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安平鎮(zhèn)各村地名由來[2]

安平鎮(zhèn)各村地名由來[2]

  在公元24元,劉秀“走國”時,在此遇難,被人們救之而脫險。脫險后劉秀說:“這村人們心地善良,村里有‘風(fēng)水’。”隨之,在此地建一大良廟宇。后因人口繁衍,村域增大。1901年分村時,以寺廟為界,該村在寺廟以南,故名南大良。 [詳細]
  在公元24元,劉秀“走國”時,在此遇難,被人們救之而脫險。脫險后劉秀說:“這村人們心地善良,村里有‘風(fēng)水’!彪S之,在此地建一大良廟宇。后因人口繁衍,村域增大。1901年分村時,以寺廟為界,該村在寺廟以中,故名中大良。 [詳細]
  在公元24元,劉秀“走國”時,在此遇難,被人們救之而脫險。脫險后劉秀說:“這村人們心地善良,村里有‘風(fēng)水’!彪S之,在此地建一大良廟宇。后因人口繁衍,村域增大。1901年分村時,以寺廟為界,該村在寺廟以西,故名西大良。 [詳細]
  東河橋原與西大良為一體,因人口繁衍,村域增大,于1961年從西大良析出一部分農(nóng)戶,因此地有石橋,以此為界,此村居石橋以東,遂名東河橋。 [詳細]
  據(jù)光緒六年《深州風(fēng)土記金石記》載:金漫真寧國院有一壽公和尚碑,碑文稱:“壽公和尚本居博陵鄉(xiāng)徐召村。天會三年(1125年),因擇茲鄰村漫真古道院而居焉!闭f明早在金代即有此村。因此村居寺以東,稱東漫真。后根據(jù)字的諧音,慢慢演變?yōu)闁|滿正。 [詳細]
  在公元24元,劉秀在此遇難,民人護之而脫險。脫險后劉秀說:“這村人們心地善良,村里有‘風(fēng)水’,地勢又好。”在命村名時叫大良村。并在此修一大良廟寺一座。后因人口繁衍,村域擴大,1901年分村時,以大良寺廟為界,該村在寺廟以北,故名。 [詳細]
  明永年二年(1404年),辛氏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處定居,以其姓氏得名辛營。永樂三年(1405年),荀氏奉詔從山西小興州洪洞縣亦遷居此定居,仍用舊稱。后人口繁衍,村域擴大,于1961年以滹沱河為界,此村在河南岸,稱南辛營。 [詳細]
  明永年二年(1404年),有一姓孟的由本縣崔苓搬遷到此處,因距辛營近,屬辛營。在清順治二年(1645年),與辛營分村時,以姓氏命村名稱孟營。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改為永進。1981年地名普查時,復(fù)原孟營。 [詳細]
  據(jù)康熙二十六年《安平縣志》載:“漢光武劉秀曾在此地駐過兵營,借此稱劉光營”。后來村域逐漸發(fā)展,居住分散,于1937年分成了3個村,此村居南,稱前劉光營。后簡稱前劉營,沿用至今。 [詳細]
  據(jù)康熙二十六年《安平縣志》載:“漢光武劉秀曾在此地駐過兵營,借此稱劉光營”。后來村子逐漸發(fā)展,居住分散,于1937年分成了3個村,此村姓楊、馬的多,以其姓氏得名楊馬莊,沿用至今。 [詳細]
  據(jù)康熙二十六年《安平縣志》載:“漢光武劉秀曾在此地駐過兵營,借此稱劉光營”。后來村子逐漸發(fā)展,村域擴大居住分散,于1937年分成了3個村,此村居北,稱后劉光營,簡稱后劉營。 [詳細]
  在1401年,燕王造反(靖難)時,留下部分姓郭的在此居住,遂冠以姓氏得名郭官屯。于1954年簡稱郭屯。 [詳細]
  據(jù)考查,221年前,原名各莊村、楊屯村。該村楊、古、劉、安四姓在此居住。因楊姓家庭大,人丁興旺,在村為首位,遂冠以姓氏得名楊官屯。后楊、古、安斷后無人,為懷念立村先人,繼續(xù)稱楊官屯。簡稱楊屯至今。 [詳細]
  在明永樂二年(1404年),崔氏奉詔從山西省小興州洪洞縣遷來此地占產(chǎn)立莊,遂以姓氏得名崔家莊。后來姓張的也奉詔從山西遷至此村定居,因人丁發(fā)旺,戶大人多,又因張輝副元帥有權(quán)有勢,而將崔家莊更名為張家莊。后村大,居住分散,于1574年按前后分為兩村,此村居前,稱前張莊,后世簡稱前張莊。 [詳細]
  在1404年,燕王造反(靖難)時,該村人死了不少,當(dāng)時流傳一首歌謠:“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無人煙”。按當(dāng)時考,該村僅剩下程氏家庭,以其姓氏得村名為程官屯。在明永樂二年(1404年),尹氏門族奉詔從山西省小興州洪洞縣遷來直隸(河北。┐说兀籍a(chǎn)立莊,因尹姓成了當(dāng)時戶多人旺的大族,故更名為尹官屯。后賈姓興旺,又稱賈官屯。直此,尹官屯、賈官屯并用多年。約在1945年習(xí)慣地叫賈官屯。后世簡稱賈屯。 [詳細]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