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島在歷史上曾是英、法兩國的租界。 清咸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前后,英法兩國選中了珠江中的小沙洲作為租界地址,填筑成島,并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簽訂租約。 島上西部3/4劃為廣州英租界,約264畝,東部1/4劃為廣州法租界,約66畝。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日本將對英國宣戰(zhàn)后占領的沙面英租界交給親日的汪精衛(wèi)政權(quán)(一般稱汪偽政權(quán))。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法國維希政權(quán)退出法租界,交給汪精衛(wèi)政權(quán);同年,重慶國民政府另行與英國訂約收回英租界。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新成立的法國戴高樂政府正式宣布將沙面法租界交還中華民國。 1949年12月,成立沙面區(qū)。 1950年6月改,為廣州市人民政府直屬。 1951年1月,屬太平區(qū)政府。 1952年9月,改屬中區(qū)。 1955年5月,改稱中區(qū)沙面街。 1957年12月,沙面街并入嶺南街。 1971年11月,從嶺南街劃出,設廣州沙面地區(qū)管理委員會。 1980年9月,建沙面街道,屬荔灣區(qū)。 |
1950年,成立陳塘區(qū)第一街道。 1953年5月,第一街道改稱為嶺南街道,隸屬中區(qū)人民政府。 1960年8月始,嶺南街道改屬荔灣區(qū)。 1999年,清平街道、光揚街道并入嶺南街道。 |
1950年1月,成立華林街道,隸屬長壽區(qū)。 1952年,改屬中區(qū)。 1955年5月,改屬西區(qū)。 1960年8月,隸屬荔灣區(qū)。 1999年,原華林街道、寶華街道、秀麗街道三街道合并為新的華林街道。 |
1950年,屬逢源區(qū),后改屬荔灣區(qū)。 1955年,改屬西區(qū),1960年8月,西區(qū)改稱荔灣區(qū)后,一直隸屬荔灣區(qū)。 1968年,改為新風街道。 1985年,新風街道改為多寶街道。 1999年,黃沙街道并入多寶街道。 |
1950年6月,設立荔灣街道,1961年,荔灣街道改名為昌華街道,隸屬荔灣區(qū)。 |
1950年2月,龍津街道成立,隸屬于西禪區(qū)。 1952年,歸屬西區(qū)。 1960年8月,歸屬荔灣區(qū)。 1968年,龍津街道改名向陽街道。 1985年,向陽街道改為龍津街道。 1999年,文安街道并入龍津街道。 |
1950年7月,金花街道成立,隸屬長壽區(qū)人民政府。 1960年,金花街道改隸荔灣區(qū)政府。 |
1985年10月,彩虹街道成立,隸屬荔灣區(qū)。 |
1953年,設南源街街道,隸屬西區(qū)。 1960年,屬荔灣區(qū)。 |
1950年4月,建立西村農(nóng)會,隸屬南岸區(qū)人民政府。 1951年,土改結(jié)束后,設立西村街道,隸屬西村區(qū)人民政府(即原南岸區(qū)人民政府)。 1952年9月,歸屬西區(qū)人民政府管轄。 1960年,始隸荔灣區(qū)人民政府。 1960年5月,設立西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68年4月,成立西村街革命委員會。 1980年9月,西村街革命委員會改為西村街道。 |
1985年10月,站前街道成立,隸屬荔灣區(qū)人民政府。 |
橋中街道原是廣州市白云區(qū)管轄的西郊、河沙、坦尾3個行政村。 2002年1月,劃入荔灣區(qū);同年3月,成立橋中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