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打漁陳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3]

打漁陳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3]

清代中期,田氏族人田光啟闖關東多年未歸,其母田氏思子心切,便蓋小樓一座,每當思兒之時,便登高遠望東北,俗稱望子樓,后周邊各村稱之為田家樓,以此命名村名田樓。1913年,因人口眾多,又分為兩部分,老村為大田樓,新村為小田樓。時附近夾河鄉(xiāng)也有一個田樓,為了區(qū)分,1958年為三個田樓定名:大田樓居北改為后田樓,小田樓居南改為前田樓,夾河鄉(xiāng)的田樓為田樓。本村即為后田樓。
清康熙十四年(1676),汪氏始遷祖從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至原壽張十五里園西汪村(今屬山東陽谷縣),后在今址組成新村落,以汪姓命村名為汪莊。1983年,因與清水河鄉(xiāng)汪莊重名,且村內(nèi)有田姓,更名為汪田莊村民委員會。
明代中期,京杭運河漕運繁忙,此處為重要碼頭,中原的棗、香梨在這里聚集后運往江南。后因商家眾多,果品擺放不下,便將香梨西移二里,稱此碼頭為棗梨河,后為村名。
明代中期,尹姓族人由山西移居山東肥邑尹家海子,為避戰(zhàn)亂來今址定居,取名尹那里。
明洪武年間,胡、劉兩家由山西移民來此定居。至明中期,此處成為京杭大運河重要碼頭,尤其是中原一帶的紅棗、香梨在這里集聚,成為物流中心。一包一包的紅棗相疊在一起,形似高樓,人們以此稱此碼頭為棗包樓。
明初,山西洪洞縣移民來此墾荒立業(yè),創(chuàng)立數(shù)個村莊,計有榮姓的人火寨、孫姓的孫家玉皇廟、張姓玉皇廟、王姓的小王莊、白姓的白莊、趙姓的趙莊。后黃河河道北移,除趙莊外上述各莊都先后掉入河中,這些村莊的居民便搬往趙莊居住,形成一個較大的村落。
前柴村創(chuàng)建于南宋,是打漁陳千年古村落之一。由柴氏族人創(chuàng)立,是時柴姓人以姓氏命村名為“柴家店”,又因柴姓人口日漸增多,居住不便,便分開居住,形成兩個自然村,在南側(cè)的為前,稱前柴,在北的稱后柴。居前,故名。
明洪武年間,沙、杜兩姓始遷祖同時遷來此地,為命名村名發(fā)生爭執(zhí),便以蓋樓方式為籌碼,誰先蓋成就以誰姓為村名,結(jié)果沙姓先于杜姓建成,便以名沙樓。
明代大移民時期,丁姓最先定居于此,以姓氏命名為丁家莊。1949年后,因村北面還有一個丁家莊,為了區(qū)別,經(jīng)縣人民政府批準,居北者為北丁莊,本村居南改稱南丁莊。
明洪武二年(1369),邢氏族人從濟南府歷城縣狼窩村遷今址,以姓命名為邢家莊。1957年前后,黃河北岸的仝莊、馬莊、李莊與邢家莊的村落大部落入黃河河道,政府組織北遷,聚集形成一個大自然村,命村名為邢仝。
清初,梁姓人由山東鄆城遷今址,因地處交通要道,人員來往頻繁,久之形成集市,梁姓人便以姓氏命名為梁集。
張姓族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3)自山西洪洞遷自山東陽谷城南張岱莊,后因料理莊園土地遷來此地。為弘揚先祖功德,便修家廟一座,以此命村名張家廟,簡稱張廟。
殷莊創(chuàng)建于明初,村有一水坑,人們稱之為殷家坑。建國后,改村名為殷莊,因與今后方鄉(xiāng)殷莊重名,1983年2月經(jīng)縣政府批準更名為東殷莊。
明初,殷姓族人由山西洪洞縣遷此,蓋一家廟祭祀祖,稱殷家廟,后以此命名村莊,稱殷廟。
明建文年間,田姓始遷祖從山西洪洞縣遷山東壽張棗林鄉(xiāng)(今屬陽谷十五里園鄉(xiāng)),后遷今址。因此處有高出地平面的堌堆,遂取名田堌堆。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