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耳寺坐落于彭山縣城東十五公里的象耳山谷中,群山環(huán)抱,竹海濃蔭,松柏蓊郁。寺院規(guī)模宏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及眾多仙神,頂禮朝拜者絡(luò)繹不絕。現(xiàn)任主持昌泉大師領(lǐng)眾師徒及全國各地慕名而至的居士在象耳寺中修佛參禪,寺內(nèi)常年經(jīng)聲朗朗、樂音悠悠。
象耳寺原名大圣寺,建于南北朝,唐宋時期達于鼎盛,有九樓十八殿,大小房間三千余間,上千僧眾相見不相識,“鳴鐘曉吃飯,騎馬關(guān)山門”。據(jù)唐道量大師《續(xù)高僧傳》和明如惺大師《大明高僧傳》記載,象耳寺高僧輩出,隋有法泰、唐有道會、南宋有圓覺大師,皆德行高超,學問文章過人。今象耳寺斑竹林中歷代高僧墓塔成林,清代著名高僧大耳和尚墓也在其中。唐三藏法師玄奘十七歲時來到四川,入住大圣寺,拜當時大圣寺的一代大師道會(公元579—649年)為師,潛心修習大乘佛教三年,對其佛學修為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三藏法師年滿二十,即于武德五年(公元623年)于川西大圣寺受具,二十一歲時,堅定了西行取經(jīng)的志向并付諸實施。唐武則天當政時,全國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寺廟、開鑿佛像,在此時期,大圣寺得到進一步的擴展。唐以后佛教在我國宗教界取得了主導地位,大圣寺因而香火旺盛,特別是南宋時又出了一位知名高僧——圓覺大師,他不但道行高深,而且文學書畫都有較高的造詣。
作為歷史名寺的象耳寺在聚集了眾多僧侶的同時留下了寶貴的佛教文化與遺產(chǎn)。今寺后環(huán)山有唐代摩崖石刻31龕,計大小佛像1104尊,雖年代久遠,風化嚴重,但仍可窺其當年宏偉概貌。特別是寺右山巖邊有一尊觀世音菩薩圣像,莊嚴美妙,色調(diào)柔和,背面石龕上的云彩、水紋、游龍還可明顯分辨,不失為一座佛教文化藝術(shù)珍品。
因唐時大圣寺是川西名寺,加之高僧輩出,成為歷代文人墨客觀覽之圣地。明代大家曹學全、林茂之《蜀中廣記》及《蜀中名勝記》載有唐大詩人李白少時曾來此讀書,F(xiàn)存有李白讀書臺、磨針溪、洗硯池等勝跡,還有李白夜留題:“夜來月下臥醒,花影零亂,滿人襟袖,凝如濯魄于冰壺也”(見《輿地·碑目》)的清新題辭。嘉慶《彭山縣志·古跡》載:“象耳摩崖,在治北三十里,即象耳山。層崖峭壁,神工鬼斧,奇態(tài)萬狀。上刻李白留題‘藤蘿蓊蔚中,恍然有蛟龍盤拿之勢’”。武氏巖上刻有“磨針溪”三字,相傳李白讀書山中,學未成棄去
,適過一溪逢老嫗?zāi)ヨF杵,白問:“何為?”嫗曰:“欲作針耳。”白感其言,遂還卒業(yè)。嫗自言武勝。白后來將溪旁一巖取名“武氏巖”,將磨針處取名“磨針溪”!拌F杵磨針”一典故即出于此(見《四川通志》)。前蜀王建時諫大夫、哲學家杜賓圣來此游覽時,就題詩追念清蓮居士的高潔情懷——“山中尤有讀書臺,風掃晴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至今寺周、湖畔尚存歷代留題二十七幅。明眉州太守許仁詩云:“萬仞青山勢欲催,秋嵐晴鎖讀書臺。山靈好似長呵護,有待仙才又再來”。清什邡令胡德琳詠:“頑鐵磨成鉞,石乳滴成溜。濯魄向冰壺,花鄉(xiāng)滿襟袖。仙人猶讀書,廢學嗟余陋!
象耳寺氣勢磅礴,地靈人杰。八百壽星彭祖家宅于此,至2002年統(tǒng)計資料顯示,象耳寺所在的象耳村和其周的歇馬村現(xiàn)有百歲老人3人,年壽最高者為107歲。象耳寺座落在象耳根上。象為靈物,是佛教的吉祥物。相傳世尊釋伽牟尼的母親曾夢六牙象而如懷生釋伽牟尼,故佛教又稱象教,佛法又名象法,這是大圣寺(今象耳寺)選址于此的主要依據(jù)之一。象耳寺位居川西南岷江水陸要津,是由川南嘉定到成都的必經(jīng)之路,往返便利,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F(xiàn)關(guān)子口為當時古戰(zhàn)場之一!锻ㄨb》說“后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趙云由外江取犍為(郡),奇兵越武陽山地取成都”;《華陽江志》記“晉恒溫由武陽取成都,百五十里,渡大江”都是走的這條道。
象耳諸山,古為武陽茶葉市場與武陽名茶加工基地——硼口茶坊所在地。“自古高僧愛飲茶”。茶與佛教有不解之緣,僧人生活講清虛,離塵脫俗,但坐禪時間長,易疲勞,消除疲勞的飲料,就是茶。茶圣陸羽說:“茶葉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可見,大圣寺的選址條件,與當時規(guī)模巨大的硼口茶場和主要交通要道有關(guān)。
寺周環(huán)山,每當風掃晴嵐,松搖滴翠,步行曲徑,頓覺心靈為之凈化。著名的象鼻山、象耳山、擦耳巖等拱衛(wèi)寺前,植被繁密、風光清麗。山麓湖水一彎,波光瀲滟,可供游人蕩舟。
元、明、清各代,象耳寺屢遭破壞,又屢有建修。解放前夕,雖已有些廢舊,但尚具寺院規(guī)模,有僧人26人,石刻佛像一千一百余尊。1958年毀壞。1992年,彭山縣政府修復(fù)。2004年,眉山市首任市長余斌率市、縣有關(guān)領(lǐng)導親臨象耳寺,囑重興象耳寺,促進彭山旅游業(yè)發(fā)展,并將佛教文化和詩歌文化精粹留存后世,親書“象耳吹風”、“李白讀書臺”等碑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