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宗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宗祠篇

涿州盧氏宗祠
  盧氏宗祠涿州城東拒馬河畔,有一處建筑群,紅墻藍瓦,綠樹掩映,肅穆幽雅。座北向陽的大門上,黃底墨字“范陽盧氏宗祠”匾額鮮明奪目。這里不僅是盧氏家族祭祖之地,而且有廣泛而久遠的社會影響。韓國的前總統(tǒng)盧泰愚所說“范陽盧氏”使“涿州名揚天下”、涿州是“世界盧氏祖先的基地”,具體所指就是這個地方。盧氏宗祠之北有盧氏先祖盧植的墓地。不必說各地盧氏族人,自然按節(jié)令來此祭祀祖先;即使并非盧姓的人氏,也時常前來,憑吊長眠于此的這位東漢名臣。作為范陽盧氏始祖的盧植,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經(jīng)學(xué)家和教育家,在歷史上有極高的聲譽。“名著海內(nèi),學(xué)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是東漢朝廷對這位“涿郡涿人”的評價。宋朝太宗皇…[詳細(xì)]
漳浦藍氏宗祠
  藍氏宗祠年代:明、清漳浦縣赤嶺畬族鄉(xiāng)石椅村簡介:明嘉靖二年(1523)始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西南朝向,建筑面積540.96平方米,由門廳、正堂及兩邊耳房組成;堂前有大埕,埕下排列七星潭,祠后為小石山及狀同日月的二口水潭。附屬文物主要有門廳左側(cè)墻中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祖廟碑記”,記述了藍理重修種玉堂的事跡,以及民國丁卯年“勒緣石碑”等。種玉堂位于漳浦縣赤嶺鄉(xiāng)(原萇坑)石椅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年,清康熙年間由福建陸路提督藍理重建。種玉堂門聯(lián)“由鎮(zhèn)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萇溪以衍派,文經(jīng)武緯振后昆”,表明“鎮(zhèn)!笔敲鞔(zhèn)海衛(wèi),為漳州海防重地,文臣武將從這里興起。種玉堂是閩…[詳細(xì)]
程氏宗祠
  宗祠是一個以姓氏、宗族的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建立和組織起來的,用以宗族內(nèi)的祭祖和其他公共活動的空間,它承載著一個家族的傳統(tǒng)和文化。程氏宗祠又名“惇睦”堂,釋義為“惇厚誠實、相敬和睦”,“惇睦”二字,即是程氏祖先對族內(nèi)子孫后代的期許,也是長輩對晚輩的教育。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葉,清代道光年間重新整修過,是當(dāng)時瑤里程姓人家的活動空間,他們在這里祭祖先、議事、審斷、舉行婚喪嫁娶儀式,他們將之視為神圣之地,敬畏、信仰它。瑤里程氏以唐代開國元勛、瓦崗寨英雄程咬金為始祖。每年冬至和清明節(jié),族人都在這里祭祀他們的先祖,其中尤以冬至節(jié)祭禮最隆重。立于程氏宗祠之中往日的祭祀場面仿佛歷歷在目——跪拜、上香、祭酒、奉食、…[詳細(xì)]
何氏宗祠
  宗祠又稱祖廟、家廟。武義縣郭洞何氏宗祠是該村眾多文物古跡中最突出的明代古建筑之一。建于明朝萬歷37年(1609年)。武義縣嘉慶縣志記載,全縣有祠126座,其中建造年代確切并在明朝以前建造的祠堂共有10多座,這10多座祠堂中現(xiàn)在仍保存比較完好的已經(jīng)不多,郭洞何氏宗祠是較好的一座,頗具代表性,有較高的文物價值。何氏宗祠位于郭下村,占地106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祠堂分為頭門、正廳和后廳三進。頭門(前廳)三大間東西廂房各兩間;正廳五大間及東西回廊,廂房左右各三間;后廳五間與左右回廊及東西廂房各三間。正廳前的天井中建有宇臺(俗稱戲臺)一座,戲臺正面寬5.8米,側(cè)面寬6.2米,面積36平…[詳細(xì)]
景賢賈氏宗祠
  景賢賈家古村依山傍水,村內(nèi)古巷道縱橫交錯,路面皆用青磚、麻石鋪設(shè),深深的車轍印痕是賈家村滄桑歷史的見證。古村排水系統(tǒng)科學(xué)合理,沿用至今,村內(nèi)散布著12口水塘,用以調(diào)蓄雨水、吞吐淤泥。古建筑歷史悠久,庵、堂、祠、寺、觀、書院遍布于古村內(nèi)外,抬轎、神龕、匾額、古陶瓷、木質(zhì)家具等文物眾多,七級玉塔矗立于古村前的田野上。 稱賈家為現(xiàn)實中的“榮國府”,是說賈家的官宦發(fā)達。對此,從村民口口相傳的一個掌故可以說明:因為賈信身為朝廷要員,與皇室關(guān)系密切,賈信的父親賈季良在入宮的時候,通常情況下只會跪拜男性的皇室成員,而拒絕向女子跪拜,理由是“左腳踏金,右腳踏銀,怎肯低頭拜婦人?”以顯示自己的不尋常。 當(dāng)然,對…[詳細(xì)]
諸暨蔣氏宗祠
  在浙江省諸暨市浬浦鎮(zhèn)東南方向約二公里處,有一個依山傍水、風(fēng)景秀麗的村莊,那就是盤山村。因其村后之山形如石磨,又似仰放的盤子,故名磨石山村,解放后改名為盤山村,盤山村文化禮堂就坐落其中。在盤山村中央,這座占地面積一千多平方,建筑面積就達870多平方的蔣氏宗祠依然屹立。它和許多宗祠一樣,連進三透,由前廳、中廳、后廳、萬年臺及左右側(cè)廂組成,具體是何年何月哪位族人建造,無論是歷史還是族譜中,都已經(jīng)無法尋找真實的記錄了。2010年,蔣氏宗祠被列入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在上級政府和蔣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對宗祠進行了修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蔣氏宗祠還不斷注入了更多的新元素,去年,還新建了文化禮堂,在左右?guī)吭O(shè)…[詳細(xì)]
定安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位于海南定安縣城定城鎮(zhèn)東南20多公里處永豐鄉(xiāng)高樹林村,是一座有正屋和橫主席臺的院子。張氏宗祠那里陳列的主要是清代探花張岳崧的著作、書畫、對聯(lián)、碑帖匾額、印章等遺物和晚清名人關(guān)于記述張岳崧生平事跡的文章著作,對了解和研究張岳崧及晚清海南的歷史、文化具有較重要價值的張氏宗祠。張氏宗祠的張岳崧,字子駿,又字翰山、瀚山,號覺庵,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于海南省定安縣永豐鄉(xiāng)高林村,上祖籍福建莆田縣,宋嘉定年間遷瓊,其祖為瓊山尹,張氏宗祠故落籍瓊山。張氏宗祠后遷定安。張氏宗祠張岳崧自小聰明好學(xué),《翰山公行述》中記述:七八歲時,或偕童稚釣游,每挾書與俱。十歲時,負(fù)芨瓊山縣蔡南昭為師,學(xué)業(yè)進步…[詳細(xì)]
禮嘉王氏宗祠
  禮嘉橋王氏宗祠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禮嘉鎮(zhèn)魚池村,始建于明崇禎年間(1628—1644),清雍正年間(1723—1735)增建后進,嘉慶十四年(1809)改建宗祠,在舊址上擴大祠堂規(guī)模,歷時8年建成。禮嘉王氏宗祠,歷史比較悠久。據(jù)《周陳王氏宗譜》記載,中沙禮嘉王氏是周陳王氏是隨北宋南渡而來到武進禮嘉的。中沙周陳王氏是北宋宰相王旦(王文正公)一脈的后裔,而王旦的父親王祜(王晉公)曾在北宋初年任兵部侍郎。當(dāng)初他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大文豪蘇東坡收入《古文觀止》的名篇“三槐堂銘”說的就是這件事。以后,王氏子孫不論遷徙何處,如建宗祠就都取名“三槐堂”。王氏宗祠原為五楹四進,中…[詳細(xì)]
奉化蔣氏宗祠
  蔣氏宗祠是一處始建于清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蔣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于浙江省溪口城建中心地段,是溪口街上蔣姓宗氏在春節(jié)、清明等傳統(tǒng)民間節(jié)日祭祖、演戲、聚眾及舉辦其他紅白喜事的場所。溪口風(fēng)景區(qū)涉及蔣氏祖宗祠廟和活動場所的有“武山廟”、“摩訶殿”、“蔣氏宗祠”等,而真正屬蔣氏一族使用的是“蔣氏宗祠”。原規(guī)模較小,后蔣介石出資在老祠堂基礎(chǔ)上翻修、擴建,并親自題寫了“忠孝傳家”牌匾。如果想對溪口蔣氏起源、演變、發(fā)跡等歷史有所了解,當(dāng)然得參觀“蔣氏宗祠”!笆Y氏宗祠”建立年代久遠。清朝康熙五十五年。曾進行一次大修繕。修繕式樣、面積都沒改變。1930年,蔣介石擴建故居豐鎬房,把蔣姓三房的堂前也…[詳細(xì)]
公果徐氏宗祠
  公果徐氏宗祠位于鉛山縣,時代為清雍正六年(1728年)。徐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雍正六年(1728),以徐宗堂(進士,任萍鄉(xiāng)督學(xué))和徐宗琬為首,舉全族之力,重修宗祠。將原部分木柱更換成石柱,擴大了房基面積,始為現(xiàn)在范圍。民國中期,國民黨第三戰(zhàn)區(qū)曾占用宗祠作為軍事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宗祠作為村小學(xué)教學(xué)場地,直至1986年新校舍建成后遷出。村小學(xué)遷出后,因無人使用,宗祠逐漸荒廢。2007年,徐氏后裔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集資對宗祠再度修葺。宗祠青磚外墻,內(nèi)外粉白,兩側(cè)用三階風(fēng)火山墻,內(nèi)部為一院落兩進一天井,六柱五開間。宗祠大門用當(dāng)?shù)禺a(chǎn)的冷青石做門框,上嵌匾額“徐氏宗祠”。進門后為一露天院…[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