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安墓
  張安墓位于巖口鄉(xiāng)老君村,坐西北朝東南,為張安及夫人章氏、何氏合葬墓,分布在面寬10.1米,進深24.1米的臺地上,土塚呈橢圓形,長9.7米,寬6米,高5.1米,五樓牌樓式墓碑,高5.6米,寬8.3米,五柱四開間,主樓辟龕,龕內立碑,刻墓主人名字,龕門外左右兩側刻花卉圖案,墓碑左右兩側與塋墻相接,塋墻高1.9米,長8.8米,墓碑前4.2米平行排列方形座圓首陪碑二通,二碑規(guī)格一致,碑基座高0.6米,長0.55米,寬1.2米,碑身寬1.1米,厚0.75米,通高3.4米。右碑前1.6米處立方形座三層字庫塔一個,字庫通高1.6米,基座邊長0.9米,墓碑中軸線前8.8米處立三樓牌樓式牌坊一座,牌坊高5.1…[詳細]
潮安古巷鎮(zhèn)
  象埔寨,位于古巷鎮(zhèn)古一村,座西向東偏北30°。象埔寨寬162.4米,深154.4米,寨為方形,建筑格局規(guī)范嚴謹,有“三街六巷七十二做厝,座座格局不同相同”之說,全寨由一大門進出,并各有通道連接最后面的“陳氏大宗祠”,通道長約110米,寬5.9米,在通道的兩側有三條平行巷,每條巷長140米,寬2.3米,從寨門內至大宗祠后,建有三條橫向貫穿全寨的大街。第一街長157米,寬2.7米。第二街長157米,寬3.7米。第三街長157米,寬1.5米。由三街六巷形成寨中四通八達的交通網(wǎng),寨門為石拱結構,高2.45米,寬1.5米,門上有匾額“象埔寨”,并有落款,上款“壬戌之秋”,下款“穎川郡立”。 象埔寨規(guī)模宏…[詳細]
圣母院舊址
  圣母院由耶穌會傳教士薛孔昭發(fā)起,于1843年在青浦橫塘開始建立。同治三年(1864年)遷至徐家匯附近王家堂。同治七年(1868年),拯亡會、獻堂會等陸續(xù)在徐家匯耶穌會住院附近建立修院,總名徐家匯圣母院,F(xiàn)大樓建于1926年,為原徐家匯圣母院僅存的主體部分。建筑為歐式建筑風格,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上世紀末修女遷至浦東唐墓橋天主堂后,大樓,現(xiàn)為上海老站餐館租賃使用。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201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F(xiàn)藏展示有上海二三十年“老古董”和二列深具歷史意義的火車車廂,一輛由德國漢諾威車輛廠于1899年的97318公務車,曾為慈禧太后宮廷坐車;另一…[詳細]
牛家花園
  牛家花園位于城南5公里高壩鎮(zhèn)同益村,是清代名人牛鑒的故居。牛鑒(1785-1858),字鏡堂,號雪樵,是清嘉慶十九年(1814)二甲第四名進士(合計為第七名),曾任河南巡撫、兩江總督等職。在河南巡撫任上,政績突出,深得地方人士好評;▓@占地70畝,經梨、核桃、蘋果、杏樹為主,雜有楊、柳、槐樹。高大的莊院居于園中,因宅旁有24株柏樹,牛鑒將宅第命名為“二十四柏之軒”。現(xiàn)居屋蕩然無存,僅存南、西、北三面半截莊檣,檣基寬4米以上,根據(jù)遺址,莊園東西長70米,南北寬50米,占地3500平方米,據(jù)耆老回憶,莊檣高而厚,周圍有漫臺,上可行馬車,四角有角樓;院門向東,門道很深,有五道門檻。頭道門檻有兩層單扇…[詳細]
傅抱石舊居
  傅抱石故居是中國美術家傅抱石在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定居的住所,共2處。一處在玄武區(qū)傅厚崗6號,現(xiàn)為私人住宅,局部開放為紀念館(預約參觀),是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另一處在鼓樓區(qū)漢口西路,現(xiàn)為傅抱石紀念館(長期開放參觀),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傅抱石舊居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傅厚崗6號,原為傅抱石執(zhí)教中央大學芤術系時所置,直到他在1963年搬往漢口路132號前,他一直住居于此,該舊居始建于1948年,是一代畫壇宗師傅抱石先生一家在南京定居后的長期住所。由于當時戰(zhàn)亂連連,房屋質量不是很好,以后又因年久失修,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2004年,傅抱石傅厚崗故居經過整修后作為紀念館開放,現(xiàn)有兩層小樓及附屬平房和庭院…[詳細]
宏山人民公社舊址
  宏山人民公社舊址位于昆明市宜良縣耿家營鄉(xiāng)民族中學內。宜陸路游擊大隊紀念館是在宏山人民公社舊址的基礎上打造出來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宏山公社舊址位于耿家營鄉(xiāng)耿家營民族中學北側,為一正廳三廂房兩進式縱向布局院落,在昆明市現(xiàn)有文物保護建筑中尚未發(fā)現(xiàn)同類型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該建筑由照壁及中間廂房分隔為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對獨立的南、北兩個四合院。2009年縣文化部門爭取市級財政補助資金10萬元,對該建筑進行了搶險加固,組織專家學者對該建筑進行價值論證。2011年1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至2016年在省、市黨史研究部門的支持下由鄉(xiāng)支付投資80萬元、縣黨史研究室投…[詳細]
東甌王墓
  東甌王墓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qū)黃龍街道甌浦垟村甌浦山北麓山腳,坐西朝東。墓面闊13米,進深22米,依山起勢,上下三壇,作塌椅式。椅圈用青石砌筑,不事雕飾,正中嵌置“漢東甌王之墓”石碑。墓頂方石墁地,壇坎設置欄桿,墓前依次設置拜壇、墓道。拜壇右側豎立道光二十四年《重修漢東甌王墓記》碑。全墓風格古樸,莊嚴肅穆。東甌王騶搖(約公元前251-192年),越王勾踐后裔。率眾佐漢滅秦、破楚有功,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封東海王,建都東甌,世俗稱東甌王。東甌王墓,南宋《紹定舊編》載有五處:“太平寺前謝婆埭垟有兩冢,西山吳平山有兩冢”均已圯廢;惟甌浦嶺東側之冢尚存。明萬歷《溫州府志》卷十八載:“漢東甌王墓…[詳細]
東莞新二區(qū)抗日民主政府遺址
  東莞新二區(qū)抗日民主政府遺址位于大嶺山鎮(zhèn)連平村大石板,GPS坐標:北緯22°5539.1,東經113°4838.9,海拔高程32米。該遺址原是硬山頂三層磚木結構的炮樓,坐東向西,寬5米,深9.5米,北側為金字水瓦房,總占地面積約47.5平方米。1939年,連平村村民黃吉華為防盜匪,建成此座炮樓。1958年,該炮樓被拆去兩層,北側瓦房于1990年改為一層磚混合結構水泥房。隨著大嶺山抗日根據(jù)地的鞏固和發(fā)展,1941年4月初,東莞縣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連平鄉(xiāng)民主政府成立,鄉(xiāng)長李金騰,副鄉(xiāng)長劉桂平,鄉(xiāng)政府駐地就設在該炮樓。1944年8月13日,抗日民主政權東寶行政督導處東莞新二區(qū)政府成立,張英(后黃華)任…[詳細]
南星橋
  南星橋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鳳橋鎮(zhèn)新篁社區(qū)新篁小學東側,原名新橋,為磚橋,明末已有。據(jù)明崇禎《嘉興縣志》卷三《橋梁》載:明末已有。至清乾隆年間,橋已坍。嘉慶五年(1800),張鎮(zhèn)(字起也)等七名里人同募重建,改建成石橋。東西橫跨丁谿,系七孔梁式石板橋,全長34.7米,寬2.76米,凈跨20.4米,距水面高3.8米。橋面南北兩側石護欄齊全,有望柱6對,天磐石8個。南北橋首有“南星橋”額(張廷濟題),又題有南石欄額:“壽紀光華”,北石欄額:“文昌朗照”。橋中孔東側橋柱(由五塊條形石并列而成)靠南一塊刻文字一段:“大清嘉慶五年,歲在庚申正月穀旦。張起也、曹宏芳、戴盈科、陸蒼佩、張駕虹、陸在川、張德容同募建…[詳細]
于姑庵
  【于姑庵】舊名“黃德庵”,位于青島市四方區(qū)錯埠嶺村東南半里許的山坡上。據(jù)《即墨縣志》載,清同治年間,錯埠嶺一帶名“嶺上”,至光緒初年,又改稱“環(huán)埠嶺”,以后,又因其嶺埠高矮相錯,群眾又俗稱“錯埠嶺”。于姑庵相傳始建于唐代,明、清、民國均有重修、擴建。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現(xiàn)存殿宇、堂舍25間,整個建筑坐北朝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大殿,另外有東、西配殿及東、西廂房,大殿面闊3間,均硬山式青磚灰瓦。山門南土丘之上有殿堂3間,原有吊橋與山門相聯(lián),現(xiàn)吊橋已毀。明代初年,錯埠嶺村有一于姓女出家為道姑;并在原黃德庵廢圯處,重新修建了一座道庵,改名于姑庵,初為于姓之家廟,屬道教臨濟派。清光緒三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