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場所。
宋氏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后焚于兵。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建,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宋氏祠堂由大門、石旗桿、臥隱堂、南廂房、迎暉堂、含元樓等建筑組成,占地面積1000余平方米,祠堂座西朝東,主體建筑“迎輝堂”座西朝東,為宋氏祠堂祭祖之地。篛單檐硬山式、一斗三拱重梁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闊五間,長18.5米,寬10米,高12米,走廊寬1.1米,墻厚0.45米,當心間3.96米,梢間3.05米,盡間3.55米;進深8米,格靈門窗20扇,柱16根,俱為青石素面柱礎!坝x堂”前,南有“南廂房”,座南向北,面闊三間,北有“臥隱堂”,座北向南,面闊3間,建筑形式與“迎輝堂”相仿。前有大門5間,座西向東,面臨北大街,院中立旗桿1根。后院建有“含元樓”,為三間三層樓房建筑,系宋祖半藏書之所。
據(jù)重修含元樓碑記載:宋氏原籍江南溧陽人,明初遷蔡,世代為官,曾建賓陽、擁萬、含元諸樓。賓陽、擁萬圮于洪水湮沒無存,惟含元樓居宅中尚存。宋氏祠堂原為私人宅地,建于明朝嘉靖年間至乾隆二十七年宋公敏學,目睹六旌之宅第,朝樓閣而暮邱墟,慨嘆世守之艱難,不和所有將住宅建為祠宇,以含元樓為神之室,“迎暉堂”為獻,拜跪之庭,置祭田為祀事之需,呈官牒案意至遠也孝至深也,屬在毛里誰敢不謹凜遵奉。嘉慶十六年樓址傾圮,凡我兄弟危懼,恐工巨艱,就積材計五六年之久始克成就斯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