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齋堂鎮(zhèn)各社區(qū)地名由來

齋堂鎮(zhèn)各社區(qū)地名由來

原名齋堂,為朝拜北山唐建靈岳寺的香客中途食宿之所,故名。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后分為東西齋堂兩個村,該村位于西部,故名西齋堂,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
該村遼已成村,原名齋堂,因唐貞觀年建的靈岳寺,僧侶香客食宿,遂命。明聚落擴展為東、西齋堂兩村。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
又名“馬蘭村”,因明代曾為圈放馬匹之地而得名。
唐代李可用在大安山建行宮時,這里就是養(yǎng)軍馬的地方也是軍隊駐扎的地方原來這里也叫火爨村,后來演變?yōu)榛鸫。也有一說,這里南山上曾住有火鳳凰,所以叫火村,1984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
據(jù)傳這里來了一對老夫妻,男人姓杜,二人在轱轆嵲根打了一個草棚住下,轱轆嵲上住著一對雕,兩位老人就稱這里為雕臥鋪。后來,民國時期湯銘鼐縣長從這兒路過,他一打聽這個村名叫做雕臥鋪,就說:“這個村名可不好,養(yǎng)育出的后代會太刁,不如改做高臥鋪吧!”縣長一言九鼎,村名就成了高窩鋪了。再后來,人們把這個村名一簡化,就成了“高鋪”了。1972年因修建齋堂水庫而遷于現(xiàn)址,村名不變。1990年上蔡嶺遷來與該村合并。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
原青龍澗村位于鎮(zhèn)域西北溝,東距齋堂鎮(zhèn)政府4公里,青龍澗村名源于地形和底下煤炭資源豐富,多露出地表,遇雨流淌出黑水,像條條青龍,得村名。另一說是村西原有深水潭,由青龍?zhí),能從地下通往下清水村,故名青龍澗?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
因地處黃嶺之西而得名。
村以巨石成雙成對布于村域而馳名,人稱雙石頭。曾用名“雙龍頭”,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
爨底下村村名源于爨頭。位于村北1公里,爨頭緊扼三溝之咽喉:像三條腿兒放鍋的大灶,古人云:“爨者,灶也”,爨頭在上,村落在下,故名!办嗟紫隆贝澹芍^名副其實。1958年方便地方用字、刻章用字,將村名改為“川底下”。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
《析津志》有載,元代柏峪已成村,曾會同李家莊壘塞天津關。當初因柏樹、榆樹繁茂,曾稱柏榆村,后諧音改稱現(xiàn)名,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
明《宛署雜記》稱牛戰(zhàn)村,又因最早是靈水村劉姓遷來,亦稱劉站村,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
村明已有之,一說因村口山頭得名,一說是牛戰(zhàn)白虎故事得名。明代《宛署雜記》中村明即為“白虎頭”,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
新興村是1990年由齋堂鎮(zhèn)蔡家?guī)X、靈岳寺(徐家、劉家、李家、宋家四個自然村合稱)、東北山和西北山四村搬遷合并、重新組建的村落。由鎮(zhèn)政府集體命名“新興”。1990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
向陽口明已成村,原名“興業(yè)口”,后諧音稱“杏葉口”。1949年后成為向陽口村,取坐北朝南向陽之意。上世紀90年代白羊石虎村合并到向陽村,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
據(jù)《門頭溝地名志》載,沿河城地區(qū)自新石器時代即有人居住,金已成村。成村伊始,幾條溪流匯入永定河,村名:三岔(汊)村。明代永樂初年朝廷派兵屯駐,更名“沿河口”。明萬歷六年(1578年)建城垣,有今名,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