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由國務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確定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國務院于2019年10月7日核定并公布。共計762處,包括古遺址(167處)、古建筑(280處)、古墓葬(30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34處)、石窟寺及石刻(39處)、其他(12處)等。
龍亭大殿
  龍亭大殿系宋代皇宮后御苑舊址的一部分,殿下高臺乃明代周王府花園中的土山。龍亭大殿是公園內整個清代建筑群體中的主體,建于72級蹬道的平臺之上。大殿坐北朝南,殿前是貫通上下的用青石雕刻的蟠龍盤繞的御道,云龍石雕上至今還留有趙匡胤當年的馬蹄印。御道東西兩側各有上下蹬道和便道。龍亭大殿高26.7米,東西長19.10米,南北寬11.90米。殿內開花板上繪有青云彩紋團龍圖案,殿外飛檐高翹,檐角皆掛風鈴,風鈴隨風作響,美妙無比。龍亭大殿雄踞于高大的殿基之上,巍峨壯觀。特別登上龍亭大殿,潘楊二湖,龍亭公園的秀麗景色,繁華的宋都御道,幽雅的古都風貌盡收眼底,使人感慨萬千。2019年10月7日,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詳細]
偃師九龍廟
  九龍廟位于縣城東山化鄉(xiāng)石家莊村南約500米處,創(chuàng)建于清代嘉慶年間,是老百姓為紀念治水能手黃守材而修建的。九龍廟坐北向南,占地3400平方米,F保存下來的建筑,從南而北有鐘鼓樓、偏殿、正殿、后殿和耳房。據當地群眾回憶,原九龍廟還有山門和戲樓,廟內正殿前有旗桿高聳,殿內有齋堂、客堂和寢堂等雜務房,惜均不存。鐘樓、鼓樓分別矗立于廟宇的東南角和西南角,呈四角形、雙層,磚木結構,歇山飛檐,青瓦覆蓋,六脊六吻獸,內部四梁三檁。鐘樓下層門楣題有“鐘樓洪聲”四字,鼓樓有額題“鼓樓夜鳴”四字。鐘樓創(chuàng)修于光緒十八年(1892年)五月。過了鐘鼓樓,便是東西對稱的偏殿,硬山疊澀,五脊六吻獸,青瓦覆蓋。殿前部均為4根方…[詳細]
懷邦會館
  禹州懷邦會館位于老城區(qū)西北隅十三幫街(今文衛(wèi)路),又稱覃懷會館,是清代懷慶府籍的商人在禹經商期間,于清同治年間(1862——1875)集資修建,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月落成。懷幫會館原占地15畝,是由祭祀神靈的神廟和進行商業(yè)議事活動的會館館設兩部分構成,是一處以神廟為主,規(guī)制完備、功能齊全的古建筑群,較之禹州城中其它的會館建筑,在建筑藝術和質量品味上,均堪稱首屈。素有“十三幫一大片,抵不上懷幫一個殿”之民謠。2019年10月7日,懷邦會館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登封崇福宮
  崇福宮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市區(qū)北部,嵩山太室山南麓萬歲峰下,距市中心2公里。初名萬歲觀,創(chuàng)建于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宋代改名崇福宮,面積現存約5000多平方米,保存古建筑30多間,古樹名木50余株,歷代碑石10余品。為河南省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建筑,唐高宗時在萬歲觀內建太乙祠,因祈雨有驗,改萬歲觀為太乙觀。五代間廢毀。宋真宗時(公元998-1022年)把觀提升為宮,更名曰崇福宮,對宮院大加整修,并由宮廷管理,到仁宗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宮內建筑達一千余間。是北宋皇室夏季避暑的離宮。比較重要的碑刻有《寇謙之傳》碑,《元圣旨碑》等。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北宋的泛觴亭、流杯渠遺址等。司馬光…[詳細]
新安洞真觀
  洞真觀位于新安縣西部的爛柯山,是豫西名剎、道教圣地,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道觀建筑始建于宋、金時期,有千年之久。洞真觀分三進,前為山門,入內為三清殿,二進為官廳、王母殿,三進為玉皇殿,兩側為道房。洞真觀最主要的建筑為三清殿,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木結構,單層歇山頂,兩面坡琉璃瓦覆面,脊飾陶獸及半浮雕牡丹。大殿梁架上繪有龍、云紋等圖案,殿內尚存壁畫23幅,輪廓清楚、典雅莊重、內容豐富,有宗教故事、山水、人物,花鳥等。觀內有古柏五株,蒼勁挺拔,F存歷代碑刻60余方,青石質,內容多為修醮重建、名人題記、圣旨碑等,史料及藝術價…[詳細]
宜陽福昌閣
  福昌閣位于宜陽縣韓城鎮(zhèn)西5公里的福昌村,它是供奉道教師祖的活動場所。據舊縣志記載,隋朝曾在此建福昌宮,現存建筑始于明代,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全面修葺。1983年,省文物局撥款5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福昌閣進行落架重修。福昌閣為垂檐雙脊塔連式建筑,雙層垂檐,黃綠琉璃瓦覆頂,四角挑檐懸鐘。福昌閣坐北面南,面開五楹彩門,四周基石均用青石條砌筑,墻壁用青磚壘砌,脊獸造工玲瓏。閣建于30米的高臺地上,正南與東西兩側皆以石階120余級通上臺頂。閣內塑有金身祖師爺像,閣頂的梁木結構造型獨特,環(huán)環(huán)相扣,充分顯現了古代的建筑藝術風格。臺之東西分層收進,兩側就山崖各砌筑磚洞數個,供奉祀藥王、西佛、老君、…[詳細]
偃師興福寺大殿
  興福寺大殿位于偃師市高龍鎮(zhèn)高崖村(學校院內)。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東西長11.30米,南北進深9.10米,為歇山式建筑。據現存大殿-墻所嵌《興福寺大殿簡介》碑所記,興福寺“修”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距今500余年,建造人為逯通,后曾于清康熙年間以及民國時期重修。大殿主脊兩端及正中飾有鴟吻,垂脊和戧脊上飾各類小獸。大殿內部柱、梁結構復雜,東邊通梁,西邊通柱,結構不對稱,但巧妙地利用力學原理,保持了建筑的穩(wěn)固。此大殿建筑規(guī)格較高,結構奇特,斗拱等木構件制作精美,雖部分瓦件有所脫落,但仍不失為一處價值頗高的古建筑。在大殿西側,學校的過道內,平放有三通碑刻。這三通碑所記載之內容均與興福寺…[詳細]
花洲書院
  乍提花洲書院,也許知道的并不多,因為它畢竟沒有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等中國古代四大書院聲名顯赫,但倘提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則人們一定會耳熟能詳,花洲書院雖在名氣上不能和四大書院相比,但也是我國古代很有影響的高等教育機構。書院創(chuàng)始花洲書院始建于宋代慶歷年間,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鄧州知州期間創(chuàng)建了書院內講學堂——春風堂、藏書樓、齋舍,并在書院東側創(chuàng)建百花洲,重修覽秀亭,構筑春風閣,花洲書院因百花洲而得名。公元1045年,范仲淹謫知鄧州,為學風不興而憂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帶環(huán)境幽靜,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學場所,于是在百忙中謀劃,創(chuàng)辦花洲書院。…[詳細]
黃梅高塔寺塔
  位于黃梅縣黃梅鎮(zhèn)城正街東南隅。又名百尺塔、亂石塔。建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八角十三級密檐式仿木結構磚塔,通高30米。共設佛龕88座。底層東面辟一門經甬道通向長方形塔室。二層以上為實體。各層各面相間設置真欞窗或槅扇窗。第三層外壁少量墻磚陽雕“皇帝萬歲”、“重重千秋”、“民安物泰”、“同口功德”、“共成佛道”等字樣。1986年維修時清理地宮,發(fā)現各層塔心處均埋一石罐,內置銀蓋罐,銀罐內裝金銀箔包、佛舍利、金彈簧、水晶球、銅飾件等,石罐內外置大量“五銖”、“開元通寶”及北宋年號銅錢等。2019年10月7日,高塔寺塔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宜昌天然塔
  天然塔位于長江北岸、宜昌市濱江公園延伸段內,為宜昌市城區(qū)唯一保存較完好的清代建筑物。1962年公布為宜昌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天然塔,相傳始建于晉代,系由著名文學家郭璞于西晉末年僑居夷陵(今宜昌)時所建。至明代崇禎末年,大學士文安之(夷陵人)把原塔拆除擬建新塔,但未能如愿。時至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社會穩(wěn)定,國泰民安,當地士民損資在原塔基處重建,但因技術問題和資金不繼,屢建屢圮,僅建塔基二級。直到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春,才由當時的士紳徐經業(yè)、王永言等10余人損資重建,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塔成。塔高43.35米,磚石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