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容美土司田土王在屏山深處狩獵時,遭遇山賊圍攻,因寡不敵眾,落荒而逃,趁著朦朧月色,鉆出黑灣,沿簸箕山下龍?zhí)镀旱津韵s溪,順著容美東北方向經(jīng)謝家灣一路奔逃至火寨頭安營扎寨,等待援兵,部下們一路尋來,以篝火為信號與土王會合,趕跑山賊后,土王一行談笑風生,原路返回,不覺間到了山下河邊的一個坪里,坪里住著幾戶人家,他們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停下來,便令將士們生火做飯,他便和姓李的老板聊起來,他說:你們這個坪在河邊,是此山的最低處,就取名為“下坪”吧!他接著說:“只有有下才有上的空間,你看這坪周圍,地表奇異,山川秀麗,將來一定居上”。下坪地名由此而來。 |
石堡村中部平坦,土地肥沃,四周且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據(jù)說自商周時鬼谷子上九蓮山修道后,香客見此地宜居,于是開荒種地,修房造舍,漸成村落。歷代土王把石堡作為最后的根據(jù)地。每逢戰(zhàn)敗,便經(jīng)兩河口退居大寨,上石堡積蓄力量,反攻收復失地。久而久之,人們覺得石堡堅若盤石,牢不可摧,加之地形如堡,多奇峰異石,得以石堡之名。民國時期為中營鄉(xiāng)第十保。 |
民國初期,洪姓人家在此居住,大家都叫這里洪家山;1932年國民黨的川軍盤踞在下坪鄉(xiāng)留駕司的天星寨企圖殲滅我紅軍主力,我紅3軍9師師長段德昌,獨立團團長王炳南受賀龍指揮在洪家山的宋家坡設立了指揮所,帶一個警衛(wèi)連駐扎在洪家,并組織農(nóng)民成立了赤衛(wèi)隊防范反動勢力增援敵軍,同時偵察敵軍動向。當時生活非常困難,王炳南親自在簡家灣龔氏家中組織后勤為大伙做飯送飯,經(jīng)過十多天的戰(zhàn)斗,由于敵眾我寡,武器落后,天星寨戰(zhàn)役失敗,但洪家山一帶由段德昌和王炳南指揮得當,傷亡較少,部隊轉(zhuǎn)移時王炳南對洪家山的群眾說:“鄉(xiāng)親們,失敗是暫時的,相信我們一定會勝利的,大家等我們回來吧”。1949年全國解放了,1950年鶴峰縣第一任縣長趙鶴巢來到洪家山,建立了洪家山三區(qū)蘇維埃政府(當時全縣劃為5個區(qū)),管轄下坪、鄔陽、大巖等地,任命南下干部邱云為區(qū)長,并把段德昌的遺骨從巴東金果平轉(zhuǎn)移到洪家山區(qū)政府院壩前安葬,并且按照段德昌和王炳南同志的遺愿,把洪家山命名為勝利鄉(xiāng),故名。 |
二等巖是以其地勢險峻、一眼望去,層次分明而得名,上面是容美鎮(zhèn)屏山村,下面是下坪鄉(xiāng)留駕村,就位于中間,故名。 |
此處地勢平坦,為一個坪地,中間有一個堰塘(荷花堰),四周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故名堰坪。 |
“江坪”此處指江家坪。詳見居民點類《江家坪》;“村民委員會”指群眾基層自治組織。 |
以貫穿全境的河流--東洲河命名。據(jù)老人講述,原為“東舟”,意為整個地形兩頭高中間低,看起來像一艘船,又是在政府駐地的東方,后因諧音慢慢演變成了“東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