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陽縣白雀寺鎮(zhèn)白雀寺因一說古寺內外常有白雀號古木;一說此地系興州之陰謂之闕而得名。白雀寺鎮(zhèn)位于縣城以南16公里處的秦嶺腹地,嘉陵江及寶成鐵路穿境而過。全鎮(zhèn)共轄15個行政村86個村民小組,3013戶11656人,總面積201平方公里,南鄰寧強縣,北與城關鎮(zhèn)、橫現河鎮(zhèn)、金家河鎮(zhèn),東與接官亭鎮(zhèn),西與郭鎮(zhèn)、樂素河鎮(zhèn)接壤。有耕地36057.9畝,其中退耕還林26760畝。境內地域特征鮮明,峰巒拱立,江河縱橫,林木蔚然。按照省、市、縣精準識別要求,識別出重點貧困村13個、一般貧困村2個,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56戶5465人,貧困發(fā)生率為47.3%,其中:一般貧困戶1101戶4208人,低保貧困戶373戶1150人,五保貧困戶81戶87人,貧困殘疾人328戶368人。2016年脫貧159戶594人,現有在冊貧困戶1397戶4871人,2017年計劃脫貧退出138戶574人。
白雀寺鎮(zhèn)的地域文化十分悠久,有兩千一百余年建制史。史書所載,該地因其“水陸兼濟”的優(yōu)勢,東漢元初二年,也就是公元115年,武都太守虞詡對嘉陵航道大興疏浚,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發(fā)展,從而帶來“水運通利,歲省四千多石。鹽米豐賤,十倍于前”的繁榮與富足。至中唐貞元年間,興州刺史嚴礪再次對嘉陵江進行大規(guī)模治理,致使漕糧轉運“雷騰云奔,百里一瞬”,沿江鄉(xiāng)民也大受裨益。柳宗元聞之,欣然揮寫《興州江運記》,以敘其功。經歷了兩宋及明清時代,持續(xù)發(fā)展的“舟楫之利”,將這里逐漸培育成一個店肆林立、街巷井然、商旅輻輳的江畔古鎮(zhèn)。僅在民國時期,就吸引了西安、韓城、成都、安康、漢中、徽縣等外地商客,云集此地拓展業(yè)務,共開設大小商號30余家,諸如“崇興華”、“永生魁”、“德潤生”、“泰和店”、“白茂恒”、“白茂永”等等,都是常年生意興隆的誠信老店,經營各類生產生活用品和土特產,上至隴南,下至蜀北,遐邇聞名。
白雀寺古鎮(zhèn)民居的淵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中葉,由于江運和商貿的發(fā)達,外地商賈紛紜移民至此,所建房屋隨之多了一種南北相兼相融的風骨,再加上氐羌文化元素的融會貫通,老街房屋的建筑形制,于是便充滿了多元化的歷史嬗變元素,諸如雕刻多為動物圖騰的柱頂石、青灰涂抹的鴟吻式屋脊,“尺子拐、撮萁口”的結構布局。
白雀寺鎮(zhèn)的民間藝術底蘊十分厚重,諸如南路嗩吶、羊皮鼓舞、喜喪表席、嘉陵船工號子、說唱吉利、鑼鼓草、曲子調、山歌子以及刺繡、書畫、根雕、奇石等等,都極具實力。
該鎮(zhèn)境內興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塔坡寺,位于海拔千米以上的原始林區(qū)。舊時這里廟宇深沉、香火興旺,遠近聞名。解放后因除舊布新而先后將之改建成農場、林藥廠、軍馬場,沉沉浮浮數十個寒暑而幾近荒蕪。近年來卻因斯地古剎遺址和自然風光的獨特魅力,諸如原生態(tài)林海、草甸奇景、高山云瀑、珍稀野禽、喀斯特地貌等等,引得游人若織。2005年省宗教局批準在這里成立了縣級佛教活動點管理委員會,現已擁有固定資產200余萬元,管理人員26人。隨著鎮(zhèn)上正在積極實施的塔坡寺風力發(fā)電項目以及配套設施的建成,不久的將來,這里會發(fā)展成為佛教文化和高山游覽互相輝映的觀光勝地。
該鎮(zhèn)境內王富溝溶洞群,由數十個大型天然洞窟錯落有致地組成,其間還穿插著暗河和天洞。洞內遍布色彩斑斕的鐘乳石,不僅有著惟妙惟肖的人物、動物、花卉造型,還有著可以敲擊出美妙聲響的石鼓、石琴。再加上沿途觀之不盡的奇峰、古藤、瀑布、幽泉,蔥郁的樹影倒影在碧潭里,爛漫的山花盛開在鳥鳴中,令游者頓生一份恍如仙境之感。
穿境而過的數十里大江峽谷,蘊藏著巨大的旅游開發(fā)價值。此段流域屬于典型的嘉陵江上游景觀,夾岸峰欒入斧削,怒濤拍案似雷奔,回環(huán)曲折而又掣電狹風,盡顯摧枯拉朽的英雄本色。沿江不僅可以盡情飽覽古棧道留下的石榫窩、纖夫拉船形成的手扒崖、背0鑿出的指扣巖以及史書上記載的昔日行船所必須注意避讓的著名險灘暗礁……而且,隨著小型梯度水電站的建成,大江峽谷漂游項目的綜合開發(fā),將會吸引更多游客,來這里與大自然全方位的親密接觸。
辦公地點:略陽縣白雀寺鎮(zhèn)黨委政府大院
辦公電話:0916-492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