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春秋時屬楚,秦時屬黔中地。
漢高祖五年(202),建孱陵縣,縣域轄有今公安、石首、監(jiān)利和湖南安鄉(xiāng)、津市、澧縣、南縣、華容等地,屬五陵郡。
縣城在柴林街(今夾竹園鎮(zhèn)齊居寺村),又名孱陵街。
漢元始二年(2),分孱陵置華容縣(今監(jiān)利、石首和湖南華容等地)。
漢元始八年(8),王莽建立新朝,改孱陵縣為孱陸縣。
漢建武元年(25)縣名恢復(fù)為孱陵縣。
建武六年(30),高成縣(今松滋市)并入孱陵縣。
建武十六年(40),分孱陵置作唐縣(今湖南安鄉(xiāng)、澧縣、津市等地)。
漢建安十四年(209),劉備領(lǐng)荊州牧,駐軍油江口,改孱陵縣為公安縣。
建安二十四年(219),孫權(quán)派大將呂蒙襲取荊州后,任呂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候,又復(fù)縣名為孱陵。
晉太康元年(280),分孱陵立江安縣。
縣城設(shè)二圣洲(今江陵沈家洲)。
晉咸康三年(337),于孱陵縣內(nèi)僑立松滋縣,屬河?xùn)|郡。
后為荊州屬縣。
南北朝劉宋末年,二圣洲縣城為江水沖毀,改遷油江口,取名梅園。
梁正平元年(548),改江安縣為公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將孱陵縣和永安縣(僑縣)并入公安縣,改名為公安鎮(zhèn)(不久復(fù)為縣),屬荊州總管府南郡;同時改作唐縣為孱陵縣,屬澧陽郡。
唐天寶元年(742),公安屬江陵府江陵郡。
上元二年(761)屬江陵府。
后梁開平元年(907),公安屬荊南節(jié)度使管轄。
后唐同光三年(925),荊南節(jié)度使高季興割據(jù)荊、歸、峽三州,稱南平王,國都江陵。
公安縣為南平國屬縣。
北宋初年,公安屬荊湖北路江陵府,后更名為荊南府。
南宋建炎四年(1130),公安縣升為公安軍,置鎮(zhèn)撫使。
紹興五年(1135),撤銷公安軍,恢復(fù)公安縣建置,屬荊南府。
元天歷二年(1329),公安屬河南行省荊湖北道上路總管府中興路。
至正二十四年(1364),公安屬湖廣行省荊州府。
明洪武九年(1376),公安屬湖廣布政司為第二縣。
明崇禎元年(1628),梅園失火,縣城被毀,遷城椒園(今窯頭埠)。
崇禎七年(1634),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逼近荊州,遷城于祝家崗(今斑竹垱鎮(zhèn)同和村)。
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將新城全部燒毀,縣城遷回椒園。
清順治五年(1648),縣城遷斗湖堤。
順治八年(1651),縣城遷回祝家崗。
康熙三年(1664),公安屬湖北布政司荊州府為第二縣(1911年辛亥革命前隸屬未變)。
同治十二年(1873),松滋縣境江堤潰口,洪水漫及公安,縣城被水淹沒后即遷唐家崗(今南平鎮(zhèn))。
民國三年(1914),屬荊南道。
民國十年(1921),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屬第七行政督察區(qū)。
民國二十一年(1936)屬第四行政督察區(qū)。
民國二十七年(1938)日本侵略軍第一次轟炸南平,官署城墻全部被炸毀,縣政府遷駐獅子口。
民國三十二年(1943)縣政府遷駐王家廠(今獅子口鎮(zhèn)王家廠村)。
同年6月,再遷支蘇堡(今章莊鋪鎮(zhèn)境內(nèi))。
民國三十三年(1944)縣政府移駐申津渡。
民國三十四年(1945)抗日戰(zhàn)爭勝利,10月,縣政府遷回南平。
1949年屬荊州專區(qū),縣人民政府駐南平。
1953年,公安縣所轄大美垸、六合垸和虎渡河西北起大至崗南至黃山頭之崗堤以東地方(簡稱“小虎西”)劃歸荊江縣。
1955年2月22日國務(wù)院批準(zhǔn),荊江縣并入公安縣,縣人民政府設(shè)在斗湖堤,屬湖北省荊州地區(qū)行政公署領(lǐng)導(dǎo)。
1965年,石首縣的藕池鎮(zhèn)劃歸公安縣。
1994年9月29日,《國務(wù)院關(guān)于同意湖北省荊州地區(qū)、沙市市合并設(shè)立荊沙市的批復(fù)》國函〔1994〕99號,公安縣屬湖北省荊沙市領(lǐng)導(dǎo)。
1996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公安縣屬湖北省荊州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