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崗山窯址位于文成縣珊溪鎮(zhèn)坦岐村后山。分布范圍1200平方米。堆積層厚1-3米。產品主要有碗、洗、盤、盆、壺、碟,胎質細膩、堅硬。釉色以青綠、青黃為主,釉質潤厚,晶瑩透亮。產品以素面為主,部分刻畫篦紋、弦紋、蓮瓣紋和雙魚紋。另外有少量黑褐瓷,器形僅見罐、壺兩類。窯具有圓筒形匣缽和矮足喇叭形墊具兩式,外表明顯保留窯汗。燒制時間為南宋至元代![詳細] |
樟山摩崖造像位于文成縣城西北龍川鄉(xiāng)樟山村巖壁上。造像兩處,相隔30米。一處朝南,線刻坐式人像一尊,年方弱冠,雙手合十胸前,作默經態(tài),線條勾勒簡練,畫面面積0.49米×0.30米。一處坐西朝東,畫面面積4平方米。構圖安排在線刻屋檐下,淺浮雕,跣腳走勢人像三尊:前為男性,高1.31米,目注右手經卷,左手執(zhí)朝笏;中似女性,高1.35米,右手擎燃燈小缽,左手置胸前作膜拜狀;后為短衣袒懷侍童,高1.24米,雙手執(zhí)長竿幢幡。造像姿態(tài)逼真,面部表情形……[詳細] |
靈隱寺位于文成縣富岙鄉(xiāng)石竹寮村。元至正三年(1343)始建,清康熙(1662-1722)間被山洪沖毀。當?shù)厝讼又藩M溪窄,劈溪并砌石拱橋10座,通闊32米,凈跨8米,添作基面重建。從西而東,以巨墻隔成兩縱軸式:南為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頂式。正面建有戲臺,并由兩廊銜接形成合院式。北系護國高妙侯徐三相公神廟,建筑宏大,后毀,1982年當?shù)丶Y重建。寺廟建于橋上,形式奇特,又處層巒疊嶂、清溪潺流、竹木掩翠之中,風光尤為幽雅![詳細] |
辭嶺亭位于文成縣南田鎮(zhèn)南田村。明崇禎元年(1628)始建,民國十一年(1922)族人集資重修。亭面闊三間,木構筑,重檐歇山頂。坐北朝南,東西兩側檐柱外用塊石壘砌山墻,北面后墻明間開拱券式門,天耳山山道從亭中穿過。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登上皇位,劉基次子劉璟不服,棄官歸隱華陽,強詔不仕,被逮入京,與鄉(xiāng)人在此辭別,至京被害致死。鄉(xiāng)人懷念劉璟高風亮節(jié),在當年辭別之地建亭紀念,名“辭嶺亭”![詳細] |
降龍庵位于文成縣南田鎮(zhèn)水垟村,又名下龍庵。坐西朝東偏南,始建時間失考,明萬歷年間(1573-1619)重建。主體建筑大雄寶殿于清乾。1736-1795)時重建,面闊五間,進深六間。明間藻井及天花板繪有山水與人物故事彩圖,單檐歇山頂。殿前兩側附建軒樓各三間,總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庵內保留乾隆廿五年(1760)“參龍古剎”與“慈云法雨”兩匾額,明代石礎。左次間有大石鑿制水槽一具,刻有“降龍庵,大清乾隆己酉年(1789)”字樣。四周石砌……[詳細] |
慶云寺位于文成縣雙桂鄉(xiāng)雙垟包村。始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清乾隆、光緒間曾兩次重建。除部分石柱礎和兩口大鐵鍋屬明代原物外,現(xiàn)存建筑基本保持晚清風格。寺由金剛殿和大雄寶殿組成合院。金剛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均系木構重檐歇山頂式建筑?傉嫉孛娣e1400平方米。金剛殿明間為戲臺。平面呈方形,邊長4.5米![詳細] |
劉璉祠位于文成縣南田鎮(zhèn)新宅村。始稱“參政公祠”,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原址在三灘,民國初年圮廢,唯清道光元年(1821)徐紹偉題署“奕世簪纓”匾額猶存。1946年族人出資重建,祠址改擇南田劉府舊宅基,懸山頂木構建筑,面闊五間,明間梁架抬梁式,次間梁架穿斗式,明間正中塑劉璉坐像。梁柱粗壯,結構嚴密。劉璉(1348-1379),字孟藻,劉基長子,為人忠信剛毅,甚得明太祖朱元璋所賞識。洪武十年(1377年)授考功監(jiān)丞,試監(jiān)察御史,次年出……[詳細] |
橋頭井位于文成縣大峃鎮(zhèn)橋頭井村。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始建,由三塊自然巖石圍成,稱“涼水井”;萬歷四十七年(1619),井體用巖石砌成圓形;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改用塊石砌成方形。1990年由當?shù)卮逦瘯Y重修,改造為石砌長方形。井欄磚砌,高60厘米,周圍石階鋪就。井水至今清冽甘醇,久旱不干![詳細] |
周攀龍墓位于文成縣十源鄉(xiāng)龍虎丘村墳頭崗。初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31.5平方米。扶椅式,由下壇、上壇(拜壇)、墓穴三部分組成,外砌風火墻環(huán)繞墓穴。用料全為青石,下壇方形塊石鋪地,兩外側置有旗夾桿一對;上壇左右設神櫥,中置臥獅一對;墓穴正立面嵌雕板三塊,陰刻篆體“周公墓”三字;墓穴圈椅扶手前設蹲獅一對,后靠設神位牌樓一座。全墓共刻楹聯(lián)12副,詩歌6首。其墓式豪華為清代浙南墓葬所罕見。據(jù)董憲曾《皇清例貢生周君墓銘……[詳細] |
明星寺位于文成縣二源鄉(xiāng)談陽村后山。始建于清道光廿四年(1844),民國十七年(1928)重建。由頭門、大雄寶殿、白衣丞相殿及兩廂組成全院。后遭破壞,僅存古銅鐘一口,上鑄“明星禪寺”、“民國廿一年”字樣。1988年由當?shù)厝罕娂Y重建,建筑面積850平方米,易名明星寺。前進為臺門,二進為白衣丞相-神廟,后進為大雄寶殿,供奉如來佛和十八羅漢。均為磚木抬梁式結構,單檐歇山頂![詳細] |
凈因寺位于文成縣雙桂鄉(xiāng)城底村。原為五顯爺廟,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民國四年(1915)重建,始稱凈因寺,總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大雄寶殿近經重修,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梁架斗拱仿清式,規(guī)模宏偉。前由石板鋪就內院,兩旁設廂樓。院前為圣門,木石結構。大殿左側,筑有雕飾荷花的石踏跺41級,沿著坡高13.5米、寬3米的步廊,通向西方殿。殿為單檐歇山造木構建筑,其闊、深度略同大殿,但顯得簡易古樸。……[詳細] |
鄧公祠位于文成縣東龍鄉(xiāng)東民村豬頭山南麓(因珊溪水利樞紐工程淹沒此處,現(xiàn)搬遷至縣城金魚山)。原屬兩進回廊合院式木構建筑。頭進、戲臺已被拆除。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F(xiàn)存主體建筑,正廳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面闊19.5米,進深9.93米。抬梁式結構,月梁雕刻精致,兩側浮雕龍鳳,正中浮雕折扇形、圓形開框圖案,內容主要為山水、花卉。用柱粗壯,近四方形,直徑28厘米。柱礎木質,分“虎爪”、“一線棱花”、“扁方棱花”三型.……[詳細] |
富相國祠位于文成縣西坑畬族鎮(zhèn)梧溪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建。兩進回廊式合院建筑,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前廳與正廳均為七開間,兩廂廊各三開間。前廳明間為戲臺,與正廳相對,深寬均5米。戲臺兩旁次間開設出入大門,門廳前平行排立旗桿石六對。正廳明間塑有富弼坐像,兩側塑侍從,前廳懸“富相國祠”匾,正廳懸“顯忠尚德”匾。據(jù)清道光二十三年《續(xù)修富氏宗譜●重建祠堂記》所載,原名“忠孝祠”,奉祀北宋名……[詳細] |
文成公祠位于文成縣大峃石墳垟村。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坐西朝東,建筑面積432平方米。頭門為石構牌坊式,正廳面闊五間,梁架抬梁式,單檐歇山頂,內塑劉基及子劉璉、劉璟坐像。正廳對面為方形戲臺,藻井為五環(huán)八角式。中為天井,內設旗桿石二對,兩側建廂房,面闊三間。主體建筑基本保持晚清風格。……[詳細] |
觀音閣位于文成縣龍川鄉(xiāng)下村。建于清道光廿一年(1841),由儀門、觀音閣與廂軒組成。儀門磚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廂軒面闊各三間,通面闊13米,進深2.5米。觀音閣作木構二樓式,面闊、進深均為9米。廊間左右設坐凳欄桿,內供觀音菩薩像。梁枋、藻井彩畫密布,主要內容有花鳥、山水、戲曲人物等,其中一畫落款為清咸豐(1851-1861)。戲曲彩畫有“西游記”、“西廂記”、“封神榜”、“三國演義”等故事![詳細] |