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十大祠堂

1、史侯祠 AAA
史侯祠
  中國史氏第一座大廟“史侯祠”位于江蘇溧陽東郊埭頭鎮(zhèn),始建于東漢初年,是為紀念東漢名將、溧陽侯史崇而建的祭祀建筑群,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后多次被毀于天災--,族人屢屢修復擴建;據記載至清光緒二十五年為第十五次修建,占地60畝,殿堂百余間,成為江南第一大祠?箲(zhàn)時又遭日寇破壞,以后在此辦起來埭頭中學。2005年成立了“溧陽史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工作規(guī)劃的重點之一就是恢復重建史侯祠。史崇后裔不甘祖先文化遺產的消失,集千萬資金,擇原址西側,主動承擔重建史侯祠的職責,于2007年12月開工興建,2008年第一期工程完成,以后逐年增建,目前初具規(guī)模,占地50畝,房屋110余間,建起一座金碧輝煌的史侯祠。這里殿宇軒昂,環(huán)境優(yōu)美,已經成為溧陽境內的一個人文景點。史氏家族在歷史上出將入相,英才輩出。據《二十四史》和各種史料統(tǒng)計:從東漢至清末,史家共出了569名進士,御史大夫10位,三品以上朝廷命官368位,將軍、元帥26位,9位宰相。第49代孫史可法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抗清英雄。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史家宗族……[詳細]
2、陸公祠
陸公祠
  陸公祠是鹽城籍民族英雄南宋丞相陸秀夫的紀念館。江蘇陸公祠坐落在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qū)儒學街。鹽城人民為了紀念陸秀夫這位愛國民族英雄,于明代嘉靖十年(公元一五三一年)在鹽城儒學街西側建造了“宋丞相陸公祠”。初建為“三進兩廂”和“一坊一亭”。即:一進為門廳,二進為仰止堂,三進為正祠堂。鹽城是南宋末年著名丞相陸秀夫的故鄉(xiāng)。陸秀夫祠。在鹽城市區(qū)儒學街西側、陸公詞巷內。明初時建造,為了紀念南宋陸秀夫而建。陸公祠修復擴建工程總占地面積約6750平方米,修復、擴建面積2680平方米,其中祠堂等占地3375平方米,文化街區(qū)占地2250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陳列分“家”、“國”兩部分!凹摇敝饕尚驈d、景忠堂和正祠堂組成,著重表現(xiàn)陸秀夫為人誠實、勤奮好學、樂于助人、孝敬父母的美德;“國”由“忠烈堂”和“仰止堂”組成,通過現(xiàn)代的展陳手段,再現(xiàn)了陸秀夫勤政、廉政和崖山殉國的壯舉。地址:鹽城市亭湖區(qū)儒學街門票:免費開放開放時間:全天……[詳細]
3、先蠶祠 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先蠶祠
  時代:清地址: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鎮(zhèn)五龍路口在古代,蠶神有著重要的地位,漢族勞動人民為了向蠶神表示敬仰,并表達蠶農對來年豐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蠶農們對蠶神進行祭祀,并衍生出許多風俗。先蠶祠是漢族古典廟堂式建筑,正面門樓飛檐斗拱,氣勢軒昂。旁側是八字形清水磚壁,樸素雅潔,再前過柵門是小廣場,原是香客集散處。三座拱門正中豎匾為祠名,兩側上方分別書寫“織云”和“繡錦”是為當年盛澤絲綢業(yè)繁榮的寫照。過門樓不遠就是戲樓,戲樓兩側與廂樓相通,戲臺朝北,下面的石板廣場延至正殿前,場地開闊,可容萬人。正殿雄偉高敞,供奉中中華民族人方始祖軒轅、神農和嫘祖三座塑像,各位都知道軒轅就是黃帝,神農是我國的農業(yè)祖先,又稱炎帝,通常所說的炎黃子孫就是他們兩人的后代了。至于那位遠古女子嫘祖是黃帝的妻子,是她教會百姓養(yǎng)蠶繅絲,可以說她是我國絲綢行業(yè)的祖師爺了。這在殿上“先蠶遺澤”、“衣被蒼生”的匾額上表述得最清楚不過了。以往養(yǎng)蠶之前或養(yǎng)蠶期間,鄉(xiāng)民到祠里去拜一拜,祈求神靈保佑,取得蠶繭豐收,實在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所……[詳細]
4、華孝子祠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孝子祠
  華孝子祠位于無錫市錫惠公園內的古惠山寺內側,匯東晉無錫孝子華寶。南齊建元三年(481),齊高帝賜華寶故宅孝子額,載《南齊書》。唐時建專祠,內塑童髻長須華寶像。該祠屢有廢興,現(xiàn)建筑始于明,成于清,保存基本完整。祠東向,門前立四面牌坊,俗稱無頂亭,單間、正方形,木石結構,藻飾精美,系華氏宗族族表忠孝節(jié)義及科第的紀念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祠門牌坊式。廡殿頂、置竹葉瑪瑙地盤陀石。過架有溯源橋的承澤池,西娩有八角形石砌黿池,池壁南北各裝飾石蠣首,吐納二泉水,故又名雙龍池。池西為主建筑享堂,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落架翻修,仍保持明代風格;三間八架、歇山頂、楠木結構,但方柱及柱基均為石質,裝飾色樸典雅。其內壁嵌明清碑刻35方,大部分為1984年復制。1983年11月21日,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禮嘉王氏宗祠
  禮嘉橋王氏宗祠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禮嘉鎮(zhèn)魚池村,始建于明崇禎年間(1628—1644),清雍正年間(1723—1735)增建后進,嘉慶十四年(1809)改建宗祠,在舊址上擴大祠堂規(guī)模,歷時8年建成。禮嘉王氏宗祠,歷史比較悠久。據《周陳王氏宗譜》記載,中沙禮嘉王氏是周陳王氏是隨北宋南渡而來到武進禮嘉的。中沙周陳王氏是北宋宰相王旦(王文正公)一脈的后裔,而王旦的父親王祜(王晉公)曾在北宋初年任兵部侍郎。當初他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贝笪暮捞K東坡收入《古文觀止》的名篇“三槐堂銘”說的就是這件事。以后,王氏子孫不論遷徙何處,如建宗祠就都取名“三槐堂”。王氏宗祠原為五楹四進,中間有一個大天井,是經典的歇山式徽派建筑。歇山式建筑在我國古代運用很多,它指的是廟宇殿堂的屋頂形式,即在殿頂兩側的兩面坡截斷后立起一面墻,然后再形成一個斜坡。這樣建筑就有厚重感和縱深感,氣勢恢宏,美輪美奐。并且指導當地確定了修復方案,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它的歷史原貌。王氏宗祠堂屋主體建筑坐北朝……[詳細]
宜興盧忠肅公祠
  忠肅祠,在宜興市宜城鎮(zhèn)東珠巷東端,是為祭祀明末兵部尚書、抗清名將盧象升而建。1985年1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盧象升(1600—1639),字建斗,號九臺,宜興茗嶺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大名知府、按察使、右僉都御史、左僉都御史、兵部侍郎兼湖廣巡撫、兵部左侍郎、兵部尚書等職,三賜尚方寶劍。象升雖文士,但善騎射,嫻戰(zhàn)略,能治軍。將兵平叛,屢立戰(zhàn)功,任內力主抗清,反對議和。崇禎十一年農歷十二月十二日在與清兵交戰(zhàn)中,犧牲于河北巨鹿蒿水橋。崇禎十二年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賜祭葬,世襲錦衣衛(wèi)千戶。南明福王時追贈忠烈。忠肅祠原稱盧公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欽賜盧象升忠肅,乃稱忠肅祠。清咸豐四年(1854)遭兵燹,清同治九年(1870)邑紳及盧象升后裔募資重建。忠肅祠原有建筑面北座南,北瀕長橋河,南接東珠巷,共有建筑二進20余間,占地約1000多平方米。祠前臨河為一片青石鋪砌的小廣場。第一進堂屋正中上方懸“近古一人”匾額,……[詳細]
7、忠肅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忠肅祠
  忠肅祠,在宜興市宜城鎮(zhèn)東珠巷東端,是為祭祀明末兵部尚書、抗清名將盧象升而建。1985年1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盧象升(1600—1639),字建斗,號九臺,宜興茗嶺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大名知府、按察使、右僉都御史、左僉都御史、兵部侍郎兼湖廣巡撫、兵部左侍郎、兵部尚書等職,三賜尚方寶劍。象升雖文士,但善騎射,嫻戰(zhàn)略,能治軍。將兵平叛,屢立戰(zhàn)功,任內力主抗清,反對議和。崇禎十一年農歷十二月十二日在與清兵交戰(zhàn)中,犧牲于河北巨鹿蒿水橋。崇禎十二年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賜祭葬,世襲錦衣衛(wèi)千戶。南明福王時追贈忠烈。忠肅祠原稱盧公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欽賜盧象升忠肅,乃稱忠肅祠。清咸豐四年(1854)遭兵燹,清同治九年(1870)邑紳及盧象升后裔募資重建。忠肅祠原有建筑面北座南,北瀕長橋河,南接東珠巷,共有建筑二進20余間,占地約1000多平方米。祠前臨河為一片青石鋪砌的小廣場。第一進堂屋正中上方懸“近古一人”匾額,……[詳細]
高淳吳氏宗祠
  在高淳老街東端,有一組高大軒敞的清代建筑,這便是有名的吳氏宗祠。這組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它依地形而建,門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布局分為前進正門(戲樓),中進享堂,后進祭殿,間設天井,側有廂房。建筑面積計820多平方米。首進部分為三開間,有上下二層。底層南向開設正門,門外兩側砌“八”字形罩墻。青磚疊砌,麻石做基,左右各安置一塊圓形抱鼓石。盡顯肅穆莊重的祠堂本色。進入正門,轉一個方向看此建筑,才發(fā)現(xiàn)它是一座戲樓,是吳氏族人歡聚娛樂之所。將大門與戲樓合二為一,可見當年設計者匠心獨運。戲臺設在二樓,用屏風木板隔成前、后臺,俗稱“天壁”,以便前臺演戲,后臺化妝。扇形門額上左書“出將”,右書“入相”,為演員進出場“月門”。前臺邊間,隔成“樂臺”和包廂。臺頂,正中構筑疊三層八角形藻井,四周置“平棋”天花。戲樓上的藻井不僅有裝飾作用,而且在演唱時能夠產生共鳴,起到吸攏回傳的效果。中進享堂,面積250平方米。建筑造型為:前、后軒廊,敞廳式。正間屋架“抬梁式”,上設草架,高達12米多。后進祭殿,地勢高于中、……[詳細]
崇賢里王氏宗祠
  崇賢里王氏宗祠位于鎮(zhèn)江市新區(qū)大路鎮(zhèn),是當地王氏族人建造家族祠堂,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作為新四軍山北縣圌山區(qū)文工團駐地。王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明崇禎三年移建今址,整體結構保存較好。宗祠門東向,中路分前、中、后三進,每進五開間,共占地面積1490平方米。第一進為門廳,進深七檁6.5米,斗拱木雕梁柱保存完好。第二進前有儀門,正反面都有磚雕。入內為二進庭院,享堂前有青石月臺,享堂進深十檁6.5米,梁柱、屋面、木雕保存完好。三進為寢堂,進深八檁6米,由大堂后墻兩側便門可進入三進庭院,寢堂有檐廊。另有北路三進,南路一、三進輔房。王氏宗祠是鎮(zhèn)江地區(qū)年代古老和規(guī)格較高的祠堂之一,現(xiàn)存建筑格局完整,是研究鎮(zhèn)江地區(qū)明清宗祠建筑、磚木雕刻藝術和民俗文化、人口遷移的重要實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昔日大門前分放有石鼓一對,“王氏宗祠”四字赫然醒目。重門牌樓系石刻雕飾,刻工精細,開闊的天井青石鋪地,筑有月臺,中進三開間敞廳,氣勢高大,雕梁畫棟,檐前花窗隔簾,前后三進檐前全系條石鋪設走廊,中廳屋頂正中懸掛“嚴禮堂”牌……[詳細]
唐少傅白公祠
  蘇州為紀念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修筑七里山塘,清嘉慶年間山塘街上就修建有唐少傅白公祠,后毀于太平天國年間。2006年修建的白居易紀念館位于渡僧橋附近,成為游客走進山塘的第一個景點。為了方便游客了解白居易與山塘乃至蘇州的淵源,擴大白居易紀念館的旅游價值,有關部門對館內原有陳設重新布置:增添白居易生平介紹,又把白居易在山塘、蘇州的生活場景以石雕連環(huán)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沿用唐少傅白公祠的舊名,更能完整體現(xiàn)白居易的一生,對慕名而來的游客來說,更值得一看”。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歷七年鞏縣(今河南鞏義),祖籍山西太原,有史學家考證其祖上是龜茲人,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卒于武宗會昌六年。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和百姓疾苦有較多接觸和了解。貞元進士,官至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贊善大夫,后因上表嚴緝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而得罪權貴,貶江州司馬。長慶年間(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寶歷二年(825年),調任蘇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詳細]


全部江蘇省景點>>>

全部江蘇省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