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至未建縣前,歷為古蜀國、秦、漢、兩晉、南朝(宋齊梁陳)和北魏、西魏轄地。
北周建德四年(575)縣地置多業(yè)縣,隸普慈郡。
縣境至此始有縣置。
隋開皇三年(583)普慈郡廢,多業(yè)縣屬普州。
隋大業(yè)元年(605)省普州入資州,普慈縣隸資陽郡。
唐武德二年(619)普慈縣復(fù)隸普州。
唐武德三年(620)析普慈縣地置樂至縣。
唐貞觀元年(627)縣隨普州隸劍南道。
唐上元二年(675)隨普州隸劍南道東川。
唐天寶元年(742)改普州為安岳郡。
唐乾元元年(758)改郡復(fù)州,縣隸郡州未變。
唐末及五代時,縣為前蜀(907-925)、后唐(925-934)、后蜀(934-965)所據(jù),均沿唐制。
北宋乾德三年(965)并唐劍南道東西兩川為西川路,縣屬普州隸之。
北宋咸平四年(1001)分置梓州路。
北宋重和元年(1118)改梓州路為潼川路,縣隸如故。
南宋保祐中期(1256前后)普州、樂至均廢。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縣地屬遂寧州。
元至正四年(1344)復(fù)置安岳縣,縣為轄地。
明成化元年(1465)分安岳六鄉(xiāng)復(fù)置樂至縣,編戶七里,屬潼川州。
明正德九年(1514)縣隸成都府簡州。
嘉靖六年(1522)縣屬潼川州。
清順治三年(1646)平蜀,沿明制,縣地屬潼川州。
清康熙二年(1663)縣地并入遂寧。
清雍正六年(1728)復(fù)置安岳縣,與樂至縣分治。
清嘉慶七年(1802)縣屬北道川潼川府。
民國元年(1912)裁川北道。
民國二年廢府、廳、州,復(fù)川北道。
縣直隸川北道。
民國三年改川北道為嘉陵道,縣隸嘉陵道。
民國十七年(1928)廢嘉陵道,縣直隸四川省。
民國二十四年(1935)“川政統(tǒng)一”,建立若干行政督察區(qū),縣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12月14日,樂至縣解放,縣屬川北行署遂寧專區(qū)。
1952年9月,恢復(fù)四川省,遂寧專區(qū)及屬縣隸之。
1958年10月,縣改隸內(nèi)江專區(qū)。
1968年,樂至縣隸內(nèi)江地區(qū)。
1985年2月,內(nèi)江地區(qū)改制建市,縣屬內(nèi)江市。
1998年2月,樂至縣改隸資陽地區(qū)。
2000年12月,資陽地區(qū)改制建市,樂至縣屬資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