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1990年人口12.79萬。有藏、漢、回、蒙古等民族。秦漢為羌族游牧區(qū),412~663年建第一個封建王國。1929年設共和縣。地處青藏高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有青海南山、日月山、鄂拉山等山地。屬高原亞寒帶氣候,1月均溫-14℃,7月均溫18.3℃,年降水量300~400毫米。礦產資源有銅、白云母、鐵、鉛、鋅、油氣、大理石,其中大理石貯量15億立方米。經濟半農半牧。
牧產牦牛、犏牛、綿羊、馬、駱駝,農產小麥、青稞、馬鈴薯等。其中畜產品屬青海省之首。有絨毛、皮革、食品、建材、輕工等工業(yè)。公路通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縣、西寧市。日月山下的黑城,是當年文成公主進藏住宿處。青海湖、龍羊峽水電站庫區(qū)為游覽勝地。 縣人民政府駐:恰卜恰鎮(zhèn)。郵編:813000。代碼:632521。區(qū)號:0974。拼音:GongheXian。共和縣轄4個鎮(zhèn)、7個鄉(xiāng):恰卜恰鎮(zhèn)、倒淌河鎮(zhèn)、龍羊峽鎮(zhèn)、塘格木鎮(zhèn)、石尕亥鄉(xiāng)、沙珠玉鄉(xiāng)、鐵蓋鄉(xiāng)、廿地鄉(xiāng)、江西溝鄉(xiāng)、黑馬河鄉(xiāng)、切吉鄉(xiāng)。境內有:哇玉農場、湖東種羊場、巴卡臺農場、安置農場。 農業(yè)牧業(yè) 共和縣是一個牧業(yè)為主,農牧結合的縣。全縣現有可利用草場1814萬畝,六十年代初為全國擁有百萬牲畜大縣之一,是青海省主要畜產品生產基地。年產肉類9000余噸,牛羊皮30余萬張,牛羊絨200余噸。2004存欄各類牲畜138萬頭(只)。 黃河流經縣境內90公里,河谷地和小塊農業(yè)區(qū)擁有耕地16.8萬畝,主要種植小麥,青稞、豌豆,馬鈴薯、蠶豆和油料作物,兼種大麥,燕麥等。 自然資源 全縣常年有水的河流,溝道195條,總流量為23.O7立方米人/秒,年平均流量大于0.15立方米/秒?h境內有大型水利樞紐龍羊峽電站,總裝機容量128萬千瓦瓦,年發(fā)電量60億千瓦小時?h內溫泉均集中于恰卜恰河下游,已探明水溫高于23c的有12處,最高的水溫為43c。現已開發(fā)龍羊峽鎮(zhèn)境內的麻尼磨合北山灣熱水游泳娛樂項目?h境內已發(fā)現的礦產資源有儲量2.16億立方米米的花崗巖礦,主要有石棉紅、五蓮花等品種;有儲量10億立方米的大理石礦,主要有漢白玉。墨玉、墨白花、龍卷云。雪花白等10多種。另外還有鐵、銅、鎳、鉛、鋅,金、砷,白云母、石灰?guī)r,水晶等礦種。切吉牦牛溝金礦貯量達4438噸;倒淌河銅鎳礦礦石貯量達50萬噸。 共和縣全境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烈,全年日照時數達2670.4---3036小時,平均日照率達60%---69%,每天平均日照6.2%---9.4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平均為165.5千卡/平方厘米,太陽能發(fā)電前景廣闊。環(huán)湖地區(qū)風能資源縣有較大開發(fā)價值,年平均風速3.5米/秒,儲量550千瓦小時/平方米,可利用儲量540---680千瓦小時/平方米。 境內珍稀動物主要分布在鄂拉山區(qū),青海南山和哇洪山等地,主要有馬鹿、麝、猞猁高山雪雞等,其中高山雪雞被國家列為三類保護動物,中草藥植物繁多,共有224種,資源量約為58117.42萬噸,主要有羌活,大黃,甘草,麻黃,秦艽,雪蓮等。 旅游觀光 共和縣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淳樸,草原景色優(yōu)美。有“草原門戶"和“西海屏風”之稱的文成公主進藏途經的巍巍日月山,有高原之稱的青海湖,湖內有鳥島,還有三塊石,二郎尖、海心山等島嶼,湖濱建有藏族風情特色的151賬房賓館。 此外,還有雄偉壯觀的龍羊峽水電站以及龍羊峽庫區(qū)人工湖,區(qū)溝地下溫泉,委曲溝度假村等旅游景點。2004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到9.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9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422萬元;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6300元;農牧民人均收入2479元。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漢屬西?,公元535年,吐谷渾可汗夸呂建都“伏俟城”。唐屬吐蕃地,宋屬廝,元屬吐蕃等處宣慰司,清屬西寧府、貴德廳。民國元年(1912年)歸西寧、湟源2縣,1929年從西寧、湟源2縣析置共和縣,直屬青海省。1952年改為共和藏族自治區(qū),1953年改為共和縣,隸海南藏族自治區(qū)(州)。 2000年,共和縣轄1鎮(zhèn)、12鄉(xiāng)!「鶕谖宕稳丝谄詹閿祿喝h總人口111974人,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恰卜恰鎮(zhèn)30833恰卜恰鄉(xiāng)8124廿地鄉(xiāng)3967沙珠玉鄉(xiāng)6173英德爾鄉(xiāng)4232鐵蓋鄉(xiāng)5774曲溝鄉(xiāng)7161東巴鄉(xiāng)3987倒淌河鄉(xiāng)11336江西溝鄉(xiāng)5504黑馬河鄉(xiāng)4490石乃亥鄉(xiāng)6038切吉鄉(xiāng)8142龍羊峽虛擬鎮(zhèn)3258塘格木農場虛擬鄉(xiāng)2955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號文批復:撤銷共和縣恰卜恰鄉(xiāng),并入恰卜恰鎮(zhèn);撤銷倒淌河鄉(xiāng),設立倒淌河鎮(zhèn)。2001年底,全縣轄2個鎮(zhèn)、10個鄉(xiāng),7個居委會、91個村(牧)委會。 2001年底,共和縣轄2個鎮(zhèn)、10個鄉(xiāng),7個居委會、91個村(牧)委會。 恰卜恰鎮(zhèn) 駐恰卜恰,轄7個居委會(第一、二、三、四、五、六、七),9個村委會(上塔買、下塔買、次漢蘇、東香卡、西香卡、西臺、尕寺、加拉、索吉亥)。 倒淌河鎮(zhèn) 駐蒙古村,轄9個牧委會(蒙古、黃科、元者、甲乙、黑科、哈乙亥、拉乙亥麻、次漢達哇、東衛(wèi))。 鐵蓋鄉(xiāng) 駐馬漢臺,轄11個村(牧)委會(鐵蓋、拉干、吾雷、拉才、馬漢臺、上合樂寺、下合樂寺、托勒臺、哈汗土亥、七臺、委曲)。 東巴鄉(xiāng) 駐乙浪堂,轄6個村(牧)委會(東巴、索爾加、加降臺、上梅、下梅、乙浪堂)。 曲溝鄉(xiāng) 駐麻尼磨臺,轄11個村(牧)委會(德勝、后菊花、曹多隆、克才、阿乙亥、次漢土亥、瓦里關、龍才、多隆溝、麻尼磨臺、龍羊新村)。 英德爾鄉(xiāng) 駐治海,轄8個牧委會(浪娘、中果、黃河、治海、哈爾干、加什達、更尕、曲讓)。 沙珠玉鄉(xiāng) 駐珠玉,轄10個村委會(上村、珠玉、上卡力崗、下卡力崗、種籽、耐海塔、達連海、曲溝、知耐海、扎卜達)。 廿地鄉(xiāng) 駐廿地村,轄5個牧委會(廿地、拉隆、曲科納、羊讓、切扎)。 黑馬河鄉(xiāng) 駐黑馬河,轄4個牧委會(文巴地、直卻乎、加卜隆、然卻乎)。 石尕亥鄉(xiāng) 駐切吉,轄6個牧委會(鹿色、尕日拉、切吉、鐵卜加、向公、如。 江西溝鄉(xiāng) 駐大包,轄4個牧委會(達倉、元者、上社、下社)。 切吉鄉(xiāng) 駐東科,轄8個牧委會(塔秀、哇合、加什科、喬夫旦、莫合、東科、祁加、新村)。 2002年4月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2]29號文批復同意撤銷龍羊峽行委,設立龍羊峽鎮(zhèn);撤銷曲溝鄉(xiāng)并入龍羊峽鎮(zhèn)。 2003年底,共和縣轄3個鎮(zhèn)、9個鄉(xiāng),10個居委會、93個村(牧)委會。人口122845人。 恰卜恰鎮(zhèn) 駐恰卜恰,轄7個居委會(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居民委員會),9個村(牧)委會(上塔買、下塔買、次漢蘇、東香卡、西香卡、西臺、尕寺、加拉、索吉亥)。 倒淌河鎮(zhèn) 駐蒙古村,轄1個居委會(倒淌河居委會),9個村(牧)委會(蒙古、黃科、元者、甲乙、黑科、哈乙亥、拉乙亥麻、次漢達哇、東衛(wèi))。 龍羊峽鎮(zhèn) 駐龍羊峽,轄2個居委會(龍羊峽鎮(zhèn)第一、第二),13個村(牧)委會(德勝、后菊花、曹多隆、克才、阿乙亥、次漢土亥、瓦里關、龍才、多隆溝、麻尼磨臺、龍羊新村、黃河村、興龍村)。 鐵蓋鄉(xiāng) 駐馬漢臺,轄11個村(牧)委會(鐵蓋、拉干、吾雷、拉才、馬漢臺、上合樂寺、下合樂寺、托勒臺、哈汗土亥、七臺、委曲)。 東巴鄉(xiāng) 駐乙浪堂,轄6個村(牧)委會(東巴、索爾加、加降臺、上梅、下梅、乙浪堂)。 英德爾鄉(xiāng) 駐治海,轄8個村(牧)委會(浪娘、中果、黃河、治海、哈爾干、加什達、更尕、曲讓)。 沙珠玉鄉(xiāng) 駐珠玉,轄10個村(牧)委會(上村、珠玉、上卡力崗、下卡力崗、種籽、耐海塔、達連海、曲溝、知耐海、扎卜達)。 廿地鄉(xiāng) 駐廿地村,轄5個村(牧)委會(廿地、拉隆、曲科納、羊讓、切扎)。 黑馬河鄉(xiāng) 駐黑馬河,轄4個村(牧)委會(文巴地、直卻乎、加卜隆、然卻乎)。 石尕亥鄉(xiāng) 駐切吉,轄6個村(牧)委會(鹿色、尕日拉、切吉、鐵卜加、向公、如。 江西溝鄉(xiāng) 駐達倉,轄4個村(牧)委會(達倉、元者、上社、下社)。 切吉鄉(xiāng) 駐東科,轄8個村(牧)委會(塔秀、哇合、加什科、喬夫旦、莫合、東科、祁加、新村)。 2005年,共和縣轄3個鎮(zhèn)、9個鄉(xiāng):恰卜恰鎮(zhèn)、倒淌河鎮(zhèn)、龍羊峽鎮(zhèn)、石尕亥鄉(xiāng)、沙珠玉鄉(xiāng)、英德爾鄉(xiāng)、鐵蓋鄉(xiāng)、廿地鄉(xiāng)、東巴鄉(xiāng)、江西溝鄉(xiāng)、黑馬河鄉(xiāng)、切吉鄉(xiāng)。 2006年8月,共和縣撤銷英德爾鄉(xiāng),設立塘格木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地遷至原塘格木農場場部所在地塘格木,實行鎮(zhèn)管村體制;撤銷東巴鄉(xiāng),并入恰卜恰鎮(zhèn)。 |
同德縣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東南部?偯娣e6494平方千米。總人口5萬人(2004年)。以藏族為主,還有漢、回等民族?h人民政府駐:尕巴松多鎮(zhèn),距州府駐地258千米。郵編:813200。代碼:632522。區(qū)號:0974。拼音:TongdeXian。同德縣轄2個鎮(zhèn)、3個鄉(xiāng):尕巴松多鎮(zhèn)、唐谷鎮(zhèn)、巴溝鄉(xiāng)、秀麻鄉(xiāng)、河北鄉(xiāng)。
地處青海高原東北部,黃河九曲十八彎的第二個彎曲部,東南高,西北低,中部平坦,為灘地草原。黃河流經境南、境西,賽欠河、巴曲、尕干曲等河流由東北向西南、由東向西流經境內匯入黃河。屬大陸高原性氣候,年均溫1.2℃,年降水量371毫米。 自然資源 全縣共有草場面積707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679萬畝),各類牲畜56.17萬頭(只),耕地12.7萬畝(其中水澆地3.3萬畝)。境內有江群、河北、居布林三大天然林區(qū),森林總面積8116公頃,總蓄積量10.4萬立方米,覆蓋率8.14%。有黃河及其支流49條,其中較大的有11條,水能理論蘊藏量達33.07萬千瓦,現已建成電站9座,總裝機容量達10165千瓦,年發(fā)電量3480萬度。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物有汞、黃鐵、白鎢、銅、銻、金、銀、鐵、朱砂、-、石膏、鋅、菱等有色稀有金屬、非金屬14余種,開發(fā)前景十分廣闊。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多、分布廣,天然藥材主要有冬蟲夏草、大黃、雪蓮、蓁艽、羌活等134種,野生動物主要有鹿、麝、狐貍、猞猁、雪雞、褐馬雞等34種10余萬頭(只)。境內歷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觀豐富,兔兒灘遺址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斗后索遺址、唐乙改遺址等文物點多達44處;拉加寺、石藏寺、賽力亥寺等藏傳佛教寺院,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富饒、秀麗、迷人、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多資多彩的民族風情,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旅游景觀。 經濟發(fā)展 2002年,全縣上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和十六大會議精神,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富民強縣為目標,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繼續(xù)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艱苦奮斗,開拓進取,保持了全縣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yè)的健康、穩(wěn)步、持續(xù)發(fā)展。全縣完成國民生產總值17630萬元,較上年增長10.6%;工農業(yè)總產值6722萬元,較上年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0萬元,完成年計劃的99.73%,較上年增長9%;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4480元,較上年增長15.08%;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967元,較上年增長9.2%。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南北朝至元屬吐谷渾政權、吐蕃宣慰司,明屬河州衛(wèi),清屬蒙古族,藏族牧地。民國二年(1913年)屬貴德縣轄,1925年由貴德縣析置同德縣。1951年設同德藏族自治區(qū),1953年改設同德縣,隸海南藏族自治區(qū)(州),1959年劃歸果洛藏族自治區(qū),1962年復歸海南藏族自治州。 2000年,同德縣轄6鄉(xiāng),縣府駐尕巴松多(在巴水鄉(xiāng)境內)!「鶕谖宕稳丝谄詹閿祿喝h總人口48741人,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巴水鄉(xiāng)11692巴溝鄉(xiāng)7742谷芒鄉(xiāng)5671唐干鄉(xiāng)4901秀麻鄉(xiāng)6115河北鄉(xiāng)5883尕巴松多未批鎮(zhèn)4950省牧草良種場虛擬鄉(xiāng)1787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號文批復:撤銷巴水鄉(xiāng),設立并命名為尕巴松多鎮(zhèn)。 2001年底,同德縣轄1個鎮(zhèn)、5個鄉(xiāng),72個村(牧)委會。 尕巴松多鎮(zhèn):駐尕巴松多,轄15個村(牧)委會(德什端、科加、貢麻、秀麻、瓜什則、歐后扎、歐溝、北扎、夏日倉、完科、賽加、德后言、科日干、美日克、知后邁)。 巴溝鄉(xiāng):駐下巴,轄22個村(牧)委會(松多、地干、火炬、曲乃亥、上巴、下巴、尕哇麻、托頭、上尕毛其、下尕毛其、上阿格、下阿格、班多、團結、卡力崗、上才乃亥、下才乃亥、新村、治德、本龍、加日亥、居布)。 谷芒鄉(xiāng):駐谷芒,轄9個村(牧)委會(阿血、美日克、尤龍、那仁、托土、東吾、扎血、元莊、種畜場)。 唐干鄉(xiāng):駐唐干,轄8個村(牧)委會(力倫、哈夏、合土乎、加吾、東格、賽堂、青邁、加拉)。 秀麻鄉(xiāng):駐江群,轄8個村(牧)委會(豆合索、木合、達哇、寧龍、豆龍、德格、老虎、三巴)。 河北鄉(xiāng):駐賽什堂,轄10個村(牧)委會(賽德、金科、上知邁、賽欠、賽羊、賽堂、賽洛、格什格、黃河、下知邁)。 牧草良種繁殖場。 2005年,同德縣轄1個鎮(zhèn)、5個鄉(xiāng):尕巴松多鎮(zhèn)、巴溝鄉(xiāng)、谷芒鄉(xiāng)、唐干鄉(xiāng)、秀麻鄉(xiāng)、河北鄉(xiāng)。 2006年8月,經青海省政府批準,海南州將原有的40個鄉(xiāng)鎮(zhèn)調整為36個鄉(xiāng)鎮(zhèn),其中:撤銷同德縣唐干、谷芒兩鄉(xiāng),合并設立唐谷鎮(zhèn),鎮(zhèn)政府設在原谷芒鄉(xiāng)政府駐地谷芒,實行鎮(zhèn)管村體制。 鄉(xiāng)鎮(zhèn)簡介 【尕巴松多鎮(zhèn)】 位于縣境北部,縣府駐地。人口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面積0.1萬平方千米。轄申吾、歐后扎、夏日倉、歐溝、北扎、秀麻、貢麻、瓜什則、科加、德什端、科日干、斗后言、賽加、完科、美日加、知后邁16個村(牧)委會。1958年建巴水公社,1965年改為巴水鄉(xiāng),1970年改為巴水公社,1984年改為巴水鄉(xiāng)(BaShuiXiang)。2001年,改為尕巴松多鎮(zhèn)。 【巴溝鄉(xiāng)(BaGouXiang)】 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19千米。人口0.7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2%。面積477平方千米。轄然果、加日亥、新村、卡力崗、秀麻直德、上才乃亥、下才乃亥、班多、團結、上阿格、下阿格、上尕毛其、下尕毛其、托頭、尕哇麻、上巴、下巴、曲乃亥、火居、地干、松多21個村(牧)委會。1951年設第三區(qū)巴溝鄉(xiāng),1959年改為巴溝公社,1965年改為巴溝鄉(xiāng),1970年改為巴溝公社,1984年改為巴溝鄉(xiāng)。 【谷芒鄉(xiāng)(GuMangXiang)】 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17千米。人口0.5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面積489平方千米。轄阿血、美日克、尤龍、那仁、托士、種畜場、東吾、扎血、元狀9個村(牧)委會。1958年將吳加、換去乎、年乃亥三鄉(xiāng)合并為谷芒鄉(xiāng)。1959年改為谷芒公社,1962年改為谷芒鄉(xiāng),1970年改為谷芒公社,1984年改為谷芒鄉(xiāng)。 【唐干鄉(xiāng)(TangGanXiang)】 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28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529平方千米。轄加拉、哈夏、力倫、合土呼、東格、賽什堂、青邁、加吾8個村(牧)委會。1962年建唐干鄉(xiāng),1970年改為唐干公社,1984年改為唐干鄉(xiāng)。 【秀麻鄉(xiāng)(XiuMaXiang)】 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60千米。人口0.5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0.1萬平方千米。轄莫合、達哇、豆索、德格、寧龍、三巴、老虎、豆龍8個村(牧)委會。1962年建秀麻鄉(xiāng),1970年改為秀麻公社,1984的改為秀麻鄉(xiāng)。 【河北鄉(xiāng)(HeBeiXiang)】 位于縣境南端,距縣府駐地90千米。人口0.5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968萬平方千米。轄上知邁、下知邁、黃河、賽什堂、賽羊、金科、賽德、賽欠、賽洛、格什克10個村(牧)委會。1965年建河北鄉(xiāng),1970年改為河北公社,1984年改為河北鄉(xiāng)。 |
貴德縣位于青海省東部,海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全境國土面積3504平方公里,轄4鎮(zhèn)3鄉(xiāng),122個行政村,10個社區(qū)居委會,11.09萬人。境內具有丹山碧水蜿蜒相依,多元人文交融共存,田園風光層林盡染的獨特魅力,具體呈現以下六大特點:
一是歷史悠久,人文殊勝。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貴德繁衍,西漢時期設河關縣,元代設貴德州,民國設貴德縣,1949年9月建立新政權,1953年隸屬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區(qū)之一,中原王朝、鮮卑、吐蕃等均在貴德留下了歷史印記,境內“馬家窯”、“卡約”文化遺址、漢唐古堡,明清樓閣,記載著貴德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在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漢、藏、回、土、撒拉等20多個民族和睦相處,繁衍生息,共同進步。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清古建筑群—玉皇閣集儒、道、佛為一體,摒棄門戶之見,并存相依,是貴德多元文化、多種宗教融合相安、和諧共存的歷史見證,也是“尊道貴德”文化傳承的動力源泉。
二是地貌奇特,風光旖旎。貴德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度地帶。黃河流經縣境76.8公里。境內有別致的高原景色和自然風光,登高遠眺,蒼茫逶迤的丹山,翠綠起伏的沃野,滾滾東下的黃河,炊煙裊裊的村莊盡收眼底。其中丹霞地貌、黃河谷地、麻吾峽風蝕地貌造就了國家地質公園巧奪天工的雄奇勝景,清清黃河的自然流向及其兩岸原生態(tài)風貌,構成了國家級濕地公園和省級黃河風景名勝區(qū)獨特秀麗的畫卷,阡陌縱橫的田野和“萬畝林!辟n予了清新秀美的田園風光,而“天下黃河貴德清”一語道破了貴德美景核心價值所在。
三是氣候溫潤,休閑養(yǎng)生。貴德縣深居內陸,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全境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形成四山環(huán)抱的河谷盆地,縣城平均海拔2200米,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7.2攝氏度,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4℃,極端最低氣溫-23.8℃。年降水量250-559毫米,無霜期166天,農作物生長期223天,縣城平均負氧離子達2250個/平方厘米。特殊的地理氣候,使黃河河谷地帶林木蔥郁,阡陌縱橫,春則百花燦爛,清香四溢;夏則綠蔭盈野,涼爽宜人;秋則果實累累,景-人,是休閑養(yǎng)生的世外桃源。縣境淺、腦山地區(qū),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土壤肥沃,水草豐美,牛羊遍野,是體驗農耕和游牧文化的理想之地。另外,距離縣城15公里處的“德吉溫泉”,水溫高達94℃,含有多種礦物質成分,對皮膚病、關節(jié)痛、腰肌勞損等疾病有特殊的療效。
四是區(qū)位優(yōu)越,前景廣闊。貴德縣素有“高原小江南”、“梨都之鄉(xiāng)”和省會西寧市“后花園”之美譽。省道S101線橫貫全縣,交通便利,距省會西寧市87公里,距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府恰卜恰鎮(zhèn)158公里。貴德在全省“四區(qū)兩帶一線”區(qū)域發(fā)展新格局中,既是環(huán)湖地區(qū)的重要一員,又是黃河經濟開發(fā)帶的重要節(jié)點,處于環(huán)西寧“一小時經濟圈”之中。同時,在全省“一圈三線”旅游發(fā)展布局中,既是“環(huán)青海夏都旅游圈”的重要成員,又是三江源生態(tài)旅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過境節(jié)點。
五是產業(yè)獨特,特色鮮明。貴德縣是一個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地區(qū),有生態(tài)農牧業(yè)、文化旅游和清潔能源三大產業(yè)優(yōu)勢。全縣有天然草場429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364萬畝,歷年各類牲畜存欄數穩(wěn)定在33萬頭只左右;耕地面積19.3萬畝,其中水澆地10.8萬畝,旱地8.5萬畝;水域面積6.72萬畝,其中可利用水域3.4萬畝,是全國休閑農業(yè)與鄉(xiāng)村旅游示范縣和全省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旅游資源富集,人文景觀眾多,民族民俗文化突出,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創(chuàng)建單位、全省旅游發(fā)展的重點區(qū)域和全省唯一旅游綜合開發(fā)示范區(qū)。黃河水電能源開發(fā)潛力巨大,水電資源潛力達486.4萬千瓦,其中裝機容量420萬千瓦的拉西瓦水電站是黃河上游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為充分利用好、發(fā)展好三大優(yōu)勢產業(yè),縣委、縣政府加大產業(yè)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農旅兩大優(yōu)勢產業(yè)融合進程,促進農業(yè)間接為旅游服務向直接參與旅游轉變。同時,以創(chuàng)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qū)為目標,圍繞商務、養(yǎng)生、研學、休閑、情感、探奇六大旅游發(fā)展要素,全面推進全景式規(guī)劃、全季節(jié)體驗、全產業(yè)發(fā)展、全社會參與、全方位服務、全區(qū)域管理的全域旅游發(fā)展格局,推動貴德“一日游”向貴德“高原國際旅游度假”跨越發(fā)展。
六是發(fā)展進步,祥和安寧。近年來,貴德縣抓住建設全省旅游綜合開發(fā)示范區(qū)、青海貴德現代水利示范縣、全國生態(tài)文明示范縣的歷史性機遇,以保民生、保穩(wěn)定、保發(fā)展為目的,著力在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上謀求新成效,在發(fā)展高原旅游業(yè)上謀求新跨越,在培育產業(yè)增強經濟支撐力上謀求新突破,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上謀求新進展,全縣保持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社會全面進步、政治和諧安定的良好局面。2017年,全縣完成地區(qū)生產總值27.06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55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9億元,城鎮(zhèn)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749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7億元,全年接待游客43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3.05億元。 |
興?h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西南部?偯娣e13158平方千米。總人口6萬人(2004年)。以藏族為主,還有漢、回、蒙古、東鄉(xiāng)、土家、滿等民族?h人民政府駐:子科灘鎮(zhèn),距州府駐地157千米。郵編:813300。代碼:632524。區(qū)號:0974。拼音:XinghaiXian。
興?h轄3個鎮(zhèn)、4個鄉(xiāng):子科灘鎮(zhèn)、河卡鎮(zhèn)、曲什安鎮(zhèn)、溫泉鄉(xiāng)、龍藏鄉(xiāng)、中鐵鄉(xiāng)、唐乃亥鄉(xiāng)。境內有:賽什墉牧場。 全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其南部地區(qū)河流縱橫,林木廣布,植被良好,四季松柏常青,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北部地區(qū)地勢開闊平坦,牧草廣茂,是優(yōu)質的天然牧場。黃河從西向東北流經縣域,境內有黃河一級支流曲什安河和大河壩河,兩河長期沖刷形成兩條沖積河谷地帶,沿河兩岸地勢較低,氣溫暖和、水源充足、物產豐富。全縣海拔2590——5320米,平均海拔4300米;年最高氣溫24℃,最低氣溫-25℃;年平均降水量353毫米,年日照時數4431.8時,屬高原大陸性氣候。 人口資源 全縣現有人口5.4萬余人,居住著藏、漢、回、蒙、撒拉、東鄉(xiāng)、土族等民族。全縣總面積12100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積1515、42萬畝,耕地面積73377畝,縣轄8鄉(xiāng)1場56個行政村。境內蘊藏著銅、鉛、鋅、錫、金、銀、銻、五彩石等多種礦產資源,屬全國22個重點找礦縣之一,是青海省10個重點資源開發(fā)縣之一,其中賽什塘、銅峪溝等地的銅礦蘊藏量達110萬噸,黃金約20噸,潛在價值300多億元。此外境內河流眾多,落差大,形成豐富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43萬千瓦,僅曲什安河就可建造四座梯級水電站,裝機容量可達12萬千瓦。 牧業(yè)發(fā)展 興?h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縣,全縣地域遼闊,牧草豐茂,發(fā)展高原畜牧業(yè)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尤其是近幾年來,全縣重點發(fā)展了圍欄、暖棚、定居、畜牧扶貧四大工程,強化畜牧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科技成果,狠抓畜疫防治工作,使畜牧業(yè)這一傳統產業(yè)得到全面的發(fā)展。興?h農業(yè)區(qū)主要分布在沿黃河、曲什安河、大河壩河等光熱條件較好的河谷地區(qū),農產品以小麥、青稞、油菜、洋芋、蠶豆為主。 興?h工業(yè)企業(yè)以礦產、水電資源開發(fā)為主,特別是立足縣域鉛、鋅、銅、金、銀等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高的特點。 社會建設 歷年來,興海縣十分重視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衛(wèi)生醫(yī)療事業(yè),不斷加大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基礎設施投資,吸引外來優(yōu)秀醫(yī)療人才,已形成了一整套醫(yī)療、預防、保健體系,提高了城鄉(xiāng)居民和農牧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全縣現有各級各類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81個,醫(yī)療、衛(wèi)生計術人員320人,特別是隨著近幾年藏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涌現出一批優(yōu)秀的藏醫(yī)醫(yī)療人才,提高了全縣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興?h城城鎮(zhèn)服務功能齊全,通訊方便快捷,水電充足,市場繁榮,交通便利,街道整齊、潔凈,環(huán)境優(yōu)美,成為高原城鎮(zhèn)建設的一個亮點。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唐屬土蕃,明屬尕甘思宣慰司地,明末清初隸和碩特蒙古政權,清雍正后受中央王朝“欽差總理青海蒙古番地事務大臣衙門”節(jié)制,民國初改隸青海辦事長官,后改隸蒙番宣慰使和甘邊寧海鎮(zhèn)寧使。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為共和縣轄地,1939年置興海設置局,治大河壩,隸青海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1943年設興?h,改隸青海省第三督察區(qū),1947年由省直轄,1952年興?h改為興海藏族自治區(qū),1952年改為興?h,隸海南藏族自治區(qū)(州),1959年由大河壩遷至子科灘。 2000年,興?h轄8鄉(xiāng),縣府駐子科灘(在唐乃亥鄉(xiāng)境內)。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9580人,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河卡鄉(xiāng)11565溫泉鄉(xiāng)5457唐乃亥鄉(xiāng)6945大河壩鄉(xiāng)7674曲什安鄉(xiāng)5152中鐵鄉(xiāng)5285桑當鄉(xiāng)3917龍藏鄉(xiāng)4600子科灘城關未批鎮(zhèn)6431賽什塘牧場虛擬鄉(xiāng)1521河卡種羊場虛擬鄉(xiāng)1033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號文批復:撤銷大河壩鄉(xiāng),設立并命名為子科灘鎮(zhèn)(遷至子科灘);撤銷河卡鄉(xiāng),設立河卡鎮(zhèn)。 2001年底,興?h轄2個鎮(zhèn)、6個鄉(xiāng),1個居委會、61個村(牧)委會。 子科灘鎮(zhèn):駐子科灘,轄1個居委會(城關)、7個牧委會(泉曲、納洞、青根河、黃清、恰當、日干、直亥買)。 河卡鎮(zhèn):駐河卡,轄10個牧委會(羊曲、克覺、三賽外、燈塔、葉龍、都臺、紅旗、寧曲、吾勒赫、卻旦)。 桑當鄉(xiāng):駐桑當,轄5個村委會(桑當、明星、夏塘、切卜藏、野馬臺)。 唐乃亥鄉(xiāng):駐中村,轄9個村委會(加吾溝、沙那、念青、龍曲、上鹿圈、下鹿圈、上村、中村、下村)。 曲什安鄉(xiāng):駐東大米灘,轄5個村委會(莫多、塔洞、大米灘、團結、才乃亥)。 龍藏鄉(xiāng):駐尼買,轄8個牧委會(浪琴、賽日巴、桑什斗、木果、麻日毛、日旭、秀尕納洞、尼買)。 溫泉鄉(xiāng):駐南木塘,轄6個牧委會(南木塘、溫泉、長水、多巴、尕科河、蓋什干)。 中鐵鄉(xiāng):駐吉浪,轄7個村(牧)委會(吉浪、恰青、杜宗、斗后塘、龍吾隆、然莫、團結)。 賽什墉牧場:駐賽什塘,轄4個村(牧)委會(畜牧一隊、畜牧三隊、農隊、馬隊)。 2005年,興?h轄2個鎮(zhèn)、6個鄉(xiāng):子科灘鎮(zhèn)、河卡鎮(zhèn)、溫泉鄉(xiāng)、龍藏鄉(xiāng)、中鐵鄉(xiāng)、曲什安鄉(xiāng)、唐乃亥鄉(xiāng)、桑當鄉(xiāng)! 2006年8月,經青海省政府批準,海南州將原有的40個鄉(xiāng)鎮(zhèn)調整為36個鄉(xiāng)鎮(zhèn),其中:撤銷興?h曲什安鄉(xiāng),設立曲什安鎮(zhèn),實行鎮(zhèn)管村體制;撤銷興?h桑當鄉(xiāng),將桑當鄉(xiāng)的桑當、明星、夏塘、野馬臺4個村劃歸興海縣唐乃亥鄉(xiāng),并將桑當鄉(xiāng)的切卜藏村劃歸興?h子科灘鎮(zhèn)管轄。 鄉(xiāng)鎮(zhèn)簡介 【子科灘鎮(zhèn)(ZiketanZhen)】 位于縣境東部。人口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2%,面積0.3萬平方千米。轄泉曲、納洞、青根河、黃青、日干、恰當、直亥買7個牧委會。1953年屬夏卜區(qū),1958年設大河壩公社,1963年改為大河壩鄉(xiāng),1969年改為大河壩公社,1984年改為大河壩鄉(xiāng)(DaHeBaXiang),駐地距縣府駐地17千米。2001年,改為子科灘鎮(zhèn),政府駐地遷至子科灘,轄1個居委會、7個牧委會。 【河卡鎮(zhèn)(HekaZhen)】 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82千米。人口1.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2%。面積0.2萬平方千米。轄羊曲、上游、幸福、燈塔、白龍、都臺、紅旗、寧曲、五一、卻什旦10個牧委會。1953年屬河曲乎區(qū),1958年設河卡公社,1961年改為河卡區(qū),1963年設河卡鄉(xiāng),1969年改為河卡公社,1984年改為河卡鄉(xiāng)。2001年,改為河卡鎮(zhèn)。 【唐乃亥鄉(xiāng)(TangnaiheXiang)】 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18千米。人口0.8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9%,還有漢、回、土等民族。面積668平方千米。轄上村、中村、下村、上鹿圈、下鹿圈、加吾溝、沙那、念青、龍曲9個村委會。1953年建唐乃亥區(qū),1958年改為唐乃亥鄉(xiāng),后改為唐乃亥公社,1963年改為唐乃亥鄉(xiāng),1969年改為唐乃亥公社,1984年改為唐乃亥鄉(xiāng)。 【曲什安鄉(xiāng)(QuShiAnXiang)】 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38千米。人口0.5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3%。面積725平方千米。轄大米灘、團結、才乃亥、莫多、塔洞5個村委會。原為共和縣曲什安鄉(xiāng),1958年劃歸興?h,同年并入五龍公社,1961年分設為曲什安鄉(xiāng),1969年改為曲什安公社,1984年改為曲什安鄉(xiāng)。 【中鐵鄉(xiāng)(ZhongTieXiang)】 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40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3%。面積903平方千米。轄杏浪、杜宗、恰青、然莫、龍吾隆、斗后塘、民族7個村(牧)委會。1956年屬隆吾龍區(qū),1958年并入五龍公社,1961年分設中鐵公社,1963年改為中鐵鄉(xiāng),1969年改為中鐵公社,1984年改為中鐵鄉(xiāng)。 【龍藏鄉(xiāng)(LongZangXiang)】 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34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2%。面積869平方千米。轄尼買、浪琴、賽日巴、桑什斗后、木果、麻日毛、日旭、納東8個牧委會。1956年屬隆吾龍區(qū),1958年屬五龍公社,1961年設龍藏鄉(xiāng),1969年改為龍藏公社,1984年改為龍藏鄉(xiāng)。 【溫泉鄉(xiāng)(WenQuanXiang)】 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51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面積0.3萬平方千米。轄南木塘、溫泉、長水、尕科合、多巴、蓋什干6個牧委會。1958年設溫泉公社,1963年改為溫泉鄉(xiāng),1969年改為溫泉公社,1984年改為溫泉鄉(xiāng)。 【桑當鄉(xiāng)(SangDangXiang)】 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13千米。人口0.5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5%,還有漢、回、土等民族。面積505平方千米。轄桑當、明星、夏塘、曲卜藏、野馬臺5個村委會。1956年為唐乃亥區(qū)夏唐鄉(xiāng),1958年并入大河壩公社,1960年析置夏唐公社,1963年又并入大河壩公社,1970年分設桑當公社,1984年改為桑當鄉(xiāng)。 |
貴南縣位于青海省東北部,地處西傾山與黃河之間,地理坐標為東經100°13′~101°33′,北緯35°09′~36°08′,總面積6649.7平方公里,隸屬于海南藏族自治州,約占全州總面積的14.45%,東與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為鄰,南與本州同德縣,西與興海縣和共和縣,北與貴德縣接壤。
貴南有著悠久的歷史。境內拉乙亥有以細石器為代表的中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約七千年。秦漢時期,貴南為燒當等羌人牧地。約在公元三世紀末期,原居于我國北方地區(qū)的鮮卑慕容吐谷渾部徙居包括今青海黃南州、海南州在內的黃河以南廣大地區(qū),貴南羌人各部歸屬吐谷渾王國。東晉十六國時期,貴南稱為沙州。南朝元嘉十六年(439),劉宋皇帝義隆改封吐谷渾王慕利延為河南王。此后,南朝宋、齊、梁朝則正式稱吐谷渾為“河南王國”。貴南地區(qū)作為“河南王國”中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幾百年。隋大業(yè)五年(609),隋軍擊敗吐谷渾后,貴南地區(qū)為赤水縣轄地。唐代,貴南地區(qū)又歸屬吐谷渾。龍朔三年(663)前后,吐蕃軍隊侵占“河南王國”,貴南地屬吐蕃王國。五代至宋朝,貴南為河湟吐蕃廝啰地方政權轄地。元朝屬宣政院吐蕃等除宣慰司下設的必里萬戶府管轄。明代,屬陜西行都司臨洮府河州衛(wèi)歸德所管轄。清乾隆三年(1738),歸德所改屬西寧府,貴南屬西寧府歸德所管轄。乾隆三十六年(1771),改歸德所為貴德所。道光二年(1822)貴德所改為貴德廳,貴南仍屬貴德廳管轄。中華民國二年(1913),改貴德廳為貴德縣,貴南地區(qū)屬貴德縣管轄。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以今貴南的魯倉、汪什科部落和白佛領地茫巴夏(茫拉、巴水、沙溝)地區(qū)成立同德縣。1953年7月,劃原貴德縣南部牧區(qū)及同德縣魯倉、汪什科部落以及茫巴夏地區(qū)的茫拉、沙溝等地成立貴南縣。是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成立,貴南為海南州屬五縣之一。
貴南建政以來,行政區(qū)域幾經變化。截至2019年,全縣有3個鄉(xiāng)鎮(zhèn),75個行政村和8個社區(qū)居委會,有藏、漢、回等12個民族,總人口8.13萬人,其中藏族人口占77.87%。全縣幅員面積6649.7平方公里,占全州總面積的14.45%。境內平均海拔3100米,年均氣溫3.1℃、降水量485毫米以上。西久公路橫貫全境,縣府所在地茫曲鎮(zhèn)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距西寧254公里、恰卜恰148公里,離貴德縣142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