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情況
新城鎮(zhèn)上王村位于垣曲縣中心,濱河西側(cè),東鄰縣城,南與下寺、清源接壤,西和上官抬頭相望,北靠西峰山,中條有色金屬公司山水相連。
自明洪武初年,我村原住一戶姓王的大戶人家,人丁興旺,后發(fā)展到上千口人,故名王村,后改為上王村。
民國八年上王村隸屬垣曲縣二區(qū)皋落管轄。
解放區(qū)后建國初期,全縣劃分47個鄉(xiāng)81個村,上王村就是其中一個村。
人民公社初期,上王公社成立后,就駐扎在上王村達23年之久,上王村隸屬上王人民公社管轄,84年撤人民公社改鄉(xiāng)鎮(zhèn)時,隨著縣城發(fā)展,后改為新城鎮(zhèn)。上王村隸屬新城鎮(zhèn)管轄。
上王村共有三個自然莊七個居民組,其中崖前、崖中、崖后、東隊、西隊、石坡、西窯,全村425戶,1664口人,60歲以上96人,耕地145畝,是名副其實的城中村。支部下設7個黨小組,黨員75名,兩委班子共有8人組成。
二、主導產(chǎn)業(yè)人均收入情況
本村過去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間作豆類、雜糧、蔬菜、棉花油料等經(jīng)濟作物。
建國初期,全村糧食產(chǎn)量7萬余斤,秋糧2.2萬公斤。80年代,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村種植糧食自供自給后,以抓經(jīng)濟建設為主,承擔了全縣的菜籃子工程,種植蔬菜1000畝,解決供給縣城居民和中條山有色公司、十二冶職工等共計4.2萬人吃菜問題,填補了垣曲縣人菜靠外運的空白,百姓并得到了經(jīng)濟實效,鼓起了百姓的腰包。自2000年以來,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擴容,城鎮(zhèn)化建設進程的日益加快,為支持縣城建設,提升城市品位,群眾作出了巨大犧牲。該村原有1648畝減少到目前145畝,人均原有土地1.25畝減少到2012年人均土地0.087畝。完全成為一個典型失地的城中村,經(jīng)歷了一個由以種植業(yè)為主、其它產(chǎn)業(yè)為輔到主要靠機械運輸、工程建設及用工服務、經(jīng)商、收取街面房租金以及就近務工和外出打工等多種途徑維持生活、增加收入的大變化。
2012年,全村擁有農(nóng)用運輸車53輛,小型三輪、四輪拖拉機128臺,推土機32臺、挖掘機10臺,肩負著縣城的大型建設運輸和建設施工運料,年收入481萬元。商業(yè)零售和服務業(yè)共213家,年收入155萬元,農(nóng)戶可收取房屋租賃費的街面房617家,年收入122萬元,外出務工人員收入240萬元,其它收入122萬元,以上五項占全村總收入的95%以上,農(nóng)民所得總額708萬元,人均純收入4400余元。
為了增加農(nóng)民收入,支部、村委一班人集思廣義,發(fā)揚民主,合理使用土地補償費,自2011年分別投資5400萬元和8000余萬元,新建大亨汽車市場和新聚園家俱商貿(mào)城,預計建成后正常運營總收入350萬元,人均純收入可增加2000元。
三、新農(nóng)村建設情況
按照縣城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2001年中條大街實施開發(fā),上王村南北暢通,東隊、西隊新選址人民路橋西北側(cè),2003年石坡隊選址于中條大街西,七一路北現(xiàn)新建勞動局西側(cè),2009年西窯選址于東濟線二級路西、人民路南側(cè),截止2012年底,舊村改造居民新建工程均已實施完成,所有住宅均為二層以上花園式樓房,個別建成別墅式住宅樓,老年公寓、公共場所等設施等均實行了硬化、綠化、亮化、凈化,并安裝了健身器材,晨練和晚練成為縣城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目前的上王村已完全融入了城市居民生活之中,與縣城形成了“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新格局。
四、方土飲食,時節(jié)良風
以小麥及五谷雜糧為主要原料。
小米、豆類、紅薯、蘿卜和面條一鍋煮,俗稱“糝糝淇”,又叫“和子飯”,是我村人的家常飯。早晚如此,中午多為干面、清水面、蒸饃、炒菜、小米燜飯、小米粥、小米撈飯、大米稀飯,大米干飯。接待親友,多為稍面,雞蛋,干面、水餃,包子,饸撈,蒸饃、烙餅、炒菜,設小宴,冷熱幾個菜配酒,紅白喜事“三吃”:四葷四素菜加一碗紅燒肉為毛席,加兩碗紅燒肉為雙頂席,五碗紅燒肉配四碗素菜為五碗翻席,八涼八熱為大席面,稱“八大碗”,最盛的席面為“十樣錦”,涼熱菜各十個,1980年后,大席面多為十涼六熱,雞魚湯必備紅白酒必有。
大年初一,競相早起,穿著一新,小孩放鞭炮,老人祭祖敬神,焚香磕頭,午飯美酒佳肴,大吃大喝,一家團圓,喜迎新春,來年豐收,晚輩給長輩磕頭,大人給小孩壓歲錢,熱鬧非凡。
正月十五鬧元霄,素有“小年下, 大十五”之說,從十四到十六,白天耍游藝,踩高蹺,扭秧歌,晚上掛燈放焰火,唱大戲,鑼鼓喧天,各種民間社火競相登場,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我村歷來重教化,崇禮節(jié),濟公好義,舍已為人,拾金不昧,尊老愛幼,尊師重教,種種良風美德世代相傳,有“男勤耕、女勤織、崇節(jié)儉、傳孝道”之美稱,方圓十里有口皆碑。
五、所獲獎勵
1992年4月被運城地區(qū)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文明村”;
1994年3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千萬元村”;
1995年1月被運城地委宣傳部授予達小康導引工程“示范村”;
1996年3月被運城地委宣傳部授予達小康導引工程“先進集體”;
1996年3月被運城地區(qū)公安處授予九五年度治保工作“優(yōu)秀集體”。
1996年10月被運城地委、運城行政公署授予“小康達標村”;
1997年7月被運城地委授予“紅旗黨支部”;
1998年2月被運城地委、運城行政公署授予“安全文明村”;
2004年9月被運城地委、市政府授予“運城市百佳誠信單位”;
2008年6月被運城市統(tǒng)計局評為第二次全國農(nóng)業(yè)普查“先進集體”;
2009年4月被運城市門球協(xié)會授予2009年度“運城市農(nóng)民門球賽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