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guān)在明嘉靖至清雍正年間,分屬襄城縣的里仁、純孝、尚德3坊,后改稱城廂。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shè)區(qū)后屬襄城縣第一區(qū)管轄。 民國三十年(1941年),分屬中山鎮(zhèn)、明德鎮(zhèn)。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2月,襄城解放。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建城關(guān)區(qū)。 1950年9月,改為城關(guān)鎮(zhèn)。 1958年,更名八七公社。 1961年,復(fù)稱城關(guān)鎮(zhèn)。 1969年,更名八七鎮(zhèn)。 1971年,復(fù)原名。 |
春秋時屬鄭。 秦屬潁川郡。 西漢屬潁陽縣。 西晉屬襄城縣。 明、清屬潁橋保。 1929年屬第九區(qū)潁橋鎮(zhèn)。 1932年屬五區(qū)潁橋鎮(zhèn)。 1941年屬潁橋鎮(zhèn)。 1948年屬第四區(qū)。 1949年屬潁橋區(qū)。 1956年屬潁橋鎮(zhèn)。 1958年屬潁橋公社。 1961年屬潁橋區(qū)。 1965年復(fù)屬潁橋公社。 1966年更名東方紅公社。 1971年復(fù)原名。 1984年設(shè)潁橋回族鄉(xiāng)。 1985年撤鄉(xiāng)設(shè)潁橋回族鎮(zhèn)。 |
春秋時為氾地,屬鄭。 秦屬襄城縣,后因之。 明、清、民國初西部屬堯城保,南部屬靈泉保,余屬夢陵保。 1932年屬第二區(qū)。 1941年西部屬茨溝鎮(zhèn),東南部屬霍堰鎮(zhèn),余屬驀嶺鎮(zhèn)。 1948年書沙北縣,同年11月撤銷沙北縣,屬襄城縣。 1949年屬驀嶺區(qū)。 1958年成立驀嶺公社。 1966年更名上綱公社。 1971年復(fù)原名。 1980年改稱麥嶺公社。 1984年改為麥嶺鄉(xiāng)。 1995年撤鄉(xiāng)置麥嶺鎮(zhèn)。 |
古為豫州域。 春秋為氾地,屬鄭。 秦屬三川郡。 西漢屬潁川郡潁陽縣。 至西晉廢潁陽縣,屬襄城縣。 明、清屬潁橋保。 1932年分屬四區(qū)、五區(qū)。 1941年分屬潁橋鎮(zhèn)、化育鄉(xiāng)、汾陳鄉(xiāng)。 1948年屬四區(qū)。 1949年屬潁橋區(qū)。 1958年屬潁橋公社。 1966年更名東方紅公社。 1971年復(fù)原名。 1984年析設(shè)潁橋回族鄉(xiāng),余部更名為潁陽鄉(xiāng)。 1994年撤鄉(xiāng)設(shè)潁陽鎮(zhèn)。 |
春秋時為“氾”地,屬鄭。 秦屬襄城縣。 明、清、民國初大部屬房村保,高橋保、庾河保、閻寨保。 1932年屬四區(qū)。 1941年屬王洛鎮(zhèn)。 1948年屬三區(qū)。 1949年屬王洛區(qū)。 1958年成立王洛公社。 1966年更名紅衛(wèi)公社,1971年復(fù)原名。 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 1994年撤鄉(xiāng)設(shè)王洛鎮(zhèn)。 |
春秋屬鄭。 秦屬襄城縣,歷代因之。 清代鎮(zhèn)境東部屬姜店保,余屬里仁保。 1932年屬第三區(qū)。 1942年屬紫云鄉(xiāng)。 1948年屬第二區(qū)。 1949年屬李莊區(qū)。 1958年成立孫祠堂公社。 1966年更名建設(shè)公社。 1971年復(fù)原名。 1984年改為孫祠堂鄉(xiāng)。 1998年撤鄉(xiāng)設(shè)紫云鎮(zhèn)。 |
古為豫州域。 春秋時為“氾”地,屬鄭。 秦屬襄城縣。 明、清分屬靈樹保、堯城保、庾河保。 1932年屬四區(qū),1941年屬堯城鄉(xiāng)。 1948年屬第一區(qū)。 1949年屬西北部王洛區(qū),余屬潁橋區(qū)。 1958年屬關(guān)帝廟公社。 1961年撤銷關(guān)帝廟公社,屬潁橋區(qū)。 1965年復(fù)稱關(guān)帝廟公社。 1966年更名紅光公社。 1971年復(fù)原名。 1982年更名庫莊公社。 1984年更名庫莊鄉(xiāng)。 2011年撤鄉(xiāng)置庫莊鎮(zhèn)。 |
古為豫州域。 春秋為氾地,屬鄭。 秦屬襄城縣,歷代因之。 明、清屬班城保。 1932年屬第三區(qū)。 1941年屬勝利鄉(xiāng)。 1948年屬第二區(qū)。 1949年屬李莊區(qū)。 1958年置山頭店公社。 1969年更名躍進(jìn)公社。 1971年復(fù)公社。 1984年改鄉(xiāng)。 2012年撤鄉(xiāng)設(shè)山頭店鎮(zhèn)。 |
春秋時屬鄭,稱“氾”地。 秦屬襄城縣,歷代因之。 明、清及民國初期,北部屬房村保,南部屬里仁保,余屬高橋保。 1932年東南部屬陽和鎮(zhèn),北、中部屬第三區(qū),西部屬第四區(qū)。 1941年屬高橋鄉(xiāng)。 1948年屬第六區(qū)。 1949年屬王洛區(qū)。 1958年成立十里鋪公社。 1969年曾名紅星公社。 1971年復(fù)原名。 1984年改為十里鋪鄉(xiāng)。 2011年撤鄉(xiāng)設(shè)十里鋪鎮(zhèn)。 |
春秋時屬鄭,稱氾地。 秦屬襄城縣,歷代因之。 明、清至民國北部屬閻寨保、南部屬庾河保。 1932年屬四區(qū)。 1941年東部屬汾陳鄉(xiāng),西部屬王洛鎮(zhèn)。 1948年東部屬四區(qū),西部屬五區(qū)。 1949年東部屬潁橋區(qū),西部屬王洛區(qū)。 1958年東部屬潁橋公社,西部屬王洛公社。 1965年析潁橋、王洛公社各部分成立汾陳公社。 1966年更名興無公社。 1971年復(fù)原名。 1984年改稱汾陳鄉(xiāng)。 2017年撤鄉(xiāng)設(shè)汾陳鎮(zhèn)。 |
古為豫州域。 春秋時為氾城,屬鄭。 秦屬襄城縣。 北魏太和元年(477)屬高陽縣。 隋開皇初(581)屬汝墳縣。 唐貞觀元年(627)復(fù)屬襄城縣。 明、清屬姜店保,1932年屬第三區(qū)。 1941年屬湛陽鄉(xiāng)。 1965年成立程莊公社。 1966年更名八一公社。 1970年劃辛店南、辛店北、焦莊、程莊4個大隊屬平頂山市,遂易名姜店公社。 1982年因重名改稱湛北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稱湛北鄉(xiāng)。 |
春秋時為氾城,屬鄭。 秦屬襄城縣,歷代因之。 明、清及民國初,南部屬留渡保,北部屬灣里保,余屬堯城保。 1932年東部、中部、南部屬五區(qū),北部屬三區(qū),西部屬一區(qū)。 1941年東部、北部及南部分別屬茨溝鎮(zhèn)、驀嶺鎮(zhèn),西部、中部屬明德鎮(zhèn)。 1948年東部屬沙北縣二區(qū),余屬襄城縣第一區(qū)(治在草寺),11月撤銷沙北縣,回歸襄城縣,1949年屬茨溝區(qū)。 1958年成立茨溝公社。 1966年更名勝利公社。 1971年復(fù)原名。 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稱茨溝鄉(xiāng),屬襄城縣。 2022年鄉(xiāng)改街道,稱茨溝街道,屬襄城縣。 |
古為豫州域。 春秋為氾地,屬鄭。 秦屬襄城縣,歷代因之。 明、清屬留渡保。 1932年屬第二區(qū)。 1941年北部屬驀嶺鎮(zhèn),南部屬霍堰鎮(zhèn)。 1948年屬沙北縣第二區(qū),同年11月撤銷沙北縣,復(fù)屬襄城縣。 1949年屬驀嶺區(qū)。 1958年北部屬驀嶺公社,南部屬霍堰公社。 1959年撤銷霍堰公社。 1965年析姜莊、驀嶺兩公社各部分成立丁營公社。 1966年更名前進(jìn)公社。 1971年復(fù)稱丁營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稱丁營鄉(xiāng),屬襄城縣。 |
春秋時屬鄭,稱氾地。 秦屬襄城縣,后因之。 明、清至民國初大部屬靈泉保。 1932年屬二區(qū)。 1941年屬靈泉鄉(xiāng)。 1948年屬沙北縣第二區(qū)。 1949年屬襄城縣驀嶺區(qū)。 1958年成立姜莊公社。 1966年更名太陽升公社。 1971年復(fù)姜莊公社。 1984年改為姜莊鄉(xiāng)。 |
古為豫州域。 春秋時為“氾”地,屬鄭。 秦屬襄城縣。 后因之。 明、清東部屬范湖保,西部屬灣里保,北部屬化行保,南部屬夢陵保。 1932年大部屬二區(qū)。 1941年屬康封鎮(zhèn),北部屬化育鄉(xiāng)。 1948年屬許西縣,同年11月撤銷許西縣,仍屬襄城縣。 1949年屬范湖區(qū)。 1958年改稱范湖公社。 1966年更名東風(fēng)公社。 1971年復(fù)原名。 1984年改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