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團結(jié)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團結(jié)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清朝初期(1616年),僅有吳、稍兩家人在此居住,故有吳半山、稍半川之名。清朝末期(1901年),有通渭、甘谷、陜西、西和等地不同姓氏人員搬遷至此,雜亂無章,故名。
清朝末期(1901年),唐姓人氏在此地居住,他們將其堡子命名為唐家堡子,一直沿用至今,故因此而得名。
解放初,因毗鄰大山灣,遠望好似月牙一般,面積較小,故而得名小山村。負責本村的自治組織和自治管理,故而得名小山村民委員會。
清朝末期,甘谷一帶一姓茍貨郎來到此地謀生,在當?shù)鼐幼。l(fā)展壯大,由于茍姓人家是本地第一個到此居住的,并且居住地較高,故而得名高泉。
解放初,因在本地有300平方米果園,且該地處高山二陰山區(qū),平均氣溫比較低,故而得名寒樹。
解放后,該地地處高山二陰山區(qū),平均氣溫比較低,且鹽堿程度高,水比較苦澀,故而得名寒水。
清朝時期,該地因有兩座大山,中間有一條干枯的河流把這兩座山分隔開,且屬于化家灣中部,故而得名中化。
清朝末年,因該地有一條河,名叫金窩河,據(jù)說有一個回族百姓種了一棵樹,叫花園樹,故而得名金花。
宋朝時期在該地設有一商貿(mào)城,為其繁榮發(fā)展,取名好集場,后改為好地掌。負責本村的自治組織和自治管理,故而得名寒樹村民委員會。
在唐朝時期有一個大土墩,在上面蓋了一座廟,大家都叫廟兒川,隨著人們的口就演變成了廟川,故而得名廟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