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平陸縣張村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平陸縣張村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相傳,北宋年間,此地是東西兩溝,因該村在西,故名西溝。
相傳,周代馬姓居此,又因地形高凸,故名馬家凸,后演變?yōu)轳R家咀。
相傳元代仝家家族在此開設(shè)商店名“辛店”,又此店名演變?yōu)榇迕?/div>
相傳,元代張姓定居于此,故名。
相傳,該村原名張谷里,位處一條澗河口,南臨黃河,東西多嶺,所以把澗口稱為峪口,后來于清中期張姓遷居此地,改稱張峪。
相傳,因澗口有堆沉沙,故名沙口。1959年三門峽水庫蓄水時,該村全部淹沒,后部分居民遷移現(xiàn)址,為繼承原村名,稱沙口至今。
因該村舊址在原平陸縣城北,所以叫北城村,日偽占領(lǐng)時期,簡稱北村。1960年三門峽水庫蓄水時,北村居民遷到后寺(地名),為繼承原村名,仍叫北村。
相傳,元代該村位處一寺廟前的一個土梁周圍,土梁前端有瓦窯,遂取名窯頭。
該村舊址在原平陸縣城西,因在黃河北岸向陽處,原平陸縣名大陽縣,又名太陽縣,故稱太陽渡。1960年三門峽水庫蓄水時,該村居民遷住前橋頭,為繼承原村名,仍稱太陽渡。
原名吳張村。清光緒三年(1877年)旱災(zāi)全村覆滅,洪洞縣大槐樹下關(guān)姓遷居于此,因村處凹里,遂改名為關(guān)家窩。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黃河水到此繞道而流、形成一道河灣,灣內(nèi)有三個村,稱東、西、后灣,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