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名關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名關篇

冶力關風景區(qū)
  冶力關,藏語稱“拱郎囊”,位于臨潭縣城東北部,距縣城112公里,正西沿合冶公路距甘南州府合作90余公里,北距省會蘭州160公里,是省內(nèi)理想的度假避暑旅游勝地。該景區(qū)以山水秀美、風景如畫,被譽為“蘭州的后花園”、洮河之濱的“瑞士綠島”。這里也是馳名隴上的洮州花兒的發(fā)祥地,一年一度的花兒盛會蜚聲中外。冶力關山奇水秀,風光旖旎,氣候宜人,四季分明,交通便利,通訊暢通,是一個正在開發(fā)建設的新型旅游小鎮(zhèn)。冶力關景區(qū)被評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這里的自然帶譜完整,山勢險峻,風光秀麗,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境內(nèi)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蓮花山、景色秀麗的冶木峽,風光旖旎的天池冶海,形態(tài)逼真的千年睡佛,峰巒疊嶂的石林風光,…[詳細]
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zhàn)馬嘶鳴的古戰(zhàn)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jīng)》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nèi)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里朝圣祭祖。函谷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函谷關西據(jù)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zhàn)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詳細]
婁山關
  導游鐫刻在婁山關一塊石碑上的《憶秦娥·婁山關》,便是毛澤東對這一戰(zhàn)斗歷史的真實記載: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袋c到桐梓的大巴車況不太好,臟且沒有空調。車站附近通常還有的士拉客去桐梓,30元一位,坐滿四人發(fā)車。婁山關是黔北第一險隘,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位于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海拔1445米。1935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一方面軍在此與敵激戰(zhàn),取得大捷。婁山關戰(zhàn)斗是紅軍長征以來第一次重大勝利。交通可在茅草鋪車站乘坐到桐梓縣城的車,在婁山關下即可,車費10-15元。地址:貴州遵義市匯川區(qū)婁山關鎮(zhèn)等級:AAAA電話:08…[詳細]
憑祥友誼關
  憑祥友誼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墻,右側是右輔山城墻,尤如巨蟒分聯(lián)兩山之麓,氣勢磅礴。友誼關位于廣西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qū)18公里。早在漢朝這里就已經(jīng)設關,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初叫雍雞關,后改名界首關、友誼關,大南關,明朝設鎮(zhèn)南關。1953年1月,經(jīng)當時的政務院批準,改稱睦南關。1965年1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改名為友誼關。1995年2月,經(jīng)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同意,命名為自治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05月25日,連城要塞遺址和友誼關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詳細]
天龍關景區(qū)
  天龍關風景區(qū),號稱“南天一關”,又稱“天柱山下一奇關”。2016年2月,根據(jù)《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與《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管理辦法》,經(jīng)有關市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評定機構推薦,安徽省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擬評定安慶市天龍關景區(qū)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天龍關以其兩邊山勢險峭,峽谷深幽,地貌形似一條上天飛龍,氣勢磅礴而得名。地處潛山縣城市區(qū)20公里處的古鎮(zhèn)——水吼鎮(zhèn),105國道旁,景區(qū)交通寬廣便捷,大型停車場,游客活動中心,戶外運動,農(nóng)家樂等接待功能齊全![詳細]
青山關
  青山關旅游區(qū)位于遷西縣上營鄉(xiāng),是國家4A級景區(qū),河北省鄉(xiāng)村旅游示范點。在遷西115公里的古長城中,青山關長城保存最完好、最能體現(xiàn)長城文化精華。這里不僅有72券樓、月亮城、監(jiān)獄樓等獨具特色的長城敵樓,有萬里長城中保存最完好的提吊式水門,更有距今400多年歷史的青山關長城古堡。青山關長城古堡是景區(qū)的主體景觀,修建于明萬歷年間。關城設南北兩門,南為正門,從長城上俯視此城,南北略扁,東西突起,好像一個元寶,人稱為“元寶城”。而且整個關城古香古色,戍邊文化和民俗風情濃郁,其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官衙、兵營、廟宇、茶館、酒肆、民居等民俗古建,被專家稱為“萬里長城中最精致的長城古堡”。青山關水門是萬里長城沿線保存…[詳細]
石門關
  石門關當?shù)厝朔Q之為“納依強”,納依是仙人洞的意思,強是關口的意思,意思為神仙也難通過的關口。石門關摩巖壁上共刻有五幅藏文-版,第一、第二、第三幅藏-是教徒們對藏傳佛教第十七世嘎馬巴說的話,意為:“我們信仰你,我們尊敬你,嘎馬巴”,第四幅藏-是釋迦牟尼說“南無阿彌陀佛”,第五幅意為“山神保佑這里過往的行人一路平安,不要鬧鬼,不要滾石頭”。石門關側面有兩個石墜,形極似傘,稱之石傘。崖頂有一塊平地,周圍生長著一種絕世棕櫚樹,每年自己脫殼一次,較高的有5—6米,一般在1—2米,據(jù)專家考證,為世界僅有的表稀植物,目前僅有數(shù)百株。2001-2004年這里連續(xù)四年端午節(jié)前后,有數(shù)條顏色各異的大蟒蛇爬出山洞曬…[詳細]
敦煌陽關旅游景區(qū)
  陽關,位于敦煌城西南70公里的“古董灘”上,因在玉門關之南而得名。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jīng)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從此,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jīng)關隘,其戰(zhàn)略地位極其重要。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jīng)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邊塞詩人岑參曾寫下“二年領公事,兩度過陽關”的詩句。宋以后,來自白龍堆的流沙狼吞虎咽,逼著人們東撤,陽關被無情的沙漠掩埋了。而今,昔日的陽關城堞早已蕩然無存,僅有的耳目-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臺仍傲然屹立著。交通敦煌…[詳細]
鐵門關景區(qū)
  鐵門關位于庫爾勒市北郊8公里處,扼孔雀河上游陡峭峽谷的出口,曾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險要沖,古代“絲綢之路”中道咽喉。晉代在這里設關,因其險固,故稱“鐵門關”,列為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之一。謝彬《新疆游記》中有“兩山夾峙,一線中通,路倚奇石,側臨深澗,水流澎湃鐵門關曾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險要沖,古代“絲綢之路”中道咽喉,南通焉耆,北上車師,館驛就設在兩座山的夾谷之間,旁邊即是水流湍急的孔雀河。晉代在這里設關,因其險固,故稱“鐵門關”,為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之一。《水經(jīng)注》中稱鐵門關所在的峽谷為“鐵門關”,后人叫它“遮留谷”。鐵門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關旁絕壁上還留有“襟山帶河”4個隸書大字。如今關旁山…[詳細]
古大散關
  大散關位于寶雞市西南川陜公路秦嶺北麓,為中國八大關之一,大散關橫鎖陳倉道,相傳為大散仙人-之地,故名。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親臨時,曾留下了“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千古絕唱。大散關遺址從益門故道口至大散嶺,綿延達20公里。1996年,經(jīng)市區(qū)政府和神農(nóng)鎮(zhèn)二里關村共同努力,斥資80余萬元開發(fā)建設大散關,整修山門一座,恢復古棧道,建敵樓一座,建“二吳”塑像一座。2008年通過招商引資700萬元,對大散關進行了改造和擴建,修建了營寨式山門、游客服務中心、大宋食府、陸游塑像、博覽館、上山步道、敵樓、烽火臺、斯飛閣、龍井等設施,形成了七大展區(qū),即大宋石雕文化展區(qū)、老子道德文化展區(qū)、大散關歷史文化展區(q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