。估計國家投資百萬元。國家投資建設提灌站兩個,機井1眼,渡槽500米左右,小型水庫一個正在實施辦理之中。
衛(wèi)生:村中醫(yī)療所,一幢三層樓房25間,醫(yī)療人員5人,主醫(yī)師寧國燦、王坤峰。
村民生活:建國初期六七十年代主要是以農業(yè)為主,交通工具只有牛車,架子車、人拉肩挑,飲食是吃粗糧為主,生產隊大量種植紅薯,紅薯面,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住房結構全是土坯房、土木結構,八九十年代,住房變?yōu)榇u木結構和磚混結構,大部分是一層房,二層房很少。教育支出也開始加大。現在飲食以精細為主,肉、蛋、奶粉等條件極為優(yōu)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名勝古跡:
旅游景區(qū):古寨坡、蒼松翠柏、古廟、古亭、神泉噴涌,門球場、老年娛樂中心地、神泉旁有一-石、東坡有一仙石—李鐵拐石、統(tǒng)治年的古寨大門、寨南有一棵古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