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閣及綠繞亭位于黃山市徽州區(qū)巖寺鎮(zhèn)西約4公里的西溪南村。該村背倚鳳形山,面臨豐樂水,始建于唐,鼎盛于明清,文風昌盛名人輩出。村中至今仍保存明清建筑100多幢,老屋閣及綠繞亭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老屋閣,又稱老屋角和吳息之宅,建于明代中期。為磚木結構的2層樓房,下層矮,上層高,坐東北朝西南,3進5開間,口字形四合院,通面闊17.7米,進深19.4米。前進樓下明間為門廳,中進樓下明間為客廳,大門位于中軸線上,狹長的天井中央有石板砌的水池,大門上建有水磨磚砌成的門罩,未事雕琢,與鐵皮包鑲的大門十分協(xié)調(diào),顯得厚實莊重。
中進為進深九檁,在明間縫檐柱與金柱之間,用月梁式的雙步架,梁兩端飾以云雕,梁上置瓜柱支載3架梁,瓜柱與金柱上端之間另加一單步梁,3架梁上有脊瓜承托脊檁,兩側置雕花叉手,形如卷云飄帶。梁架上承脊瓜與5架梁上瓜柱用蓮瓣式平盤斗;山面梁架瓜柱下端收殺做成鷹嘴形。樓面為梁上架閣柵,架柵為直徑約11厘米的整根圓木,上鋪樓板。沿天井四周有一圈齊整的欄板,雕花綴朵,富麗繁華,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在天井四周設置靠椅,此椅靠背外突,超出天井四周的欄板,臨空懸置,設計精巧美觀,頗具韻致,稱為飛來椅,又雅稱為“美人靠”。
樓上廳堂宏麗寬敞,布置井然有序。墻以蘆葦編籬,表面敷以泥土和石灰,緊密牢固。廳內(nèi)不用天花,擱柵外露,為徹上明造住宅,當?shù)胤Q這種構造為“樓上廳”。古代徽州地區(qū)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山高人稀,為防山區(qū)瘴癘之氣,人們就把樓上作為日常主要的棲息活動場所,所以把樓上廳室建得比樓下更軒敞,逐漸形成樓上廳這種獨特的徽派建筑格式。后進全毀,2001年香港中國文物藝術修復基金會捐資進行了修復,其結構與中進相似。
綠繞亭座落在老屋閣東南墻腳下池塘畔,亭平面近正方形,通面闊4米,進深4.36米,高5.9米.元天順元年(1328年)西溪南名士吳斯能、吳斯和兄弟兩個集資建造,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綠繞亭的結構與雕飾風格類似老屋閣,唯月梁上繪有典雅工麗的包袱錦彩繪圖案,臨池一側置飛來椅供人休息。在亭中近可觀繁茂場圃,遠可眺綠茵田疇。歷代文人題詠甚多,后集成《歙縣豐溪吳氏文徵》。老屋閣規(guī)模宏大,莊重典雅,它和綠澆亭作為典型的明代徽式建筑,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巖寺鎮(zhèn):巖寺鎮(zhèn)在黃山市徽州區(qū)東部,即東經(jīng)118°14′,北緯29°14′,素有“黃山南大門”之稱,鎮(zhèn)政府所在地巖寺既為黃山市徽州區(qū)委、區(qū)政府所在地,亦是徽州區(qū)的中心城區(qū),是徽州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同時還是經(jīng)省政府批準的黃山市規(guī)劃中重要的工業(yè)基地和蔬菜基地及物資集散地。 巖寺鎮(zhèn)建制歷史悠久。據(jù)資料記載,巖寺得名因于古代村前一山巖上有座寺廟而來。到公元766…… 巖寺鎮(zhèn)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