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名關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名關篇

華山金鎖關
  金鎖關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樓般石拱門,是經(jīng)五云峰通往東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鎖關后則無路可通。杜甫《望岳》詩中“箭栝通天有一門”就是指的這里。道家認為,華岳為仙鄉(xiāng)神府,只有過了通天門,才算進入仙境。所以有“過了金鎖關,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謠。關門城樓始建于唐,明末道士胡真海進行了大的改建和修葺?滴跏四甑朗筷栯[重修。民國三十四年道士袁高善重修。1955年道士韓法升重修。由于天災-,原建筑毀廢僅存殘跡。1985年人民政府重筑關門,形制規(guī)模皆佳于前。金鎖關北接五云峰,南控華山主峰,東西兩側(cè)壑深千丈,關前僅有一米完的臺階石徑。環(huán)周古松蒼翠,奇石林立,常有祥云環(huán)繞,風光非常迤麗。站關前,北可觀錦雞守玉函奇…[詳細]
分水關
  分水關距詔安縣城約二十華里路程,歷來是漳潮兩個州府的交界處,地勢群峰列障,其間的分水山有一天然的壑口,形成“東連五福,西接兩廣”的山隘,明正德十五年(1520)漳潮巡檢司遷署至此,由此誕生了名揚閩粵贛三省的分水關。詔安位于閩粵交界地,是福建的東大門,志書稱其“地極七閩,境連百粵”。據(jù)《詔安縣志》載:“唐時,有南詔人過此,言‘此地風景,好似我南詔’故以南詔為名!碧茷樵t安堡,陳元光建漳州,于四境立行臺,詔安保為其中之一;宋朝稱南詔場,設沿邊巡檢寨;元代始建石城,置屯田萬戶府;明嘉靖九年設縣,隸屬漳州府,與粵潮州府毗鄰。分水關建初,周邊尚無人煙,巡檢司衙署暫借路邊的庵廟落足。明嘉靖二十七年(154…[詳細]
偏關
  在山西偏關縣。與寧武,雁門合稱三關,東銜管涔山,西瀕偏關河,因東仰西伏,又稱偏關。五代迄宋曾置偏砦,元時改關,F(xiàn)關城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筑,并置偏頭所,太原鎮(zhèn)總兵駐此。清改置縣,屬寧政府,轄邊墻四道。頭道邊在關北60公里處,東接平魯縣崖頭墩界,西抵黃河,長150公里。二道邊在關北30公里處,北貫草垛山,西抵黃河岸老牛灣,南連河曲縣石梯隘口,迤東達老營好漢山。長城至此分為內(nèi)外,外長城即山西,內(nèi)蒙古自然分界。三道邊在關東北15公里處,東接老營堡,西抵白道坡,長45公里。四道邊在關南1公里處,東起長林鷹窩山,西達教場。今存邊墻最佳處為黃河岸樺林堡地段,約30公里,全部包磚,高聳河岸,甚為…[詳細]
正陽關
  千年古鎮(zhèn)正陽關鎮(zhèn)位于壽縣縣城西南30公里處,東鄰正陽關農(nóng)場和板橋鎮(zhèn),西臨淮河與潁上縣相望,南連迎河鎮(zhèn),北與豐莊鎮(zhèn)接壤。正陽關鎮(zhèn),又名正陽關,系中華名關之一,古稱潁尾,陽石,羊市、羊石城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zhèn)。早在東周中期已具雛形。正陽關至今已有1780余年的筑城史。正陽關交通發(fā)達,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水路七十二水通正陽,陸路今310省道縱貫全鎮(zhèn)。從前“舟車四達、物盛人眾”,“戶口殷繁、市廛繞富”,“帆船競至、商賈沓來”,曾是鄂、豫、皖三省二十四縣商品集散中心,全國有八個省在正陽關設有會館,古有“鳳城首鎮(zhèn)”之譽(因正陽關古屬鳳陽府)。今為皖西著名的商貿(mào)旅游重鎮(zhèn)。城北門(門額鳳城首鎮(zhèn))、城西門(門額淮…[詳細]
銅鑼關
  位于金寨縣吳家店鎮(zhèn)蔡河村,海拔727米,與湖北羅田縣接壤。西有黃獅寨(海拔971米),東為獻旗嶺(海拔1099米),隘口寬約百米,長數(shù)十米,地跨鄂皖兩省。既是交通要道,亦為險要關隘。明代,湖北羅田與河南商城兩縣曾在相距20余米的山口小坪兩端,同建兩道重關,因當時守望以銅鑼相呼,故名銅鑼關。迨至清咸豐九年重建門樓1座,石墻60余丈,營房1所,名曰平湖鄉(xiāng)銅鑼關奉義卡。現(xiàn)遺有殘壘。銅鑼關古為本縣邊境最著名的天險雄關之一。明代嘉靖《羅田縣志》以及清代康熙《羅田縣志》,均以“銅鑼峭壁”列入羅田八景之中。嘉靖年間羅田縣訓導寧海石彬曾題詩云:“萬仞蒼崖倚壁空,天然寫就玉芙蓉。古今特立誰知己,秀出風塵此道同![詳細]
龍虎關
  龍虎關原名鎮(zhèn)峽關,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設鎮(zhèn)峽寨巡檢司戍守。崇禎末年改名龍虎關。位于湘桂邊界的江永縣西南端,是五嶺山脈中的一處隘口。龍虎關關南是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龍虎鄉(xiāng)龍頭嶺,萌渚嶺的層層峰巒。關北是湖南江永縣粗石江鄉(xiāng)虎頭嶺,龍虎二嶺南北對峙,形同龍爭虎斗,山勢雄偉。一道埡口分開湘桂,兩邊是一大片平坦的開闊地,便于行兵布陣,因此龍虎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古關硝煙時起,烽火連綿。發(fā)源于江永縣境內(nèi)的桃水河穿關西流,幾經(jīng)曲折回環(huán),瀉入珠江。桃水河流經(jīng)龍虎關的2000多米河道,水流湍急,礁石嶙峋,漩渦密布,歷史上不知撞翻了多少漁舟木排,加之兩岸石峰突兀,巖交錯,真有“一夫當…[詳細]
鹿鳴關
  鹿鳴關,位于連山太保鎮(zhèn)以東,歷來是連山東面的咽喉之地。據(jù)聞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率軍由連州進入連山時,便在今天鹿鳴關一帶劈山修路。到了清康熙年間,連山知縣劉允元由湟水進入連山履職,無奈高吟:“人臨湟水誰無病,路入連山總不平!比欢,卻是這位滿腹怨言的知縣,非常投入連山的建設,并于康熙十九年(1680),在鄭芝龍劈山處壘石為關,稱“雞籠關”。清時連山縣城太保以東一帶人煙稀少。雞鳴關西是連山,東是連州三江,當從連山趕往連州商人走近關時,才可以隱隱約約聽到三江雞鳴,所以將“雞籠關”改稱為“雞鳴關”。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連山廳同知徐維清重修“雞鳴關”,取“文宴《鹿鳴》”之意,又改關名為“鹿鳴關”。門…[詳細]
煉象關
  祿豐地處滇中,是楚雄彝州的東大門,古時是通往滇西的交通要沖,也是滇池文化與洱海文化的交匯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當西北絲綢之路被茫茫沙漠所覆蓋時,祿豐卻留下了保存較為完整的西南絲綢之路及其沿線眾多的歷史遺跡,從昆明至大理沿途遺存的九關十八鋪中,祿豐境內(nèi)就有5關14鋪,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段古驛道。祿豐境內(nèi)的古驛道東起老鴉關,西至回蹬關,全長120公里,設有5關2堡4驛14鋪24亭14哨,路面寬度平均為2米,最寬為4米,多為凸形石質(zhì)路面,驛道在祿豐縣境內(nèi)尚存古關隘1座,古橋9座,古城門樓2座(原廣通縣西門、練象關),狼煙墩12座。煉象關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青銅時代,2300多年前著名的“南方古絲綢之…[詳細]
甕門關
  位于金寨縣天堂寨鎮(zhèn)葉畈村西南隅,與湖北羅田縣交界,海拔850米。西北距青苔關8.5公里,東南接天堂寨,西北連豬宗嶺。甕門關就座落在一條名為岐嶺的高矗長崗上。岐嶺是江淮分水嶺,地連三省,形勢險要,為本縣西南屏障。由于此關處于岐嶺要道上的1個形如甕門的山口,故名甕門關,亦稱岐嶺關。相傳三國時吳將陸遜曾追魏兵經(jīng)此并屯兵于岐嶺關。據(jù)光緒《羅田縣志》記載:“多云鄉(xiāng)甕門崇義卡,門樓1座,石墻4丈,營房4所。”東側(cè)3公里處向有土地嶺關卡(今尚完整)相呼應,因而防守甚嚴。歷史上為羅田著名的八關之一。光緒年間,張正金、李晉侯等聯(lián)軍,于此關一帶堅持反洋教斗爭,洋人恨之切齒,卻無計可施![詳細]
長嶺關
  位于金寨縣斑竹園鎮(zhèn)板廠村,海拔360米,東界湖北麻城,南界羅田,北界河南商城。是梅山至長嶺關公路的終點。嘉靖中葉,九龍灣一帶兵起,兵備僉事沈龍議建守備府于此。清咸豐九年(1859年),湖北巡撫胡林翼諭練紳鄭家駒于此建立鎮(zhèn)安卡,設卡門1座,碉堡2座,大小炮臺3座。1864年(同治三年)6月下旬,太平軍、捻軍過此,8月下旬,太平軍攻占長嶺、松子二關,殺清軍指揮徐連升、白云清等4人。今此關雖廢,但石條上“鎮(zhèn)安卡”三字以及另一石塊上“天子萬年”等石刻尚存。當?shù)厝罕姼鼈饔小吧逞呒,太山縣,長嶺關,金龍寶殿”的順口溜,可見當年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