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光塔,俗稱白塔,矗立在金堂縣城南24公里處淮口鎮(zhèn)外的蛇山上。背靠太平寺(俗稱白塔寺),面臨沱江,塔為樓閣式,塔基用條石砌成,面闊八米,塔身方形,十三層。通高三十三米,全用素磚建成。黃泥、白灰漿砌,塔身底層6.8米見方,各層漸次收縮,直至塔頂,每層均為仿木樓閣四楹三開間,所異于其他佛塔的是底層西方開門。層底有斗拱七個,轉(zhuǎn)角鋪作有假昂。塔為空心,內(nèi)置右旋式順時針磚砌磴道可達第十層。每層設佛龕,并在當心間有卷洞假門,左右側(cè)門也有卷洞假窗。在第十層的內(nèi)壁老墻皮上還有隱約可見的彩畫痕跡和一條墨書題記,文日:“府城孫寄行寶祜(癸丑)仲夏吉日到此游”。此塔原有鐵鑄高大塔剎,據(jù)傳,清代被雷電擊落,除此以外,此塔經(jīng)歷了千百年來風雨侵襲和地震威脅,卻
慈云寺,清代,位于淮口鎮(zhèn)云頂村,現(xiàn)存建筑面積5494平方米,保存完好,1981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年寺,清代,位于淮口街道云頂村,現(xiàn)存建筑支架,很破爛,急須修繕,1988年由金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懷安軍遺址,宋代,位于淮口街道同興社區(qū),2007-2008年多次勘探調(diào)查初定范圍,為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0.6平方公里,2008年發(fā)掘面積8000余平方米,發(fā)現(xiàn)了北城門、城墻、民居、寺廟、作坊等重要遺跡。1988年金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云頂山遺址,位于金堂縣東19公里淮口鎮(zhèn)云頂村,古名石城山,又名紫云山,唐天寶六年(747年)改名為云頂山。自古有諸葛武候置兵守隘,歷晉、隋、五代均曾屯兵拱衛(wèi)成都,云頂山遺址(云頂石城)建于南宋,宋蒙戰(zhàn)爭期間,為川境內(nèi)布置抵抗蒙軍的山城防御體系,于宋淳佑三年(1243年)修建了云頂石城,先后戌守20余年,于宋咸淳二年(1266年)被破!霸祈斏竭z址”包括石城、慈云寺等各級文保單位十余處,形成了一條靚麗的古代文化旅游風景線。1991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云頂石城城墻長7.2公里,基本完整,古城門7道,除后宰門完全垮塌,甕城門部分垮塌外,其余較為完整,方圓炮臺8個,瞭望崗亭5個基本保存,城墻部分未修復,部分傾斜、垮塌,水師碼頭和蹬山
居禪庵,清代,位于淮口街道光榮村,5.12地震后,破爛不堪,急須維修,1988年金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圓覺庵,清代,位于淮口街道光榮村,2008年由云頂山出資全部重修,1988年金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映寺,清代,位于淮口街道云頂村,破爛不堪,急需維修,1988年金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家灣天主教堂,清代,位于淮口街道華興村,教堂東南方向,呈亞字形布局,仿西方中外結(jié)合風格建筑,占地面積1648平方米,基本完好,1997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靖天宮,清代,位于淮口街道濱江社區(qū),座東向西,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積942平方米,基本完好,1988年金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帝主宮又名黃州館,清代,位于淮口街道同興社區(qū),該宮座東南向西北,占地1805平方米,正殿及廂房重檐歇山萬年臺保存完好,1988年金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安德墓,清代,位于淮口街道華興村,墓西向,土冢高1.5米,直徑3米,石質(zhì)墓碑記述墓主生平,保存完好,1988年金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寺,清代,位于淮口街道瑞光社區(qū),該寺西向,四合院布局,占地千余平米,保存完好,1992年金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宋懷安軍重修建北禪院碑記,宋代,位于淮口街道瑞光社區(qū),碑通高2.85米,寬1.2米,碑額篆書,正文剝蝕嚴重,無法通讀,1981年金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靈開寺,清代,位于淮口街道華興村,該寺座東向西,四合院布局,總占地面積8080平方米,保存完好,1988年金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華宮,清代,位于淮口街道瑞光社區(qū),該宮南向,四合院布局,現(xiàn)存正殿及左右?guī),占地面積1542平方米,1988年金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常樂庵,清代,位于淮口街道光榮村,5.12地震后,破爛不堪,急須維修,1988年金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