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臨淇,古縣名,北魏時分照歌,林慮,并置臨淇縣,至隋開皇三年(583)廢林慮郡,又分置淇陽縣,并置兗州,今全境分為林慮、淇陽、臨淇三縣。隋大業(yè)初,并淇陽,臨淇入林慮,“臨淇”,因臨淇水而得名,沿用至今。 |
據(jù)《徐氏族譜》記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先人徐孝儒從漁村首遷此地。見這里地處臨淇集西的一座小山上,便稱村名叫“西小嶺”。后來,西小嶺村又以山嶺為界,發(fā)展成了兩個村莊,位于嶺南的叫“南小嶺”,嶺北的叫“北小嶺”,對外統(tǒng)稱“小嶺”村。 |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秦氏墓碑記載,秦庭芳從七泉遷此立村。見村西桃花山山形如虎,便將村莊稱為“虎山坡”,因“虎”與“胡”諧音,后改稱“胡山坡”,沿用至今。 |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牛氏祖先牛啟先,從山西遷此,取村名“牛家莊”。后人簡寫“牛莊”延續(xù)至今。 |
據(jù)明永樂十八年(1421)廟碑文記載,牛金林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村南山坡形如孔雀,且位于此坡谷口,故取名孔雀峪,后感帶雀不佳,改為孔峪,沿用至今。 |
據(jù)當(dāng)?shù)貍髡f,遠(yuǎn)在北宋時期,這里有個古老的道觀-頤真觀。村民始稱“頤真觀村”。后遇戰(zhàn)亂廟院倒塌,因西高東低,避風(fēng)向陽,便將村名改為“陽村”。之后又更名為楊村至今。 |
據(jù)傳明永樂十年(1413)王林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古時有一水池,水浮稱錘不沉,遠(yuǎn)近聞名,故取名“池莊”,后經(jīng)口口相傳為“陳兒莊”,隨著時代的變遷,后人為書寫方便,將陳兒莊簡寫為“陳莊”,沿用至今。 |
據(jù)明初年,晉人崔方吾首遷此地,故取名“崔莊”,沿用至今。 |
據(jù)明永樂九年(1412)秦代墓碑記載,秦玉林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位于淇河北岸故名北河,沿用至今。 |
據(jù)明洪武十三年(1380)碑文記載,喬章喜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位于淇河下游北岸,地下水淺,水源豐富,昔日群眾以菜園為主,即菜園,且在臨淇鎮(zhèn)正南,故取名南園,沿用至今。 |
據(jù)明正統(tǒng)六年(1441)碑文記載,呂奎從山西洪桐遷此村,取名呂莊,后周圍群眾稱為呂兒莊。隨著時代的變遷,后人感覺帶“兒”字不佳,后又改為呂莊,沿用至今。 |
因村前巖石上有個石門,村中有座古寺而得名石門寺。 |
據(jù)古時此地有蟒蛇作祟,禍害人間,一農(nóng)民上山砍柴,擲斧頭將蟒蛇開膛破肚,將泉水染紅,故取名“紅泉”,因“紅”與“洪”諧音,后改為“洪泉”,沿用至今。 |
明永樂二年(1404),黨氏始祖黨泉明從山西洪洞遷此立村。以姓氏取名“黨街村”,沿用至今。 |
前寨原名“司家寨”。清光緒年間,村內(nèi)富戶王老府家辦了個戲班,此時村中已沒了司姓人,在議論戲班的名字時,因村北不遠(yuǎn)處的湘河北岸有個村莊叫“后寨”,此村在前,便稱作“前寨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