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湖北省 > 咸寧市 > 咸安區(qū) > 大幕鄉(xiāng) > 井頭村

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qū)大幕鄉(xiāng)井頭村歷史沿革

[移動版]

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xiāng)三都、六都。

民國時期,下墩、沖崽、廟嘴、官員嘴、高魯詹、莊稼塘、二門樓7個村莊,漢美壟、下嶺、小嶰、佘家莊、下周、上周6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大幕鄉(xiāng)(駐桃花尖黃家)張祠保(駐大塘張祠堂),鴨口張、黃在畔、山下王、梓橋、董家5個村莊隸屬咸寧縣愛民鄉(xiāng)(駐茶地鋪)茶地保(駐茶地鋪)。

1949年6月,下墩等7個村莊、漢美壟等6個村莊所在的張祠保,鴨口張等5個村莊所在的茶地保,隸屬馬橋區(qū)(駐馬橋街)。

1950年,咸寧縣改保為村。

下墩等7個村莊、漢美壟等6個村莊隸屬馬橋區(qū)張祠村(駐大塘張祠堂),鴨口張等5個村莊隸屬馬橋區(qū)茶地村。

1951年1月,咸寧縣改村為鄉(xiāng)(小鄉(xiāng))。

下墩等7個村莊,漢美壟等6個村莊,鴨口張等5個村莊,隸屬茶地鄉(xiāng)(小鄉(xiāng))。

同年4月,下墩等7個村莊,漢美壟等6個村莊,鴨口張等5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六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茶地鄉(xiāng)。

同年5月,成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組。

同年11月,下墩等7個村莊,漢美壟等6個村莊,鴨口張等5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六區(qū)改稱的七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茶地鄉(xiāng)。

1954年初,下墩、沖崽、廟嘴、官員嘴、高魯詹5個村莊組成民主一初級社,莊稼塘、二門樓2個村莊組成民主二初級社,漢美壟等6個村莊組成光輝初級社,鴨口張等5個村莊組成紅旗一初級社。

1956年,民主一、民主二2個初級社合并升格為民主高級社,光輝初級社升格為光輝高級社。

2個高級社隸屬泉山鄉(xiāng)(駐蔡家畈)。

鴨口張等5個村莊隸屬紅旗一、紅旗二2個高級社合并升格的紅旗高級社。

同年6月,民主、光輝2個高級社隸屬泉山管理區(qū)。

1957年9月,民主、光輝2個高級社隸屬泉山鄉(xiāng)。

1958年9月,民主高級社改稱民主大隊,光輝高級社改稱光輝大隊。

1959年冬,咸寧縣修建四門樓水庫,下墩成為淹沒區(qū),一分為三:一部分遷入沖崽,一部分遷入廟嘴,一部分遷入官員嘴。

1961年4月,民主、光輝2個大隊隸屬泉山公社。

1963年,原下墩遷出的三部分村民在駱家沖建房,新組成駱家沖自然村。

1965年9月,四門樓主壩加高,沖崽、廟嘴、官員嘴、高魯詹成為淹沒區(qū),絕大多數(shù)遷往原址后山垴,少數(shù)分別遷往今向陽湖鎮(zhèn)廣東畈村北洪橋、馬橋鎮(zhèn)新屋唐村。

廟嘴一分為五,分別插入沖崽、官員嘴、高魯詹、莊稼塘。

廟嘴塆消失。

1967年,四門樓水庫淹沒區(qū)的咸寧縣高橋區(qū)泉山公社民主大隊1、2、3、4四個生產(chǎn)隊105人,自愿遷至寶塔塔下公安農(nóng)場,1969年并入郭家灣村,為5隊、6隊。

1971年4月,民主大隊劃入南川公社(區(qū)級,駐南川水庫大壩下),紅旗大隊鴨口張、黃在畔、山下王、梓橋、董家5個村莊劃入民主大隊。

1975年3月,光輝大隊隸屬撤區(qū)并社后的大幕公社(駐常收),民主大隊隸屬撤區(qū)并社后的南川公社(駐南川水庫大壩下)。

同年6月,民主大隊劃入大幕公社。

1981年5月,部分大隊更名。

光輝改稱下嶺,民主改稱井頭。

1984年1月,下嶺、井頭2個大隊隸屬茶地鄉(xiāng)(駐金雞山)。

1985年9月,大隊、生產(chǎn)隊改稱村、組,下嶺大隊改稱下嶺村,井頭大隊改稱井頭村。

1987年9月,下嶺、井頭2個村隸屬撤銷區(qū)建制后的大幕鄉(xiāng)。

2001年3月,下嶺、井頭2個村隸屬石橋鄉(xiāng)與大幕鄉(xiāng)合并的大幕鄉(xiāng)。

2005年3月,下嶺、井頭2個村合并為井頭村(先駐井頭小學(xué),后駐二門樓十五千米處公路東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