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由國務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確定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國務院于2019年10月7日核定并公布。共計762處,包括古遺址(167處)、古建筑(280處)、古墓葬(30處)、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34處)、石窟寺及石刻(39處)、其他(12處)等。
朝陽南塔
  朝陽南塔位于遼寧省朝陽市慕容街(原雙塔街)南端,為遼代興中府城遺跡建筑。因市內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稱東塔、南塔、北塔。南塔為十三級密檐式磚筑佛塔,現(xiàn)高42.6米,由夯土臺基、磚臺座、須彌座、塔身、塔檐、剎頂組成。朝陽南塔為方形空心十三級密檐式磚筑,塔高四十五米,修復后塔高五十六米。塔基方形每邊寬二十米,高十米。須彌座有二層束腰,設壺門、鑲砌著磚雕蓮花,云龍圖案,至為精美。塔身南面中央辟券門,上雕體蓋,內通塔心室,其他三面設假門,門楣飾卷云紋,上垂華蓋。每面塔身上部各嵌二塊石碑,碑上刻楷書八大靈塔塔名,從南向西依次為凈飯王宮生處塔、菩提樹下成佛塔、鹿野苑中0-塔、給孤獨園名稱塔、曲…[詳細]
開原崇壽寺塔
  崇壽寺塔,又名崇壽禪寺塔。位于開原老城西南隅,磚質結構,高20丈,13級,實心八面體。每面塑有佛像,且各面佛像各不相同,由南、西南依次為:昆盧尊佛、無憂德佛、阿彌陀佛、須彌相佛、云自在佛、莊嚴王佛、功德王佛、定幢光佛8尊佛像。兩旁有飛天浮雕,各角有木檐,懸有銅鈴。塔尖呈錐型,有銅質球5個串其上。塔身各層掛有數(shù)百銅鏡,西面懸有銅鼓一面。每當日出,旭日與塔輝映,光芒四射,數(shù)里之外可見塔光,古塔朝霞為開原勝景。崇壽寺塔依崇壽寺得名,據(jù)資料記載,系宣徽洪理大師所建。老城崇壽寺塔,是遼北家喻戶曉的古建筑,被人親切地稱呼為“老城大塔”。塔高45.82米,為八角十三級實心密檐式磚塔。該塔為崇壽禪寺浮屠塔,相…[詳細]
永安石橋
  永安橋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沈陽市于洪區(qū)-子鄉(xiāng)永安村東頭。又名大石橋。清崇德六年(1641)秋修筑盛京到北京的大御路時建成,是沈陽市現(xiàn)存比較完整的一座古代石橋。橋為東西走向,原橫跨蒲河之上,后因蒲河在橋北50米處折向西北,現(xiàn)橋下只有一股小溪水流過。橋為三孔磚拱石橋,全長37米,外寬14.5米,路面寬8.9米,兩端各寬12米。橋頭各有一對雌雄大石獅對望,兩側各有19根欄柱,端柱頭上亦為圓雕獅子,其他柱頭均作復巾式。全橋端柱外置抱鼓石、欄柱中鑲欄板及橋拱側貼面石料上,均精雕雙鹿、雙虎、麒麟、牛羊、鳥雀和柿蒂孔、卷云紋、二龍戲珠或探道翹尾龍等浮雕。橋下3孔,中孔拱徑3.73米,側孔拱徑各3.43米…[詳細]
垂虹斷橋
  垂虹橋位于松陵東門外,舊時素以“江南第一長橋”名聞遐邇。垂虹橋之于吳江的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是唯一貫穿于整個吳江千年歷史的標志性人文景觀。吳江現(xiàn)存的任何景觀物件,對吳江的影響絕無其它可以超過垂虹橋的,其影響之深之久之廣,無可媲敵。或可以這樣表述,垂虹橋以它的萬千風情為古今文人塑造吳江的整體意象提供重要依據(jù),甚至是全部,其歷史與文學地位遠大于實際功能。垂虹橋建于北宋年間,它的建造與古代吳江的地理形勢有著密切的關系。自古吳江就是一個水鄉(xiāng)澤國,縣城松陵位于古吳淞江之濱,鎮(zhèn)南即為煙波浩渺的太湖。吳淞江在松陵東南接納太湖水東流入海。吳淞江,古名松江,松陵江,是古代太湖下游三大干流之一,唐以前南起浪打穿(今…[詳細]
西方寺大殿
  西方寺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駝嶺巷18號。唐永貞元年(805年)始建,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后屢有修葺。咸豐三年(1853年)除大殿外,余皆毀于兵火。同治、光緒間相繼復建,F(xiàn)存大殿,歇山重檐,楠木結構,通面闊三間,梁枋有彩繪。柱下有木木質,基本完好。另有兩廂廊房、方丈室等清代建筑。清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金農居此度過晚年。1992年起進行全面大修,重建了山門殿等建筑,辟為“揚州八怪紀念館”,對外開放。2019年10月7日,西方寺大殿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常熟言子祠
  常熟言子祠為明代建筑,占地總面積為1008平方米,是祭祀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子的專祠,該建筑是常熟保存最早的古代官式祠廟建筑,也是全國唯一一處在文廟范圍內,單獨設祠祭祀孔子學生言偃的建筑。常熟言子祠,初名吳公子游祠,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知縣孫應時建。端平三年(1236年),知縣王爚遷建言子祠于文廟之后,是為將言子祠納入文廟建筑序列之始。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建言子祠于文廟(大成殿)東,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清康熙間(1662-1722年)圣祖南巡御書“文開吳會”額,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御書“道啟東南”額,曾俱榜祠中。同治十一年(1872年),兩江總督曾國…[詳細]
洑溪徐氏宗祠
  洑溪徐氏宗祠又稱徐大宗祠,是明代首輔徐溥的家族祠堂,位于宜興宜城街道溪隱路200號。徐溥,字時用,號謙齋,宜興溪隱村人,8歲入私塾,明景泰五年(1454)廷試一甲第2名,授翰林院編修,天順、成化、弘治年間,歷任國史總裁、禮部右侍郎、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弘治五年(1492)官至首輔,弘治十一年(1498)進華蓋殿大學士,后以目疾乞歸,卒后贈太師,謚文靖。在徐大宗祠的第三進正廳,存放著徐溥的畫像,據(jù)了解這幅畫像的年份可以追溯到清代中期以前。這幅畫像是我們整個徐大宗祠的鎮(zhèn)館之寶,它是由徐氏的嫡系子孫捐贈給我們宜興文管會,在去年。首先它是明代的朝服的畫像,穿著大裝朝服,這個朝服就是我們所說的蟒袍,…[詳細]
南京鼓樓
  鼓樓位于南京市中心,建于明洪武十五年,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乃當年擊鼓報時的場所,為全城百姓晝夜報時,有時也用作迎王、接詔書等大慶,堪稱明代首都之象征。到了清代,鼓樓只遺留下城闕,直到康熙皇帝南巡時,在此登臨四望,地方官才在鼓樓基座上樹碑建樓,并更名為“碑樓”,故而鼓樓有“明鼓清碑”之稱。南京鼓樓占地面積9100平方米,高聳于鼓樓崗之上,北京東路、北京西路、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央路五條主干道在此交匯,歷來就是南京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鼓樓分上下兩層,下層建成城闕樣式,高達9米,紅墻巍峙,飛檐迎風,中間有券門三道,貫通前后,上有“暢觀閣”題額。上層建筑,分為中殿和東西兩殿,滴水直落臺座之外。早在192…[詳細]
仙鶴寺
  該寺為南宋德佑元年(1275)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孫阿拉伯人普哈丁來揚州傳教時募款所建。與杭州鳳凰寺、廣州懷圣寺、泉州麒麟寺齊名,并稱我國四大清真寺院。此寺融合了伊斯蘭建筑和我國古代建筑的風格特點。在興建此清真寺時就按鶴的形體從“嘴”到“尾”布局。大門對面原有照壁墻為“鶴嘴”(1958年拆毀);寺門是仿唐建筑,翹角牌樓,猶如鶴首昂起;從寺門至大殿,是一條狹長彎曲的甬道,形似鶴頸;大殿相當于鶴身。大殿南北兩側有飛檐起翹的半亭,如同鶴翼(南側半亭即望月亭,北側半亭已圮);大殿后左右兩側庭院,有古柏兩株,謂之鶴足。殿后原臨河,遍植竹篁,形如鶴尾(填汶河筑路后竹篁不存);大殿前,左右兩側各…[詳細]
常州唐氏民宅
  常州唐氏民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qū),其中以貞和堂明代楠木廳最具價值,保存了明代木構梁架主體,木結構月梁體系是常州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的代表。楠木廳東側回廊壁間嵌有明代書法家孫慎行撰書的《保合堂記》碑刻。常州唐氏民宅建筑群在后期不斷營建,反映了自明清至民國時期江南民居木構建造技藝的演變,同時也與孫慎行、張?zhí)、劉國鈞、周有光等多位名人有交集之處,是重要的歷史見證。2019年10月7日,常州唐氏民宅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