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山東省 > 濟南市 > 萊蕪區(qū) > 高莊街道 > 董家林村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qū)高莊街道董家林村概況

[移動版]

董家林村位于萊城西南3公里處,汶河南岸,地處丘陵,村南有鄂牛公路,西接栗子莊,北鄰郭家園,東與高莊中心中學一溝之隔。耕地105畝,96戶,316口人。

董家林村原為兩個村,據(jù)《羅氏譜》記載:明萬歷年間,羅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因村小鄰高莊取名小高莊。據(jù)《畢氏譜》記載:明末,畢姓由槲林前村遷此建村,因村東邊有董氏墓地,故取名董家林。兩村相距較近,漸成一村,定名為董家林村。

1939年至1941年,萊蕪劃為萊東、萊北、新甫三縣,董家林村隸屬新甫縣汶南區(qū);1951年汶南區(qū)改稱第六區(qū);1955年10月復稱汶南區(qū)仍屬之;1958年3月撤銷汶南區(qū),改劃為高莊、南冶兩個大鄉(xiāng),董家林村隸屬高莊鄉(xiāng);1959年2月,高莊、南冶兩鄉(xiāng)合并為高莊人民公社;1960年4月l4日,高莊人民公社撤銷,董家林村劃歸為礦山人民公社高莊管區(qū);1964年4月,恢復高莊人民公社,董家林村仍屬高莊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銷高莊人民公社,建立高莊辦事處,董家林村隸屬高莊辦事處;1985年11月,調(diào)整行政區(qū)劃,高莊辦事處改為高莊、南冶兩鎮(zhèn),董家林村隸屬高莊鎮(zhèn)坡草洼管區(qū);2001年,高莊鎮(zhèn)、南冶鎮(zhèn)合并為高莊街道辦事處,董家林村隸屬高莊街道辦事處坡草洼管區(qū)。

董家林村自建村以來,羅、畢兩家和睦相處,后來又有董、胥兩姓相繼遷入,諸姓親如兄弟,安居樂業(yè)。明代腆膳官董空壺就是該村人,他與道人雪蓑子交情深厚,董家林有雪蓑子為其書寫的碑文,至今保存完好。

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村民們都積極參加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畢德如犧牲在淮海戰(zhàn)役。解放戰(zhàn)爭勝利后,畢于龍、董現(xiàn)后、畢連生又踏上抗美援朝前線,他們?yōu)橹袊嗣竦慕夥攀聵I(yè)做出了貢獻。

董家林村人多地少,特別是近幾年,該村有了一個飛躍的發(fā)展,人均收入由原來的300元到現(xiàn)在的人均收入2600元左右,家家走向了小康之路。畢延安、畢延海、畢延軍等人都率先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成為董家林村的致富帶頭人。

董家林村村子雖然小,但很早就很重視教育,1968年成立了董家林小學,1980年和栗子莊共同在村西修建了寬敞明亮的新教室,1985年合并于高莊小學,1989年2月又與高莊聯(lián)中并校。自恢復高考以來,村內(nèi)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就有20多名,如畢泗亮,1989年考入煙臺大學;畢泗剛1991年考入山東工業(yè)大學,羅圣軍1990年考入青島工學院;畢俊芳1998年考入聊城師范大學。

董家林村人口少,但對社會卻有著很大的奉獻。從1965年到現(xiàn)在,村內(nèi)曾先后出夫60多人次參與了筑路、蒼龍峽流域改河造地、修野店水庫、雪野水庫、黃河護堤、東平湖護堤、建喬店水庫等工程,為社會做出了很大貢獻。

*數(shù)據(jù)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