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銅仁縣、玉屏縣析置萬山特區(qū),以境內(nèi)大萬山得名。2011年撤銷萬山特區(qū),設(shè)銅仁市萬山區(qū)。相傳周武王敕封產(chǎn)丹之山為“大萬壽山”,元明清時期簡稱大萬山!斗捷浖o(jì)要》卷122銅仁府載:“又大萬山在(大萬山長官)司南三里。司以此名。”。 |
江口之名是因處在省水和提水即今之文孝河、太平河匯流處而得名。江口之名首次出現(xiàn)在1913年,1958年并入銅仁,名稱消失,1961年復(fù)置江口,至今未改。 |
縣城位于舞(氵舞)陽河南岸,縣名為舞(氵舞)陽河水清似玉,隔河山峰聳立如屏故名。宋為平溪硐,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設(shè)平溪蠻夷長官司,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置平溪堡,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玉屏縣,1958年并入銅仁縣,1961年復(fù)置,1983年改稱今名。 |
思南縣的來歷最早可以推到唐武得時期。唐武得四年(公元621年)置務(wù)州,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改為思州,公元1281年升為宣慰司,至正間(公元1341~1368年)設(shè)思南道都元帥府,為有思南之名的開始。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置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廢思南宣慰司置思南等4府,1913年廢,以附郭地置思南縣,以后未改。思南之名源于歷史上的位置。 |
印江之名源于唐開元之時,當(dāng)時置有思邛縣,前人多認(rèn)為今之印為古之邛字之訛,故名。宋時為邛水縣,元置思印江長官司,明洪武初,曰印江長官司,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六月,為印江縣1987年改為今名。 |
德江原稱水特姜,元朝時在其地置安化上、中、下蠻夷長官司、水特姜洪安等處長官司,明初改水特姜為水得江水官司,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改水得江長官司置安化縣,1914年更名為德江縣,至今未改。 |
元置沿河長官司,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九月置沿河縣溪長官司,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置沿河彈壓同知,1913年廢同知置沿河縣,以后無改。1987年改今名。 |
松桃在歷史上稱為烏羅為苗語地名,烏為水,羅為河。宋置龍泉葛浙長官司及烏羅洞、平茶洞,元置烏羅、龍干等處長官司,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廢思南宣慰司置烏羅府,轄郎溪蠻夷長官司,明置正大營,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置正大營同知,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移同知駐松桃,置松桃廳,1913年廢廳置松桃縣,1956年改名至今。 |
過去此地為魴魚堡,與鄰近的鮎魚塘地名混淆,當(dāng)?shù)匕傩,借附近懶龍坡取名“懶龍”。改“懶”為大”,故稱大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