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禮泉縣石潭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禮泉縣石潭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夏侯氏族在此建堡獨居,故名夏侯村。
北宋初,董姓人居于此,稱董家村。
石泉村以石泉小河而得名,石縫出水,人稱石泉。
因村莊地處小河西岸,村頭系涇南,泔北交通要到,又旁設店鋪,故名。
清初,為防匪患,御敵自衛(wèi)村中涌現(xiàn)一批舞弄大刀的陳姓俠義刀客,村更名為刀陳村,村子又分為東西兩個區(qū)域,主干道以東稱為刀東村。村委會位于刀東村,故名刀東村村民委員會。
明時屬十孝鄉(xiāng)夏侯里,稱石井村,清初,為防匪患,自衛(wèi),有一弄大刀的陳姓刀客,更名為刀陳村,村子又分為東西兩個區(qū)域,主干道以西稱為刀西村。村委會位于刀西村,故名刀西村村民委員會。
明末(公元1600年前后),張姓人在建村時,有耕地七百畝,百畝為一頃,即七頃,得村名七頃村,取諧音為其輕村。后分為南北兩個村子,北邊稱北其輕村,后人簡稱為北其村。
明初,杜姓人從咸陽北杜遷居于此,故為杜家村。
羅氏兄弟由胡羅村遷至衛(wèi)寧堡以打鐵為生,村民常用鐵具,改名鐵羅村。
明末(公元1600年前后)張姓人建村時,有耕地七百畝,百畝為一頃,即七頃,得村名七頃,后以諧音其”代替“七”。清康熙年間(約公元1680年),張姓一支遷于涇陽縣王橋鎮(zhèn)張家堡村。清末,部分張姓人遷居村南,形成南、北兩個村,南村稱南其頃,后以諧音“輕”代替“頃”。另有一說,明末清初,韓姓人自茅王溝念村遷居于此(藥王洞晏村),因村人在朝為御官,故名南奇卿村,后逐漸演化為南其輕村。
據(jù)劉氏族譜記載,上石村源自唐朝,明時劉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居落戶此地,因村東小河長流水瀑布垂懸,石群聳立,景色奇特,引人前往欣賞,故取名賞石村,后誤寫稱“上”字,稱上石村。
2005年10月高家村、虎溝村、楊鐵村,合并設立大同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1958年“大同大隊”中的“大同”,具體含義已無從考證。
楊家村和車家村合并而成,稱楊車村。
明時屬十孝鄉(xiāng)夏侯里,位于響石潭底部,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