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蓮花城
  清番禺蓮花城位于廣州市番禺蓮花山的第二峰,地處珠江獅子洋水道西岸。城的平面略近橢圓形,面積約1400平方米。城墻以石作基礎,里外用青磚砌筑,中間填土。高5.66米、厚2.34米。南、北面各有一石券拱門。城內(nèi)原有墩臺、兵房、馬廄等,城外有烽火墩及20門炮位,今已湮沒。蓮花城是清政府為禁海移民而設,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作為哨所之用。-戰(zhàn)爭期間,兩廣總督琦善與英方代表義律在此密議《善后事宜章程》(即“穿鼻草約”)之事。咸豐四年(1854年)紅巾軍起義隊伍曾在此駐守。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沙灣留耕堂(何氏大宗祠)
  留耕堂位于番禺區(qū)沙灣鎮(zhèn)。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后幾毀幾建,現(xiàn)規(guī)模是于清康熙年間擴建而成的,比廣州陳家祠(建于1890午)早了170多年。沙灣留耕堂又名何氏宗詞,是沙灣何氏宗族的大詞堂!傲舾眱勺秩∽浴瓣幍略磸淖谧娣N,心田留與子孫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沙灣留耕堂的主要特色是柱多、雕刻精、書聯(lián)豐富、氣勢雄偉。留耕堂計有112條石柱和木柱。這些木柱的原料,當時是從東南亞國家采購回來的。在雕刻方面,留耕堂保留了非常精致的石雕、木雕、磚雕、灰塑,體現(xiàn)了嶺南庭園的精巧的建筑藝術。留耕堂占地3300平方米,地勢北高南低。依次為大池塘、大天街、山門、儀門(牌坊)、丹墀(天井)、月臺(釣魚臺)、…[詳細]
佛山梁園
  梁園是佛山梁氏宅園的總稱,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廬”、“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guī)模宏大,主體位于松風路先鋒古道。梁園由當?shù)卦姇嬅伊禾@如、梁九章、梁九華及梁九圖叔侄四人,于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陸續(xù)建成,歷時四十余年。梁園是清代嶺南文人園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與園林渾然一體,嶺南式的“庭園”空間變化迭出,格調(diào)高雅;造園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詩如畫的田園風韻;富于地方特色的園林建筑式式俱全、輕盈通透;園內(nèi)果木成蔭、繁花似錦,加上曲水回環(huán)、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嶺南水鄉(xiāng)韻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態(tài)、設置組合之巧妙脫俗而獨樹一…[詳細]
順德清暉園
  清暉園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大良鎮(zhèn)華蓋里,為我國南方古典園林藝術的杰作,素有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的盛譽,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布局既能吸取蘇州園林藝術精華,又能因地制宜,環(huán)境以清幽自然、秀麗典雅見稱。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在園林文化隨筆集《雨打芭蕉落閑庭·嶺南畫舫錄》中,對順德“清暉園”有詳盡描述。清暉園,位于廣東省順德區(qū)大良鎮(zhèn)清暉路,地處市中心,故址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的黃氏花園,現(xiàn)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慶年間。園取名“清暉”,意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園林經(jīng)龍氏數(shù)代龍應時、龍廷槐、龍元任、龍景燦、龍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漸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嶺南園林。清暉園與佛山梁園、番禺余蔭…[詳細]
崖門古炮臺
  清新會崖門炮臺位于新會市古井鎮(zhèn)崖門村崖門?跂|邊。建于清初,雍正后歷代重修。炮臺呈弧形,背山面海。炮位連綿伸展長達180米,組成級深3.5米、高5.5米的城墻狀炮臺。臺基直下海邊,基前壘石作防浪墻,基部用花崗巖砌筑,其上則用三合土夯筑。炮臺分上下兩層,下層炮位二十二個和二個門洞,炮眼尺寸有兩種,一是1.4×1.5米;一是1.1×1.5米,遺有四千斤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鑄造的鐵炮三門。炮位間設隔墻,高均3.5米,寬呈倒梯形,上邊2.2至3.2米不等,中部平均深2米,下邊0.7米不等,下邊壁上設放燈窗共17個,高0.55米、寬0.4米、深0.36米。第二層用條石置于隔墻上作通道,寬2米,…[詳細]
奕世流芳牌坊(節(jié)烈坊)
  奕世流芳牌坊又稱節(jié)烈坊,位于大埔縣湖寮鎮(zhèn)龍崗。清乾隆二年(1737年)為表彰吳伯靈之妻藍氏而建。坊分兩層,高7米、寬5米,土木結構,四柱三間三樓。牌坊以四柱作基座,左右兩柱以磚塊砌成,正中兩柱以木頂立,形成中間一大門,左右對稱兩小門。以灰瓦蓋成飛檐高翹樓閣式的屋頂,頂?shù)滓阅捐徶屏褐Ъ懿⒘卸,明間上下有兩塊木匾,上匾刻“恩榮”,背刻“貞孝”字樣。下匾正反兩面均刻“奕世流芳”四個大字。兩旁有云、龍木刻及人物木刻。工藝精致,古樸大方。藍氏幼時許配吳伯靈為妻,但還未成親吳伯靈先死,藍氏以“嫁夫從夫”的傳統(tǒng)觀念,守孝3年,矢志不嫁。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萊蕪炮臺
  清 澄海 大萊蕪炮臺位于澄海市壩頭鎮(zhèn)之萊蕪島上。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是清初潮州府的海防營汛。東至南澳島的五嶼水汛30海里,西至放雞山水汛60海里,南至達濠水汛40海里,北至鎮(zhèn)標右營水汛30海里。炮臺面積1348平方米,原設火炮8門(已失)、營房27間(存殘垣)、配水兵42名,屬清兵防南澳鎮(zhèn)澄海協(xié)左營,F(xiàn)炮臺仍在,呈長方形,長52米、寬25.9米、高5米,外堞厚0.7米、內(nèi)堞1.8米、垛高1米,炮臺內(nèi)西南角一平面方形炮位,邊長13米、堞厚2.1米、面積169平方米,炮臺東南面開一門,高2.7米、寬1.55米。歷史上萊蕪島是潮州海防軍事重地,據(jù)《澄?h志》載:明隆慶三年(1569年…[詳細]
普寧培風塔
  位于普寧洪陽鎮(zhèn)后坑村,因古時該處屬烏犁鄉(xiāng),俗稱“烏犁塔”。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是用三合土筑成的風水塔,里面有奇特的內(nèi)轉(zhuǎn)石階可登上各層,逐層有窗可眺望。塔檐以紅磚疊澀出檐。第七層里面有藻井,塔頂由大葫蘆及其上三輪仰蓮承托一個千余斤重的生鐵鑄小葫蘆組成,別具一格。培風塔造型古雅,雄偉壯觀,二百多年來巍然屹立,為“普寧八景”之“培風寶塔”。塔通高36米,七層,平面八角形,磚土混合結構,塔身則系三合土夯筑而成,在國內(nèi)諸塔中,實屬罕見。塔基邊長9.8米,塔座高1.65米,筑九級臺階而上痤臺,塔座上下有欄桿,欄桿望柱上刻一對石雁、一對石獅,造型生動。塔身第一層下-邊長3.9米,周邊長輩31.2米,…[詳細]
崎碌炮臺
  崎碌炮臺崎碌炮臺俗稱為石炮臺。位于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qū)崎碌街道。崎碌是汕頭市的古地名,是我國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獨立體面積最大的炮臺,1989年,被定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當時,潮州總兵方耀以“鄰氛不凈、潮海嚴防”為本,上奏清政府,準于自籌資金,在汕頭崎碌(汕頭港要沖)建筑三合土炮臺一座。清光緒五年(1879年)竣工。炮-具建筑特色,環(huán)圓狀帶形墻體的城堡,墻體及臺面跑道用貝灰和糯米漿混合夯筑,炮臺底層坑道與十字交叉拱窟窿全部用非風化花崗巖規(guī)格石砌筑,臺面跑道固若平地,垛口炮位均鋪上花崗巖石條,石縫嚴密,砌筑堅固,俗稱為石炮臺。炮臺外面環(huán)繞23米寬的護城河,水深…[詳細]
從熙公祠
  從熙公祠位于潮安彩塘鎮(zhèn)金砂管理區(qū)斜角頭。為旅居馬來西亞柔佛洲僑領陳旭年所建。清同治九年(1870年)奠基,光緒九年(1883年)建成,歷時14年。祠坐東向西,面寬31.22米、進深42.25米,為二進院落式布局,前廳與后廳之間是天井,兩側(cè)有廊軒,后廳有抱廈,形成4廳相向的格局,后廳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斗栱抬梁式木結構,地面鋪大理石規(guī)格磚。祠建筑裝飾琳瑯滿目,富麗堂皇,首進門樓前埕分置精致石獅1對,門樓屋架為雙面鏤空石雕。而最令人嘆為觀止的還是鑲嵌于門樓石壁上的4幅石雕。這4幅石雕分別以士農(nóng)工商、漁樵耕讀、花鳥蟲魚為題材,每幅都很好地運用了“之”字形的構圖,將不同時空的人、事、物集中在同一畫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