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莆田市 > 荔城區(qū)旅游

文峰宮

[移動版] [查看地圖]
文峰宮

文峰宮,又稱文峰天后宮,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區(qū)中心原荔城左廂鳳山寺西北隅,宮殿坐東朝西,宮前南接鳳山寺的“西墻巷”,北通“大度街”,山門正對西郊鳳凰山的文峰,故以“文峰”作為宮名。

文峰天后宮文峰宮,與齊名湄洲祖廟,極具官方的正式的色彩,凡是前往湄洲祖廟瞻拜祭祀媽祖,或海內(nèi)外媽祖回娘家,一定要先在文峰宮祭祀或駐駕,再從文峰宮起駕往湄洲島媽祖山湄洲祖廟,以示正式和隆重。莆田文峰宮后面系鳳山寺塔埕,宮前的道路原名“文峰宮前街”(莆田人習(xí)慣叫“古樓前”,就是現(xiàn)在“步行街”)。

文峰宮奉祀的南宋木雕媽祖神像,原先供奉在闊口村“白湖順濟廟”。據(jù)史載,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莆郡瘟疫流行,群眾祈求媽祖保佑平安,是媽祖顯靈救了眾生。斯時玉湖陳俊卿(1113年—1186年,南宋紹興八年登榜眼,累官尚書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了感謝媽祖恩澤,獻地建“白湖順濟廟”供奉媽祖。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媽祖被朝廷敕封為“崇福夫人”。紹興二十六年加封為“靈惠夫人”,紹興二十七年晉封為“靈惠昭應(yīng)夫人”,并經(jīng)朝廷下詔欽定,地方官吏每月朔、望(農(nóng)歷每個月的初一、十五)要進香朝拜。每年舉行春秋二祭,誕辰(農(nóng)歷三月廿三)、羽化升天(農(nóng)歷九月初九)要公祭。因此朝拜者日眾,廟中香火鼎盛。但畢竟位于城郊,距荔城約五里路,每逢祭祀,官府就得興師動眾,諸多不便。另改朝換代后,城郊治安也較差,故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把“白湖順濟廟”媽祖遷入城內(nèi),在鳳山寺西北隅建文峰宮奉安之。

當(dāng)初,文峰宮只建宮宇一間,后來由邑人趙環(huán)珠等出資增建宮前一座南北向跨街的拜亭,但仍然在街上舉行祭禮,這樣不成正統(tǒng),也有礙觀瞻。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興化府知府宮兆麟決策向?qū)m后“鳳山寺”的塔埕擴建主殿。主殿面闊三開間,進深兩間加披屋(安放神龕及鑾輿等),殿的廊沿前設(shè)一個天井并在天井邊建兩廡。天井前面建山門,山門分為內(nèi)外廊,門前廊沿豎立一對青石檐柱,大門兩旁立抱鼓石。門簪上豎掛一塊“文峰宮”宮名匾,系清道光年間邑人林揚祖(陜甘總督,二品大員)所書。大門廊沿中軸線斜安一塊用青石制作的“陛石”,上面浮雕龍紋。(按“陛石”乃天子諧也,用于神靈前為表示達尊之意。今被移至東巖山媽祖行宮前階。)主殿采用“抬梁式”與“穿斗式”合構(gòu)的兩個木排架。殿內(nèi)用四根內(nèi)金柱(俗稱四中柱),這種清式建筑形制較普遍,斗栱為一斗三升,大額枋上安連續(xù)斗栱,用材一般,但做工較精致。殿前設(shè)一個天井,起到通風(fēng)采光,排水的作用。山門木材面為朱紅漆。地面鋪大方磚。兩邊廊沿石外側(cè)砌石臺階五級(中間用“陛石”)。

媽祖神像,原先供奉在闊口村“白湖順濟廟”。據(jù)史載,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莆郡瘟疫流行,群眾祈求媽祖保佑平安,是媽祖顯靈救了眾生。斯時玉湖陳俊卿(1113年—1186年,南宋紹興八年登榜眼,累官尚書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了感謝媽祖恩澤,獻地建“白湖順濟廟”供奉媽祖。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媽祖被朝廷敕封為“崇福夫人”。紹興二十六年加封為“靈惠夫人”,紹興二十七年晉封為“靈惠昭應(yīng)夫人”,并經(jīng)朝廷下詔欽定,地方官吏每月朔、望(農(nóng)歷每個月的初一、十五)要進香朝拜。每年舉行春秋二祭,誕辰(農(nóng)歷三月廿三)、羽化升天(農(nóng)歷九月初九)要公祭。因此朝拜者日眾,廟中香火鼎盛。但畢竟位于城郊,距荔城約五里路,每逢祭祀,官府就得興師動眾,諸多不便。另改朝換代后,城郊治安也較差,故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把“白湖順濟廟”媽祖遷入城內(nèi),在鳳山寺西北隅建文峰宮奉安之。

當(dāng)初,文峰宮只建宮宇一間,后來由邑人趙環(huán)珠等出資增建宮前一座南北向跨街的拜亭,但仍然在街上舉行祭禮,這樣不成正統(tǒng),也有礙觀瞻。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興化府知府宮兆麟決策向?qū)m后“鳳山寺”的塔埕擴建主殿。主殿面闊三開間,進深兩間加披屋(安放神龕及鑾輿等),殿的廊沿前設(shè)一個天井并在天井邊建兩廡。天井前面建山門,山門分為內(nèi)外廊,門前廊沿豎立一對青石檐柱,大門兩旁立抱鼓石。門簪上豎掛一塊“文峰宮”宮名匾,系清道光年間邑人林揚祖

(陜甘總督,二品大員)所書。大門廊沿中軸線斜安一塊用青石制作的“陛石”,上面浮雕龍紋。(按“陛石”乃天子諧也,用于神靈前為表示達尊之意。今被移至東巖山媽祖行宮前階。)主殿采用“抬梁式”與“穿斗式”合構(gòu)的兩個木排架。殿內(nèi)用四根內(nèi)金柱(俗稱四中柱),這種清式建筑形制較普遍,斗栱為一斗三升,大額枋上安連續(xù)斗栱,用材一般,但做工較精致。殿前設(shè)一個天井,起到通風(fēng)采光,排水的作用。山門木材面為朱紅漆。地面鋪大方磚。兩邊廊沿石外側(cè)砌石臺階五級(中間用“陛石”)。

林默,一名默娘,民間親切地稱她“姑媽”、“娘媽”或“媽祖”。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縣湄洲嶼的一個仕宦家庭。生后直到滿月,從未啼哭過。因被名為“默”,又稱“默娘”。其曾祖保吉,仕周,任統(tǒng)軍兵馬使,棄官,隱于湄洲。祖孚,承襲世勛,任福建總管。父愿,宋初官福建都巡檢。默娘聰慧過人,8歲從塾師讀書,就能解書中大意。稍長,好誦經(jīng)禮佛。她…… 林默詳細(xì)信息++

延伸閱讀:

·莆田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浦口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