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泰安市 > 東平縣旅游

東平縣旅游景點介紹

  焦村漢墓群位于東平街道焦村北白佛山前山坡地,F(xiàn)存有墓兩座,皆有高大的封土堆,左右排列。西墓封土直徑60米,高7米,上積滿碎石、植有柏樹;東墓封土直徑110米,高19米,周圍盡是亂石,植柏樹,夯土層不甚明顯,文物普查資料中定為漢墓。近幾年,在其墓前曾發(fā)現(xiàn)20余座小型磚室或石室墓,葬品有陶罐、陶壺、五銖幣、漢白玉豬等![詳細(xì)]
  李范村漢墓群位于東平街道李范村東北青峰山山凹山坡地,F(xiàn)存封土堆墓3座,呈“△”形排列。三墓封土堆直徑40米-80米,高3米-10米,夯土層明顯,上植有柏樹。墓室不詳。在該墓區(qū)內(nèi)“農(nóng)建”時發(fā)現(xiàn)過許多石結(jié)構(gòu)墓,葬品有陶罐、壺和陶動物模型等。另外,在3號墓南小橋上還有一塊畫像石,首端為雙魚圖案,墓區(qū)內(nèi)地堰上村莊附近還殘置有不……[詳細(xì)]
  王村漢墓群位于東平街道王村。今存封土堆墓兩座。村南1號墓封土堆直徑40米,高14米,夯土層明顯,墓室早年被盜開,從盜洞口看為大型石室墓,墓室結(jié)構(gòu)不詳,盜口內(nèi)東壁上有漢代隸書題記。村北2號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徑60米,夯土層明顯。封土質(zhì)為灰白淤積泥,較為少見。墓室不詳。據(jù)當(dāng)?shù)厝罕姺从,該村周圍原有封土堆墓多座,有的為大型…?a href=/landscape/116/wangcunhanmuqun.html class=blue target=_blank>[詳細(xì)]
  杜三策墓位于大羊鎮(zhèn)三旺村北750米處山坡地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杜三策墓原有封土,神道上有石馬、石羊、石人和神道碑等,惜在“文革”中被毀,今僅存石羊1個。光緒版《東平州志》載:“明都御史杜三策墓,縣治東北五十里三旺集北!迸c此相符。杜三策,字毅齋,東平人。《明史》有載。天后壬戍進士,官給事中。魏忠賢擅權(quán)亂政,他特疏劾……[詳細(xì)]
  韓煦墓位于老湖鎮(zhèn)北橋村北側(cè),南距大清河400米,墓東北50米有憲王劉蒼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墓現(xiàn)存封土高1米,直徑5米,墓南約80米處有一龜碑座,龜型粗糙。根據(jù)1981年全縣文物調(diào)查資料得知,在憲王墓前曾查到過一塊墓碑,上曰:“宣授總管墓”5個大字。根據(jù)調(diào)查,此墓碑在憲王墓前50米處出土,附近未發(fā)現(xiàn)墓室。民國二十五年……[詳細(xì)]
  孫復(fù)墓位于梯門鎮(zhèn)東瓦莊村東南1000米處的山峪內(nèi),墓北、東、南三面環(huán)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孫復(fù)墓現(xiàn)存封土堆高6米,直徑約30米,因周邊筑壩修堤對封土有所破壞,但未接觸到墓室。從自然斷面上觀察,封土層不很明顯。孫復(fù)(992年-1057年),宋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字明復(fù)。舉進士不第,退居泰山,學(xué)《春秋》,也稱泰山先生……[詳細(xì)]
  憲王陵位于老湖鎮(zhèn)汶水之陽杏花崗東,為后漢東平國憲王劉蒼及其子孫的墓葬群。共有墓9座,俗稱“九子冢”。墓群占地百余畝,九座高大的封土堆墓從北向南呈左右對稱式排列。北首一號大墓即憲王墓,今存封土高21米、直徑310米,夯土層明顯。2、4、8、9號墓封土基本完整,高度3米-11米、直徑10米-50米之間。1958年山東考古所……[詳細(xì)]
  六工山水滸山寨位于東平湖西岸、斑鳩店鎮(zhèn)南部。因由12個山峰組成,每2個連成一個工字形,共6個工字形,故名六工山。主峰海拔189米。歷史上,隋代瓦崗軍首領(lǐng)李密曾在此留駐,唐朝藥王孫思邈曾在此采藥行醫(yī),道教全真龍門派始祖邱處機在此修行。這里又是程咬金、阮氏三雄的故鄉(xiāng),晁蓋、吳用等初上梁山的起義根據(jù)地。山寨設(shè)有三關(guān),建在離湖……[詳細(xì)]
  “黑風(fēng)口”山寨位于舊縣鄉(xiāng)吉城二村東北,主峰黑風(fēng)頂,海拔320米。中部有一處山口,當(dāng)?shù)厝罕娊凶觥昂陲L(fēng)口”。黑風(fēng)口處在水路陸路的咽喉處,易守難攻,大有“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民間流傳著“無風(fēng)三尺浪,有風(fēng)刮掉頭”的說法。相傳當(dāng)年梁山好漢李逵,手持兩把板斧,把守在這里,李逵由此得外號“黑旋風(fēng)”。清代咸豐年間,吉城村民為躲避……[詳細(xì)]
  棘梁山山寨棘梁山,位于東平湖西畔戴廟鎮(zhèn),海拔105米,山巔崖壁陡峭,滿山荊棘叢生,故稱棘梁山,又叫小梁山。因明代在此設(shè)“巡檢司”,故后來稱司里山。當(dāng)年宋江上梁山之前,這里曾為晁蓋、吳用、三阮第一次聚義的根據(jù)地。當(dāng)時的山寨有南門和西門,南門是時遷把守,西門是李逵把守。山西南麓有一條坎坷曲折的石徑通往山巔,名為“云梯”,原……[詳細(xì)]
  柿子園橋 梯門鎮(zhèn)柿子園村內(nèi)原來有座大廟,廟里住著一個老和尚。當(dāng)時南北官道從村邊經(jīng)過。因下雨天道路泥濘,老和尚想建一座石橋,苦于資金緊張。于是,他一路化緣到了南京。眾人聽說他是化緣修橋,便問他:“你要修的橋有多長呀?”老和尚說:“四百耽一孔”。人們聽說這座橋還那么長,就有不少人捐錢。老和尚化足了錢,就返回柿子園。那座橋……[詳細(xì)]
  永濟橋 俗稱南大橋,位于州城街道南關(guān)村南鄰,橫跨小清河,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濟橋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東平州人邢整奏請創(chuàng)建,計18孔;明萬歷四年(1576年)知州邱如蒿于橋兩側(cè)添砌橋欄。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州人王元臣募款重修,時橋的長度為全縣之冠。1970年,1橋孔局部塌陷,縣公路站進行修補……[詳細(xì)]
  清水橋 又名清河石橋,位于老湖鎮(zhèn)隋須昌城舊址(埠子村址)西1.5公里處,跨古濟水之上,今沉淤于東平湖內(nèi)。清水橋建于隋代仁壽元年(601年)。據(jù)唐《元和郡縣志》載:“清水橋在縣西三里,隋仁壽元年造,石作華巧,與趙州橋相埒,長四百五十尺”,合公制長度為132.81米。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黃河決口,連同須昌城、洄源亭……[詳細(xì)]
  秦氏節(jié)孝坊 位于舊縣鄉(xiāng)尹村西側(cè),是一座御敕石坊,清乾隆二年為尹村大戶秦暄之妻秦氏而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秦氏節(jié)孝坊俗稱節(jié)孝牌坊,通高10多米,寬12米。由于距黃河近,多年的黃水淤積,使該坊近三分之二埋于地下,現(xiàn)地上只有3.5米。據(jù)當(dāng)?shù)厝嘶貞,上世紀(jì)早期,還能在坊下趕馬車通過,且能甩開長鞭。該坊由當(dāng)?shù)厥沂窨潭,造…?a href=/landscape/116/qinshijiexiaofang.html class=blue target=_blank>[詳細(xì)]
  龍門連躍坊 位于州城西郊大西門村,為明代進士武之大而立。武之大,字連城,其父為吏,以差遣違誤,應(yīng)笞 。之大時方幼,哀官請代,不允,之大見被笞哀號慘狀,痛深切齒,咬落一指,血溢頰至地,尚不自如,問父:“官何笞人?曰:“職也”。又問“官何人為之?”曰:“讀書人為之”。因而發(fā)奮,成萬歷二十二年進士,授長子縣知縣,至右參政,……[詳細(xì)]
  升平人瑞坊 2009年8月,在州城宋街父子狀元坊南150米西側(cè)大西門街口,立起來一架叫作“升平人瑞”的牌坊。這架牌坊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東平州牧(知州)沈維基為百歲壽民王文謨建的。其中“升平”寓政通人和、盛世太平之意,“人瑞”是指人健康、長壽過百歲。在中國這個有著尊老傳統(tǒng)的國度,牌坊又被用作尊老優(yōu)老的標(biāo)志,……[詳細(xì)]
  陽谷邑城遺址位于舊縣鄉(xiāng)王古店村東1000米處的山坡上。遺址東西800米,南北900米。據(jù)《左傳》記載,陽谷邑在春秋戰(zhàn)國時為齊國城邑,也曾是齊國名相管仲的采邑。魯莊公、魯僖公、魯文公都曾在此地與齊桓公會盟,魯季孫行父和公孫歸父在此會見過齊桓公。古陽谷邑,北有燕趙,西有魏鄭,東有強大的齊國,三面環(huán)山,西部臨水,具有重要的戰(zhàn)……[詳細(xì)]
  郈邑故城位于彭集街道后亭村一帶。為春秋時魯叔孫私邑。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無百雉之城”。定公使仲由季氏宰,將墮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人封地之城邑即“墮三都”。于是叔孫仇帥師墮?quán)C三尺,即用駟赤為郈宰。該遺址屬平原區(qū),今整個后亭村座落在遺址之上,上為堆積沙層,2米-5米以下為文……[詳細(xì)]
  遂城遺址位于接山鎮(zhèn)上遂城村南。據(jù)《左傳》等史書記載,商湯滅夏,封虞舜之后于遂,始建遂國,戰(zhàn)國時為魯之附庸,國人四姓,即遂因氏、頜氏、工婁氏、須遂氏。魯莊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春,為平宋國之亂,魯、齊二國會于北杏,因曾遭齊人侵害,遂人不至,后終被齊國所滅。遂城遺址屬山間臺形地,東西450米,南北350米。文化層堆積厚……[詳細(xì)]
  鄣城故城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接山鎮(zhèn)鄣城村及周圍地帶,南臨大清河,北端有泰東公路穿過。故城遺址面積東西長1300米,南北寬650米,文化層的中心部位被整個鄣城村所壓。村東、村北由于動土較多,從地下50至80厘米深處發(fā)現(xiàn)有很多板、筒瓦殘片和罐、甕、盆殘件,據(jù)考證,大多數(shù)器物為秦漢時期的遺物。鄣城,是東平縣地方志有……[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