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洪武元年(1368),蘭陽縣治由韓陵遷于此,取舊稱名蘭陽。 |
焦裕祿同志當(dāng)年在此轄區(qū)內(nèi)栽有泡桐,如今桐樹如蓋,桐花灼灼,因而取泡桐花開,千頃澄碧之佳意為名。 |
因產(chǎn)業(yè)集聚區(qū)坐落在該區(qū)域內(nèi),取“惠安”一詞寓意在此投資客商普得實惠、安心創(chuàng)業(yè),故名。 |
堌陽一帶有“遍地黃河”之稱,唯有堌陽地勢較高,勢如堤堰,按字意講:堤堰即堌也,其地又位于古黃河之北,古代水北為陽,故稱為堌陽。 |
傳之前此村東有一座廟,廟內(nèi)有南海大士神像,神靈明彰,取名“南彰廟”,意為南海大士很靈驗,能表彰人間之善美。建村后村以廟名,稱南彰。 |
因曾為考城縣縣治而得名。古稱張莊寨。取“昭光烈考武皇”之意,故名考城。 |
清乾隆年間,因用紅磚建廟,擴(kuò)小寨為大寨,從此改名“紅廟寨”,后簡稱紅廟。 |
清咸豐年間,黃河在銅瓦廂決口,大片土地和村莊被淹,之后有一戶人家遷此營生,稱孤營,因“孤”與“谷”同音,后建村改為今名。 |
黃河?xùn)|岸數(shù)條大壩匯聚該村,故名。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被黃水沖斷,稱東壩頭,后以護(hù)裹河堤為壩建村,起村名東壩頭。 |
小宋原名河北口,宋仁宗年間,雍州宋郊、宋祁兄弟二人過此赴京趕考同榜登第,后宋祁在此建狀元府定居,改村名為小宋。 |
由儀邑和封人相聯(lián)而得名。 |
鄉(xiāng)人民政府原駐三義寨村,故名。三義寨原名惠家堂,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東惠堂人管老興先生發(fā)起東惠堂、西惠堂、王圪垱三村合議筑寨,共成義舉,故名三義寨。 |
清代,孟姓在此建村,故稱孟家寨。后孟氏后人遷走,但村名不變。1916年村內(nèi)的黃秀才和周姓村民為了防河水和土匪,帶領(lǐng)全村人修筑了一圈寨墻(1955年廢),后簡稱孟寨。 |
清乾隆年間,因有許姓在黃河南岸大堤(改道前)居住,遂名許家河,后簡稱為許河(老許河),若干年后許河(老許河)的許鴻臣遷今址,名新許河,簡稱許河。 |
傳有洪姓人家官道旁搭葡萄架擺攤賣茶水,生意興隆,而過往客商行人大多以官道旁的標(biāo)志物葡萄架為名,久而久之,此地被稱為葡萄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