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圓通美術(shù)館(圓通寺)
  圓通美術(shù)館坐落于網(wǎng)師園一墻之東。籍載圓通寺建于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建,民國二十一年(1932——1936)張善孖、張大千、葉恭綽等曾寓居寺中行禮佛參禪。2007年有社會力量出資重修圓通寺,原址上創(chuàng)辦蘇州圓通美術(shù)館、蘇州市史前玉器研究會、博物館。館藏文物包括瓷器、高古玉、油畫等。本館主要是以展示史前華夏文明為主(介紹東北6500年前的紅山文化、西北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太湖流域5000年的良渚文化)。宣傳、交流、研究、鑒定為導(dǎo)向,真實地可觸摸到史前文明的實物——古玉器。古玉是體現(xiàn)史前文明最高層次的文化載體,它反映了遠古時期的禮儀、信仰乃至審美觀念,可…[詳細]
董子祠
  董子祠位于揚州明清古城北柳巷小學(xué)內(nèi),是揚州人為紀念漢代大儒董仲舒而建的祠堂。董子祠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間,清光緒七年重修,F(xiàn)存大殿是我市為數(shù)不多的明代建筑,為典型明代風(fēng)格,進深九檁,前有卷棚,楠木柁梁,體量宏大,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董子祠現(xiàn)為市級文保單位。因年久失修和自然災(zāi)害的影響,董子祠嚴重損害。為保護這一珍貴文博資源,修繕董子祠被列為文博城建設(shè)項目,市區(qū)兩級政府組織領(lǐng)導(dǎo)專家反復(fù)論證修繕方案,最終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保持建筑原有形制、特征和風(fēng)貌,揭頂不落架,修舊如舊”的主體方案,于2008年10月10日按時、保質(zhì)、安全無事故地完成了大殿主體的修繕工作。董子祠修繕工程得到了市、區(qū)兩級領(lǐng)導(dǎo)的高度重…[詳細]
章丘寶珠寺
  寶珠寺位于官莊街道辦事處三角灣村東南寶珠山上,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2000年1月,由章丘室政府公布為章丘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基本情況寶珠寺整體一進院落,坐北朝南,采用中軸線均衡對稱布置方式,分為正殿、東配殿、西配殿及山門。寺院占地面積約38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近百平方米。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建筑面積約38平方米。屋頂為小式硬山頂,覆灰瓦。正脊自中間向兩端升起,主體雕行龍紋,末端各施一尊吻獸、垂脊獸。室內(nèi)屋頂有兩根橫梁,表面有彩繪。屋頂青石砌成圓頂券,石縫灌注糯米漿,增加牢固度。正殿主體為青石砌筑,石縫之間用鐵片及碎石墊平。殿內(nèi)有三尊泥塑雕像。西配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面積約為26平…[詳細]
東莞東岳廟
  東岳廟,又名東岳行宮,位于象山村象嶺南麓,始建年代不詳,廟坐北朝南,占地1000平方米,供祀的是東岳大帝眾神體系。該廟重建于南宋紹熙五年(1194),明正德十五年(1520)劉距重修、擴建,明代、民國及1993年數(shù)次重修。全廟依山取勢,步步高升,坐北向南,由前殿、東岳廟明代碑刻門廊、香亭、兩廂、正殿組成,占地約1000平方米。前殿為硬山頂,擱擅式結(jié)構(gòu);正殿施如意斗拱。全廟由中路正院和東、西道院三個部分組成,正面有大門、香亭、正殿,兩側(cè)對翼,有御馬亭、虎殿及配殿。殿宇堂屋376間,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qū)的最大的廟宇。整個廟宇氣勢恢弘,建筑精良。茶山東岳廟主殿供奉著東岳大帝,但兩側(cè)守護四神卻十分奇…[詳細]
姚氏大宗祠(潮陽青年抗日救亡同志會舊址)
  姚氏大宗祠(潮陽青年抗日救亡同志會舊址)位于潮陽區(qū)文光街道棉城中山中路,年代為明,類別為古建筑。始建于公元1602年(明萬歷三十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姚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距今已四百余年。祠初衷為紀念宋末民族英雄、潮陽縣令姚鼎及明代潮中“三鳳”:順天府治中、撫州府通判、京闈解元姚琛,南京兵部郎中舉人姚璦,南京戶部主事、廣西參議、進士姚紹等名臣而建。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公元1278年(宋祥興元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兵到潮陽討伐降元都統(tǒng)陳懿、潮州知府劉興期間,姚鼎謁見文丞相并被任命為潮陽知縣。時值兵荒馬亂…[詳細]
青龍鎮(zhèn)文昌宮
  青龍鎮(zhèn)文昌宮,位于陽曲縣侯村鄉(xiāng)青龍鎮(zhèn)村北高坡上。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文昌宮建于一高坡之上。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建筑由南向北依次為入寺牌樓(新建)、山門(新建)、獻殿、寢宮(新建),山門兩側(cè)為入寺偏門;東西兩側(cè)一進院東廂房、西廂房(新建),二進院東西廂房,寢宮兩側(cè)為東西耳房(新建),F(xiàn)存建筑中,獻殿為明代遺構(gòu),二進院東西廂房、一進院東廂房為清代遺構(gòu),其余建筑全部為近年在原址復(fù)建。獻殿:明代。面闊三間,進深七椽,四周圍廊歇山式建筑,灰陶筒瓦屋面,灰陶脊飾。脊檁上有“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題記。裝修為六抹隔扇門,隔扇心為龜背錦式樣。山尖…[詳細]
清代皇家園寢
  清代皇家園寢年代:清地址:天津市薊縣類別:古建筑1、榮親王園寢榮親王園寢建在山坡的一片臺地上,圍墻五十二丈六尺,宮門三間,門外設(shè)有守護班房,門內(nèi)有東西廂房。正中享殿三間,享殿后月臺上有琉璃門一座,后院墻為半圓形正中有三合土寶頂一座。1937年榮親王園寢被盜,據(jù)當?shù)乩先苏f,地宮為磚砌,沒有隨葬品。從實地調(diào)查看,園寢的輪廓還很清楚,朝房、宮門、享殿的基址還依稀可辨,寶頂處被盜挖了一個大坑。近十年來基本沒有變化,F(xiàn)存“和碩榮親王壙志”一合,藏于薊縣文物保管所。2、純親王隆禧園寢純親王隆禧為順治第七子,順治皇帝有八個皇子,其中長子、四子(榮親王)、六子、八子鈞早殤,所以皇七子隆禧就成了最小的兒子。隆禧…[詳細]
廻龍寺
  相傳廻龍寺始建于唐末。修復(fù)于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原名龍泉寺。因寺中有廻龍古洞(俗稱“-洞”)而得名。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更名為廻龍寺)。當時,該寺有地千余畝,建樓閣佛堂30余間。相傳這里的-能救人苦難,觀音送子,無不靈驗。又有歷代高僧衣缽相傳,致使數(shù)百年香火不斷。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為該寺傳統(tǒng)香火廟會。其時,商賈云集,攤棚林立,趕會者多達數(shù)萬人。“文革”期間,廻龍寺遭到破壞,變得荒廢蕭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廻龍寺起死回生,先修葺了觀音殿,后又修建進寺山路、龍泉洞、僧房等,新建了大雄寶殿,使千年古剎又得以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賓客。走進寺門,上99個石階,便見“廻龍禪寺”金字匾額懸…[詳細]
天津基督教青年會舊址
  基督教青年會舊址時代:1914年落成地址:天津市南開區(qū)東馬路94號類別: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基督教青年會舊址(今天津少年宮)于1913年5月23日舉行奠基禮,1914年10月16日落成。建筑為四層大樓,外墻混磚結(jié)構(gòu),內(nèi)部以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為主,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按照當時國際青年會統(tǒng)一標準模式建造,是最具典型性的歐美教會式風(fēng)格建筑,內(nèi)有閱覽室、會議室、健身房、禮堂、宿舍、教室等,頗具規(guī)模。天津基督教青年會舊址坐北朝南,東臨東馬路,南北原與民宅相接(今已全部拆除)西與文廟相鄰,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絕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從美國直接航運到中國…[詳細]
盤山摩崖石刻
  盤山石刻年代:唐至民國地址:天津市薊縣盤山風(fēng)景區(qū)類別:石刻盤山石刻位于天津市薊縣城西12公里的盤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地處京津唐三市之腹地,全區(qū)總面積106平方公里,海拔最高864.5米,東經(jīng)東經(jīng)117°15′-117°30′,北緯40°--40°10之間。京秦、津薊鐵路交江于東南12公里的薊縣縣城,京哈邦喜和寶平津圍公路于風(fēng)景區(qū)南部、西部、東部擦肩而過,津薊高速公路直抵風(fēng)景區(qū)。自唐代以后,多有名人游歷盤山題書鐫刻崖壁,歷經(jīng)千年,現(xiàn)今盤山有摩崖石刻240處,其中題字90處,題詩120處,鐫文22處,從石刻的形制可分為、碑類、塔銘、刻經(jīng)、造像、摩崖、墓莂、題詠題名,以及詩文雜著等,幾乎無體不包。從內(nèi)容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