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武陟縣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地名由來

武陟縣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地名由來

木城原名木欒店。傳木欒女在此開酒店而得名,后簡稱木城。

傳漢代稱龍山村。明代因村內(nèi)修建石頭寺,改稱石寺,后又以方位分東、西石寺。1996年東石寺以“龍源傳說”更名為龍源村。

龍泉湖公園內(nèi)有人工湖,設計以“龍戲水”為主題,故名。

木欒店傳因木欒女在此開設酒店而得名。

詹店鎮(zhèn)區(qū)以京廣鐵路詹店站為中心形成,因詹店站得名。

明萬歷《武陟志》有“東西陶”的村名記載。清康熙《武陟縣志》分寫為東陶、西陶二村。從字面及附近村莊名稱分析,似由陶姓得名。

傳此地原名太寧鎮(zhèn)。明萬歷年間當?shù)匕傩毡徽_謀反,后受謝姓將軍幫助得以平反。太寧鎮(zhèn)百姓為報答謝將軍的大恩,遂將太寧鎮(zhèn)改稱“謝旗營”。

傳周武王伐紂途經(jīng)此地時曾大封功臣,故名。

據(jù)明洪武十四年(1381)碑文記載:元末明初,以喬大業(yè)為首的7戶,由山西洪洞縣遷此,依廟建村,以喬姓和廟取名喬家廟,簡稱“喬廟”。

傳古時有人在此高地(當?shù)胤Q“圪垱”)開店,后人定居成村,稱圪垱店。

嘉應觀,俗稱廟宮。清康熙六十年(1721)至雍正元年(1723),黃河在武陟先后5次決口,康熙派四皇子胤禎雍正親臨堵口。雍正繼位后,為紀念在武陟修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敕建集宮、廟、衙署為一體的淮黃諸河龍王廟,并取“嘉瑞長應”之意,賜名嘉應觀。

三陽原名小高。1947年6月小高區(qū)區(qū)長劉三陽在作戰(zhàn)中壯烈犧牲。為紀念劉三陽烈士,更名三陽。

小董地名含義有二:一說傳漢孝子董永居此,以董姓得名。又說傳沁河灘中原有一董村,人們?yōu)楸芩贾饾u北遷至此,與原來的董村相對應得名(大董村已沒于沁河中)。

大虹橋是沁河上的古渡口之一,傳河上曾以雜石建有拱橋,陽光照射下酷似彩虹。又因該村是臨近虹橋的大村,演稱大虹橋。

北郭地處古“鄇人城”(今上莊附近)之北,故名(城外為關,關外為郭)。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