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刻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刻篇

大智彭氏家族石刻
  大智彭氏家族石刻位于江西省安?h山莊鄉(xiāng)大智村。大智石刻沿大智自然村南北一線分布,范圍長約1千米,可分為4個集中分布點,依次是“垂釣臺”、“盤石”、“湖山”、“磨形山”石刻,F(xiàn)存總計石刻15塊、32品、65條。可辯識文字5286個,占石刻總文字的88.4%,因巖體風化,崩裂尚有約500字未能辨認?淌甏,上起明英宗正統(tǒng)丁卯年(1447)下迄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前后延續(xù)51年。文體形式多樣,有拜謁題名、墓志銘、墓表、傳、詩詞、挽詩、壽聯(lián)等。撰寫者有明代名臣李賢、柯譛、彭時、劉定之、劉吉、李紹、妣夔等,也有彭氏一家及親朋好友。石刻內容反映了彭氏四代五進士的鄉(xiāng)間家庭生活,包括追挽祭悼、擢升公…[詳細]
黃竹坑石刻
  黃竹坑石刻是香港史前時期的石刻,位于香港島黃竹坑東北部一條小溪的旁邊,近南風道一帶,現(xiàn)已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黃竹坑石刻的特色是有3組明顯的回旋紋,狀似動物的眼睛,亦有一說為雷紋,用以鎮(zhèn)壓水患。其石刻風格上與長州及蒲臺島的兩組石刻極為相似。而黃竹坑石刻的特別之處是深入內陸約1公里,不同于香港其他石刻位于海邊。有估計指石刻發(fā)現(xiàn)之處,于新石器時代是臨近海邊的,但亦有指石刻下有小溪流經,仍可以算是接近水邊。Rock Carvings at Wong Chuk Hang 必去理由:香港最古老的史前石刻之一…[詳細]
裴祠石刻
  在山西聞喜縣城東北25公里禮元車站北隅。禮元鎮(zhèn)古名木蘭鎮(zhèn)相傳為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抗擊侵略者的鐵柵關。裴氏祠建于此。裴族人才輩出,享有盛名。裴秀創(chuàng)“制圖六體”,裴松之注《三國志》;裴度平藩鎮(zhèn),恢復唐中央集權。祠建于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迭遭兵火,歷代得修,現(xiàn)存古碑數(shù)十通,在史料與書法藝術上多屬有價值的石刻。北周《裴鴻碑》,書法穩(wěn)健,唐玄宗書《裴光庭碑》,行筆豪放,字體俊美;殷令名書《裴鏡民銘》,既近顏風,又含柳意,端莊凝重,筆力挺拔;金大定至清代譜序,書法勁健,刻工洗煉,為氏族遺物之精華![詳細]
梅山摩崖石刻
  梅山摩崖石刻分為碑刻、摩崖、墓志等類型。梅山接壤江西,安徽的西南門戶。因山而名的參禪古寺,前來探幽訪勝,詠詩作賦,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有千言大觀,也有一字之驚;既有達官顯貴遺墨,也有無名之輩狂書;既有數(shù)丈摩崖,也有盈尺小碣;正草隸篆,代不絕書,琳瑯滿目,瑰麗多姿。其中主要的有普門嶺摩崖石刻、聚寶摩崖石刻、聚寶石記摩崖石刻、《古木》絕句摩崖石刻、《龍泉記》碑刻、梅山東石刻、神仙遺跡摩崖石刻等。這些石刻大大豐富了梅山的文化內涵,形成了一座天然的書法藝術寶庫,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保護范圍:以石刻中心點為圓心,半徑為10米的圓。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20米![詳細]
印心石屋石刻
  位于白鶴泉西南、登臨云麓峰石徑的右側,又名“御書亭”,今亭廢石刻仍存,系山墻上嵌的一巨幅漢白玉石匾,高93厘米、寬2.88米,中刻楷書“印心石屋”四個大字,端莊樸雅,筆力遒勁。匾左刻“道光乙未秋月”,右刻“御筆”,“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兩江總督臣陶澍謹領恭摹”,正中上方刻有“道光之寶”的御璽篆章。周圍裝飾著二龍戲珠的花紋。據(jù)《岳麓書院續(xù)志》記載,印心石為安化資江石門潭水0產的一種名石。“印心”為佛家語,佛教謂印證于心而頓悟,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古代文人喜歡將讀書的地方,起一個很雅致的名字,“印心石屋”應是一種書齋![詳細]
寶鏡灣摩崖石刻畫
  介 紹 位于高欄島寶鏡灣,于1989年10月被發(fā)現(xiàn),共4處6幅,散布于海灣所在的山腰、山麓200米范圍內,其中最大的一幅長5米、高3米。巖畫陰刻于大塊平整的石面上,圖案密集而復雜,形狀有船、波浪、龍蛇、舞蹈人等,經專家考證,是距今二三千年前青銅時代的產物,是南越先民生活的寫照。在巖畫附近的沙丘和山岡上采集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和石器,證明很早便有人類在此活動。此巖畫為廣東僅見,與中國北方、西南巖畫風格迥異,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研、旅游價值。1989年被列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珠海…[詳細]
硤山口《慰農亭》及摩崖石刻
  硤山口《慰農亭》及摩崖石刻位于鳳臺縣城西南約3.5公里處的劉集鄉(xiāng)山口村硤山口:古稱硤石口,始于大禹治水時開鑿的山峽,西硤古時建有禹王廟,又稱淮河第一硤,古為據(jù)險屯兵之地,被歷代兵家稱為長淮津要,是淝水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之一,西硤石尚存淮上罕見的文物摩崖石刻,即公元1274年南宋夏松題石之《筑城記》,北側50米處西硤之巔(現(xiàn)位于淮水中心80×40米孤島)有清代光緒三年(1877年)修復的慰農亭。硤山口已于1991年因水利施工需要經省考古研究所搶救發(fā)掘文物250多件,經考證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1)“慰農亭”。保護范圍:慰農亭所在的孤島。建設控制地帶:同保護范圍。(2)摩崖石刻。保護范圍:摩崖石刻所…[詳細]
城門山石刻造像
  城門山石刻造像位于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城門村城門山巔飛來石,西南面500米為城門中心小學。該造像系于一塊風動石下的礎石上鑿造佛龕,龕內有地藏王、泗州文佛、侍者等四尊浮雕造像,地藏結跏趺坐于蓮座,手秉禪杖,高0.74米,寬0.41米,泗洲文佛高0.71米,寬0.34米,侍者高0.61米,0.19米。兩邊鐫刻“紹興壬午(1162)梁全造”等大字。在此塊石頭的臺基上還刻有“元豐五年(1082)夏月初十日石”。1983年8月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石刻造像對于了解研究當?shù)貧v史文化和宗教文化提供實物參考![詳細]
“風婆婆”摩崖石刻
  泌陽縣象河鄉(xiāng)槐樹李村西山南坡一塊巨大的巖石下有一石窟,被當?shù)厝罕姺Q之為“風婆婆洞”。此洞高約2米、寬約1.5米、深約1.2米,洞內雕有佛像3尊,中間蓮花座上端坐的“風婆婆”神態(tài)安祥,左右兩侍者畢恭畢敬!帮L婆婆”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風的神,春天,“風婆婆”教燕子唱歌,唱著唱著,柳條就綠了;夏天,“風婆婆”帶著烏云散步,走著走著,就下雨了;秋天,“風婆婆”變了個魔術,變著變著,楓葉就紅了;冬天,“風婆婆”送來了賀卡,送啊送啊,飄來了很多美麗的雪花!使得風調雨順,給人們帶來了富足祥和的快樂生活。樊金鳳攝…[詳細]
千唐志齋石刻
  千唐志齋石刻位于中國中部河南省的新安縣,是一處收藏有大量西晉(公元265~316年)至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石刻的齋院。千唐志齋建于20世紀30年代初,是辛亥革命元老張鈁自建園林的一部分。30年代初,張鈁曾在洛陽地區(qū)廣泛搜集歷代的墓志石刻,并建齋收藏。齋內有走廊、天井和十五孔磚石窯洞,收集來的墓志石刻被嵌于壁間。共計藏有自西晉以來的歷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其中唐代墓志達1185件,占中國出土唐墓志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故被譽為“石刻唐書”,“千唐志齋”的齋名也由此而來。(國家文物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