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開皇三年(583)設(shè)威遠(yuǎn)戍,取威撫遠(yuǎn)人之義,十一年(591)改縣,因戍為名;縣志記載: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李雄據(jù)蜀,奮武此地,以懾服夷獠,取威名遠(yuǎn)震、威撫遠(yuǎn)人之義得名。 [詳細(xì)] |
蜀人稱沱江為資水,沿江數(shù)百里只此一縣,居其中部,故名;1913年改資州改現(xiàn)名,因位于資江(沱江)中游得名;另據(jù)《元和志》 ,資中以資水為名;因堯九子資封于此,因名資水。 [詳細(xì)] |
明隆慶元年(1567)置縣,縣址屬古昌州,又有隆橋驛得名;《中國地名由來詞典》云:因?qū)偬拼?又屬明初榮昌縣,并于明隆慶時(shí)于唐隆越縣地置縣,故名。 [詳細(xì)] |
取“靈山秀水、沙岸灣環(huán)”之意,故名。 [詳細(xì)] |
以附近有五通廟及石橋得名。 [詳細(xì)] |
隋開皇三年 (583) 改武陽縣置,古郡名為縣名;另據(jù)《舊唐書》 : 因犍為山立名;山在縣南十五里,形如伏犀,昔人以犍名縣,蓋象此山從健牛之義;相傳犍和為都是遠(yuǎn)古動物,其狀若猴,其目似豹,因以為名。 [詳細(xì)] |
隋大業(yè)元年(605)因井研鎮(zhèn)立縣,取鎮(zhèn)為名;鹽井精美之意;另說因縣有鹽井,而鹽井之利出于心計(jì),取鹽井研凈之義。 [詳細(xì)] |
隋開皇十三年(593)析平羌縣、龍游縣析置夾江縣;以治地兩山對峙、一水中流,故名; 據(jù)《寰宇記》:置于涇上, 臨江水, 故名;另說在岷江與青衣江之間得名。 [詳細(xì)] |
1942年設(shè)沐川縣,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縣北沐源川旁有峰崖竦立,如人新沐,故名;另說以沐川河為名。 [詳細(xì)] |
因位于峨眉山旁邊得名;另說大渡河又名峨水,縣在其南岸,故名。 [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