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內(nèi)有猊江、練江穿境而過,取江之數(shù)量而得名。雙江,即:猊江、練江,兩江圍繞社區(qū)。 |
柏錦村原名“白景村”,因村莊處于白塔山下,風(fēng)景宜人而得名。以“景”與“錦”發(fā)音相近,改為柏錦村。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社區(qū)駐柏錦村,2008年社區(qū)駐地搬遷至小壩心村,扔沿用其名。 |
原名:阿嶍村,傳說古時為“嶍猊人”所居,因此得名。后來根據(jù)村莊后有座小山垴,為明清兩代縣城人士餞送科考生員之地,以“登云而直上”之意,取名“登云山”。1953年村隨山名改稱登云村。以地理人文得名。 |
因地處總果后山南麓,因此得名‘’山后廠村。“山后”即總果后山之后;“廠”即煉鐵之地。 |
彝語地名:摩嘬搓!澳Α保厚R;“嘬”吃;“搓”:箐,意為:放馬箐旁的地方。后因語音衍變成“木袈沙”。相傳曾時沐氏勛莊領(lǐng)地,根據(jù)傳說,1945年更名沐勛村。 |
地名:大白邑即大擺依!按蟆本用顸c地勢開闊,“擺依”:彝族對傣族稱謂。 |
以前因村原為河灘,石頭多,而得名“石頭村”。后因猊江之水從村前流淌而過,1950年改村名為石泉村。 |
1952年建鄉(xiāng)時以境內(nèi)泉水較多,設(shè)富泉鄉(xiāng),后即沿用。 |
因明清年間曾在此筑爐設(shè)廠煉鐵而得名“廠上”。 |
因與周圍其他自然村相比建村較晚,故取名新村。村委會駐新村。 |
曾建桃李民族鄉(xiāng),后即沿襲桃李之名。村委會駐振興村。 |
彝語地名:“以咩得”,“以”:水;“咩”:尾;“得”:洞穴。意為:有落水洞的村。1958年以地下鐵礦資源豐富改村名為“寶山村”。清朝乾隆年間在開辦過“野馬硐”鐵礦,又曾經(jīng)有“野馬硐”的名稱。 |
明朝建村,原名“嘎瑪依村”意為嶺崗中部缺水的地方,1952年以村莊地處高山上的平緩地帶改名高平村。村委會駐高平村。 |
原音“柔果”,柔:去,果:蕎,意為去蕎地的路邊。后衍變?yōu)榭偣。村委會駐總果村。 |
法:石巖,“那”:青黑色,意為有青石巖的村莊。村委會駐小法那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