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內(nèi)蒙古 > 通遼市

內(nèi)蒙古通遼市歷史沿革

[移動版]

通遼市的前身哲里木盟建置始于清初,其地域北由索岳爾濟山以南的洮爾河、嫩江流域起,南至烏哈那德山的東西遼河流域和養(yǎng)息牧河,西起烏哈那山,東至松花江、伊敦河。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約前771年至前476年),這里居住著東胡、室韋等游牧部落。

戰(zhàn)國時期,通遼燕長城以南歸燕國的遼東郡和遼西郡管轄。

秦代,東、西遼河一帶隸屬于遼東郡和遼西郡,嫩江流域仍由東胡人駐牧。

西漢時期,游牧于嫩江流域和東、西遼河流域的主要是東胡人的后裔鮮卑人和烏桓人,東、西遼河以南部分地區(qū)歸玄菟郡、遼東郡、遼西郡管轄。

東漢時期,嫩江流域隸屬于夫余,燕長城以南隸屬于東漢的遼東郡、遼西郡。

三國時期,鮮卑人大規(guī)模內(nèi)遷,東、西遼河流域隸屬于東部鮮卑的慕容部。

西晉時期,嫩江流域為夫余國屬地。

東晉十六國時期,燕王慕容的勢力達東、西遼河流域。

北部隸屬于契丹,北燕在北部設置歸善王。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北部隸屬于契丹,南部隸屬于室韋。

唐代,在契丹地設饒樂都督府,后設松漠都督府;在室韋地設室韋都督府。

唐末,嫩江流域部分地區(qū)歸渤海夫余府管轄。

遼代,嫩江流域和東、西遼河流域歸上京道和東京道管轄。

金代,嫩江流域和東、西遼河流域歸上京路臨潢府及東北路招討司、咸平路咸平府管轄。

元代,嫩江流域和東、西遼河流域歸遼陽行省開元路、中書省泰寧路和寧昌路管轄。

明代,嫩江流域和東、西遼河流域隸屬于兀良哈三衛(wèi)(即朵顏衛(wèi)、夫余衛(wèi)、泰寧衛(wèi)),歸大寧都司管轄。

明成祖時,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撒爾后裔奎蒙克塔斯哈喇部游牧于嫩江流域,稱嫩科爾沁,并很快控制兀良哈三衛(wèi)之地。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奎蒙克塔斯哈喇后裔奧巴率科爾沁部歸附后金。

清崇德元年(1636年),在科爾沁部設科爾沁右翼中旗、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后旗、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前旗,在郭爾羅斯部設郭爾羅斯旗。

順治五年(1648年),在扎賚特部設扎賚特旗,在杜爾伯特部設杜爾伯特旗,析郭爾羅斯旗為郭爾羅斯前旗、郭爾羅斯后旗。

順治七年(1650年),在科爾沁部設科爾沁左翼后旗。

至此,哲里木盟共轄10旗。

科爾沁6個旗受盛京(奉天)將軍監(jiān)督與節(jié)制,郭爾羅斯前旗受吉林將軍監(jiān)督與節(jié)制,郭爾羅斯后旗、扎賚特旗、杜爾伯特旗受黑龍江將軍監(jiān)督與節(jié)制。

清朝后期,蒙地放墾,并實行劃界分治。

嘉慶五年(1800年),在郭爾羅斯前旗長春堡設長春廳(1825年移駐寬城子)。

道光元年(1821年),改設分防照磨。

光緒十五年(1889年),廳升府。

1913年府改縣。

嘉慶八年(1803年),在科爾沁左翼中旗招墾設梨樹城(俗稱買賣街)。

光緒四年(1878年),改設奉化縣治。

1914年改為梨樹縣。

嘉慶七年(1802年),在科爾沁左翼后旗常突額勒克招墾。

嘉慶十一年(1806年),設昌圖理事通判廳。

同治二年(1863年)改為邊海撫民同知。

光緒二年(1876年),升為昌圖府。

道光元年(1821年),科爾沁左翼中旗招墾于八家鎮(zhèn)。

同治五年(1866年),八家鎮(zhèn)歸邊海撫民同知。

光緒三年(1877年),改設懷德縣。

道光七年(1827年),在郭爾羅斯前旗設龍灣鄉(xiāng)。

光緒八年(1882年),在龍灣鄉(xiāng)設農(nóng)安分防照磨。

光緒十五年(1889年),改設農(nóng)安縣。

咸豐元年(1851年),科爾沁左翼中旗放荒于鄭家屯。

光緒六年(1880年),設鄭家屯主簿。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鄭家屯設遼源州。

光緒六年(1880年),在科爾沁左翼前旗康家屯放荒。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科爾沁左翼中旗周邊村設四平站,隸屬于昌圖府。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科爾沁左翼前旗及土默特左旗交界處的橫道子設彰武縣。

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扎賚特旗莫勒紅崗子設大賚廳。

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科爾沁右翼前旗雙流鎮(zhèn)設洮南府。

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洮兒河北的白城子設靖安縣,在七井子設開通縣。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科爾沁右翼后旗洮兒河南的錢家窩堡設安廣縣。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郭爾羅斯后旗設肇州直隸廳,后改為肇州縣;將郭爾羅斯前旗沐德、懷德二鄉(xiāng)劃出,設德惠縣;在杜爾伯特旗設安達廳,后改設安達縣;在杜爾伯特旗東集鎮(zhèn)設林甸縣;在科爾沁右翼中旗設醴泉鎮(zhèn),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改為醴泉縣,后改為突泉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郭爾羅斯前旗設長嶺縣。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科爾沁右翼后旗查干淖爾設鎮(zhèn)東設治局,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改設鎮(zhèn)東縣。

民國二年(1913年),在科爾沁左翼中旗采哈新甸雙山鎮(zhèn)設雙山縣,后與遼源縣合并為雙遼縣。

民國三年(1914年),在科爾沁左翼中旗巴林太來設通遼鎮(zhèn),后改為通遼縣。

民國四年(1915年),在科爾沁右翼中旗所置的醴泉縣析出開化縣,后改為瞻榆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在郭爾羅斯前旗設乾安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科爾沁右翼后旗、科爾沁左翼前旗、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扎賚特旗隸屬于偽興安省的興安南分省。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偽興安南分省改興安南省,歸蒙政部管轄,通遼縣、庫倫旗劃歸興安南省,郭爾羅斯前旗歸吉林省管轄,郭爾羅斯后旗歸濱江省管轄,杜爾伯特旗歸黑龍江省管轄。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興安南省改稱興安南地區(qū),隸屬于興安總省。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前旗、科爾沁左翼后旗成立三旗聯(lián)合辦事處。

中國共產(chǎn)黨遼北省委指派遼源專署接管通遼縣。

12月,科爾沁左翼三旗隸屬于興安南地區(qū)。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通遼、開魯歸遼西省管轄。

4月,撤銷興安南地區(qū),成立哲里木省。

6月,哲里木省改稱哲里木盟,由遼吉省代管。

1947年5月,扎魯特旗劃入哲里木盟。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遼吉省改為遼北省,哲里木盟隸屬于遼北省。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奈曼旗和庫倫旗劃歸哲里木盟。

此時,哲里木盟管轄通遼縣、開魯縣、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科爾沁左翼前旗、扎魯特旗、奈曼旗、庫倫旗。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科爾沁左翼前旗建制撤銷,所轄地區(qū)劃入科爾沁左翼后旗、庫倫旗、彰武縣。

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1951年7月,析通遼縣城關區(qū)設通遼市,為盟政府所在地。

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nèi)蒙古東部區(qū)行政公署管轄。

1954年4月,內(nèi)蒙古東部區(qū)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范圍與撤銷前相同。

1958年10月,通遼縣建制撤銷,并入通遼市。

1964年12月,通遼縣建制恢復,與原通遼市分開。

1965年10月,科爾沁右翼中旗由呼倫貝爾盟劃歸哲里木盟。

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

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1980年7月,科爾沁右翼中旗劃歸興安盟。

1985年11月,霍林郭勒市成立。

1986年7月,通遼縣建制撤銷,并入通遼市。

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國批準撤銷哲里木盟設立地級通遼市、撤銷縣級通遼市,設立通遼市科爾沁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