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原名絳,字寧人,號亭林,1613年生于昆山千燈鎮(zhèn),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卒于山西曲沃,由嗣子顧衍生,從弟顧巖扶柩回昆山千燈故里,葬于祖塋嗣父顧同吉、嗣母王貞孝之墓穴次位,墓前有碑,上刻“顧亭林先生暨配王碩人合墓”;周圍有磚砌矮墻,嵌有清石碑各一塊;墓南有明皇朝為旌表先生嗣母王氏的貞孝坊;墓后柳樹四棵,四周松柏數(shù)十株。光緒二十一年(1894年),新陽縣知縣萬厲鈞重修了墳墓。
民國三年(1914年),廣東學者、孔教會主持人梁鼎芬專程來千墩瞻仰亭林墓及遺腹遺像,并出資委托先生十二世孫顧子玉等籌建亭林祠。 一九五六年,顧炎武墓及祠堂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拔母铩逼陂g,該墓及祠堂曾遭到破壞。一九八四年,江蘇省文管會設計并撥款,由昆山市文管會修復該墓及祠堂。一九九七年,昆山市政府撥款修復顧炎武故居,充分利用顧炎武舊居的方磚地、門頭、水井和花崗巖坊柱等建筑,修繕了門廳、轎廳和正廳。2000年,顧炎武故居分別被昆山市委宣傳部、蘇州市委宣傳部命名為“昆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蘇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保護歷史遺存,傳承歷史文化,2002年,千燈鎮(zhèn)人民政府聘請東南大學編制了《顧炎武墓保護規(guī)劃》,并投入巨資對故居、祠堂和墓再次進行全面修繕,先后恢復了240平方米的住宅樓、120平方米的讀書樓、100平方米的水墻門、150平方米的膳房,建設了占地30畝、具有江南私家園林特色的顧園。目前顧炎武故居占地60畝,建筑面積5450平方米。
經(jīng)過修繕后的顧炎武故居,包括顧炎武故居,亭林祠堂和墓及顧園三個區(qū)域,為千燈明清宅第之首。
顧炎武故居:為整個宅第主體,朝東落西,為五進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自東而西依次為水墻門、門廳、清廳(轎廳)、明廳(正廳、楠木廳)、住宅樓,北側有背弄連接灶房、讀書樓和后花園,故居前與千年石板街相接,后與顧炎武墓地和顧園相連。該區(qū)域主要再現(xiàn)亭林先生居家生活、讀書場景,各廳內陳列顧炎武先生塑像、手跡、著作、生平事跡和國內外對顧炎武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亭林祠和亭林墓:落北朝南,東側有門與顧炎武故居相通,西側墻外為顧園。祠南向三間兩廂一門樓,以三間相通作一大祭堂。兩邊墻上及外面走廊墻中嵌有磚石刻碑12塊,記述先生事略。其中一塊有先生所著《日知錄》中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庭中盤槐、桂花各兩株。現(xiàn)亭林墓露臺均用花崗石砌造,石階七級,圍以石欄桿。
顧園:占地30畝,位于故居西南側,與故居祠堂及墓均相通。是依史恢復修建的融湖光水色、歷史人文為一體、具有江南私家園林風格的游覽區(qū)。內曲水環(huán)繞,環(huán)水有致用閣、思宜園、頌桔軒、“歸奇顧怪”(二石齋)、秀石虬松莊、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閣、四柿亭等及碑廊等10個景點,各景點以詩文、字畫、語錄、塑像等形式寓意亭林先生的精神和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