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溝村】建制村,位于鄉(xiāng)政府駐地東南6千米處的山坳里。地勢為黃土丘陵。區(qū)城面積8.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005畝。
〔大房身〕自然屯,村駐地。位于鄉(xiāng)政府駐地東南7.5千米處的山坳里。地勢為黃土丘陵。清嘉慶初年,從山東濟南府逃荒過來的一戶張姓人家,在大房身北山后面的一個溝里搭起窩堡開荒定居,幾年后,置買了幾頭牛,用來代替人耕。一個冬閑時間,有一頭大牛走失,家人四下尋找,結果在南山腳下(現(xiàn)在的大房身)的密林深處找到了這頭牛,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比他們原來的居住地好的多的地方。這里不但有很寬闊的高麗人留下的房身地,還有很多肥沃的荒地。于是全家搬到南山腳下居住。后來又陸續(xù)從山東、河北逃荒過來了王、李、孫等很多姓氏的難民來此定居,很快成了一個大屯子。人們根據(jù)當?shù)厝私ǚ炕剌^大的特點,起名為大房身。建國后,特別是成立人民公社時建立各大隊,曾一度定為大房身大隊。但西關屯公社西面還有一個大房身(現(xiàn)在東升鄉(xiāng)南小陵村,那個時候歸西關屯管轄)。為防重名,便用姜家溝作村部名,但其村部仍設在大房身。區(qū)域面積3.1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87畝。
〔姜家溝〕自然屯,位于村西1千米處。清嘉慶中期,在大房身已經(jīng)居住了幾年的一個姓姜的人,除了種地之外,家還養(yǎng)了幾頭牛,在每天早出晚歸的放牧中,看好了距離大房身西邊兩里外的一個山坳。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很適宜放牧和耕種,于是全家搬到這里定居。不久又有人陸續(xù)搬到這里,由于戶數(shù)的增加,人口的增多,漸漸形成了一個屯子。老姜家是最先在這里圈山占草定居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就起了村名姜家溝。區(qū)域面積2.6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418畝。
〔劉祥窩堡〕自然屯,位于大房身東南2千米處的山坳里,地勢為丘陵。清咸豐年間,大房身有一個叫劉祥的人,性格孤僻,和當?shù)厝瞬缓先。有一年他在大房身南山坡下種下瓜田,他恐怕有人去偷,于是在那里搭了一個窩棚看護,后來干脆遷到那里生活。繼之陸續(xù)又有幾戶搬入,若干年后成屯,起名為劉祥窩堡。區(qū)域面積1.7平方千米,耕種面積797畝。
〔回家營〕自然屯,位于姜家溝(大房身)西南2千米處,地勢為丘陵;丶覡I原名回回營,清咸豐年間,從法庫北門外,回子營那里搬遷過來一個姓李的回民,在此定居。隨后又有大房身的幾戶李姓、吳姓、張姓人家遷入,成屯后,給屯子起名為回回營,后改為回家營。區(qū)域面積0.8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03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