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1月7日,經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審核并經省政府研究確定,現將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73處、與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并項目14處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更名項目2處,予以公布。
飛鵬巷陳宅
  陳權東民居位于溫州市鹿城區(qū)飛鵬巷98號。坐北朝南,由主樓、后樓外加圍墻組成庭院式寓所。據說此民居為陳權東民居第。解放后曾做為市委機關宿舍。整個院落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門臺設在庭院東南角,為西式磚門臺。主樓為三間二層樓房。一層高出地面約1米(房屋底層架空為防潮與通風),由水泥樓連接。一、二層帶廊,設水泥欄桿。房屋立面不在同一平面,凹凸有序,房門、窗均向外開啟,并在門窗外設有百頁式門窗套,可以自由啟動。房間內部均架設木地板,一層下設有地下室。明間由屏門分隔成前后兩部分,前為堂間后為樓道。屏門上木雕精美。后樓為四間二層磚房。南側中部與主樓相通,帶前廊,廊帶磚做低矮欄桿。二層由一層西側墻邊樓梯旋…[詳細]
夏鼐故居
  夏鼐故居位于鹿城區(qū)五馬街道倉橋社區(qū)倉橋街102號,為我國考古學奠基者夏鼐祖居,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原南靠倉橋街部分為二層七間的木構排屋,用作店面,北部為居住的四組院落。東小院為前后屋排列的長條狀院落,均為單層硬山式建筑。以兩側的院墻做為山墻,檁條直接擱于山墻上。正中院落為由門屋、廂房、正屋及后門臺組成四合院式。門屋面闊五間,略含西混合式,青石門框,磚砌抹灰立面,南立面門窗下嵌雕花青石,后帶廊,拱券形門。門屋北為天井,東西各為三間二層磚木混廂房,北為五間二層硬山頂的正屋,進深7柱。門屋、廂房二層欄桿為寶瓶式欄桿相連,正屋前后帶廊。中院北為圍墻,在中軸線上設磚門臺。北側原為夏家花園。在圍墻東北角有一…[詳細]
永川輪船局舊址
  永川輪船局舊址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永川路9號。由門廊、耳房(含樓梯間)、正樓、院墻圍成庭院式建筑。坐北朝南,門廊位于街巷轉角處,平面為折邊弧形。單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二層為露臺,有預制砼寶瓶式欄桿。正樓面闊四間二層,南北側均設外廊,各間廊柱為方壁柱,柱間用連續(xù)券,由愛奧尼克柱式承托,柱表面以石英砂漿抹面,構成帕拉帝奧主題。券上均有券心飾。腰檐及屋面檐口均有多層磚線腳,屋檐有齒狀飾,屋面有高出檐口的女兒墻,做漏空磚裝飾。二層廊外為寶瓶式欄桿。室內為木結構,鋪木樓板,屋面由斜梁式梁架承托,上有方木椽木。門窗外另有百頁式門窗。屋面為雙坡硬山頂。樓梯間設于東側,有單跑木樓梯。樓梯間外另有單披耳房。永川局,全…[詳細]
陽岙朱宅
  陽岙朱宅位于永嘉縣沙頭鎮(zhèn),年代為民國。2011年1月7日,被公布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樂清碉樓
  樂清碉樓,也稱樂清炮樓,是一種融民居與軍事防御工事為一體的民用建筑,平面以方形為主,一般為石(磚)木結構,外筑厚實的石(磚)墻,墻體逐層開設內大外小的0-射擊洞眼,小窗高墻,外觀如碉堡,相當堅固,易守難攻,且冬暖夏涼,適宜人居。樂清碉樓現有20多處列入省級重點文保單位。樂清碉樓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是融民居與防御工事于一體的近現代建筑,主要是為了防范海匪而建。建筑風格別具特色。如平面布局小巧別致,綜合運用中西建筑技法,在居住功能外,重點突出軍事防御功能。當時戰(zhàn)亂頻繁,樂清沿海海匪活動猖獗,除劫掠航海商旅外,不時登陸上岸打劫家舍,沿海人民不堪其苦。鑒于樂清沿海海匪患紛繁嚴重,為了保家衛(wèi)村,沿![詳細]
百歲亭
  百歲亭位于南岳鎮(zhèn)上莊村,建于民國時期,亭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8平方米,為紀念邱壽光夫婦百歲高齡而立。百歲亭為磚木結構建筑,呈六邊形,亭身青磚不抹灰,三順一丁空斗砌法。門為拱形,兩側設有羅馬柱。門的上方鑲嵌長方形匾額,刻有“百歲亭”三字。亭身東西兩側各開橢圓形通氣窗。檐口為青磚疊砌出檐,檐口上方為六角,各有倚柱,兩柱間石砌有城垛型花窗。亭頂屋面為六角攢尖頂,造型莊嚴凝重。上置葫蘆型亭剎,亭內為六柱木構梁架,大門柱兩側各置抹灰龍頭形狀排水口,這龍頭造型排水的已毀。亭內原有記錄邱壽光夫婦百歲的石碑,現毀。百歲亭門兩側有對聯,刻“千古一亭伊人宛在,百領片石壽世無疆”。百歲亭整體保存較好,建筑類型非常…[詳細]
玉壺中美合作所舊址
  玉壺中美合作所舊址有兩處,其中一處為端廿八祠堂,二進木構建筑,建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曾駐中美合作所一個教導營。該舊址臨近胡氏莊三宗祠,為文成縣不可移動文物。另一處稱為上新屋,建于清嘉慶年間,為三進合院式建筑,一進門屋已毀,二進七間,三進正屋七間二層,兩側廂房,其中二樓曾為中美合作所學員宿舍。正屋額枋上掛清嘉慶十二年(1807)匾額一枚,上 書-“庭槐蔚秀”。目前上新屋有居民居住,分屬多戶人家。據《文成縣志》載,1944年7月下旬,中美合作所選址在玉壺舉辦。訓練班由中方3個教導營、1個直屬特務連和30多名美國官兵組成。受訓官兵到達中美合作所后,被編為營,分排上課,接受訓練。授課內容有偵探…[詳細]
雙魁巷
  雙魁巷位于秀城區(qū)東北部,緊靠古運河,全長54米,寬2.5米,石板路面,是典型的明、清里巷建筑形制。雙魁巷建于1917年,當時紹興宋傳箕在“洋關街”(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此建有嘉興海關故稱“洋關”)購置一畝土地建造此巷,隱喻“鴛鴦”和“一花雙魁”。據說宋原計劃開設青樓,后因故未成,遂作民居。巷端有過街樓,下有磚砌券門,巷內共有樓房26間,分列兩側,門戶相對,格局一致,均系磚木結構,門楣上還有浮雕圖案等,門面為二門二吊窗,窗欞為花格裝飾,東側房屋之門梁為方木,西側房屋之門梁為圓木,陰陽、凹凸之別,以便于識別。雙魁巷建筑藝術粗獷中帶有精細,緊湊中保持整潔,具有明清江南水鄉(xiāng)的“一街一河”、“人…[詳細]
汪胡楨舊居
  汪胡楨舊居位于嘉興市區(qū)帆落浜39號,系著名水利專家汪胡楨先生舊居。汪胡楨(1897~1989),字斡夫,號容盦,浙江嘉興人,是我國現代著名水利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34年,汪胡楨任整理運河討論會總工程師時,親自踏勘了從杭州到北京的大運河,僅用一年半的時間,編制完成了《整理運河工程計劃》一書。他是中國近現代對運河整治有著重大貢獻的學者。1928年,汪胡楨受聘為太湖水利工程處副總工程師時,在帆落浜東購地4畝,筑小樓奉母養(yǎng)頤。抗日戰(zhàn)爭時被毀。1948年重建,為西式平屋數椽,名“湖濱小筑”,有花木之勝。現有建筑整體布局呈“工”字型,坐北朝南,占地面積480平方米,磚木結構,屋頂鋪設洋瓦。前…[詳細]
徐志摩舊居
  徐志摩舊居位于海寧硤石街道干河街38號,名“安雅堂”。據載房建于1926年8月,是志摩的父親徐申如為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而建造的。舊居為二進加廂房中西合壁式磚木結構二層樓房,通面闊13米。前廳及廂房底層有中式廊檐,抱頭梁、羅鍋椽,雕梁畫棟,雅致玲瓏。廳內地面鋪彩色水泥地磚,是當時從德國進口的洋貨,頗為美觀。門為落地隔搧。木結構樓梯?季康亩嘀仃幗蔷天頂裝修。廳堂與天井間,也是落地隔搧出入,天井上用中式梁架結頂,細部施蝙蝠香草如意浮雕,周為玻璃窗,清新明亮。第二進有露臺。維修后,舊居內部布置徐志摩生平及文學歷程陳列,并據其表妹回憶,復原他與陸小曼的婚房、書房“眉軒”及張幼儀房間等,于1999年10…[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